摘要:1976年7月的一天,北京的雨下得并不大,却绵绵不断。上午十点,医护人员刚替毛泽东量完体温,李敏和李讷走进病房。姐妹俩特意放轻脚步,怕惊动父亲。空气里充满药味,又夹杂着淡淡的荷香。毛泽东招手示意二人坐近些,他略带沙哑地说:“我想回韶山,可身体不听使唤,就托你们
1976年7月的一天,北京的雨下得并不大,却绵绵不断。上午十点,医护人员刚替毛泽东量完体温,李敏和李讷走进病房。姐妹俩特意放轻脚步,怕惊动父亲。空气里充满药味,又夹杂着淡淡的荷香。毛泽东招手示意二人坐近些,他略带沙哑地说:“我想回韶山,可身体不听使唤,就托你们替我多看看那两位叔叔。”声音不高,却一句一顿,听得格外清楚。短短几句话,交待了牵挂,也交待了责任。
李敏当即点头,李讷也应声“好”。两人退出病房时,护士听见李讷低声嘀咕:“得赶紧定个计划,不能让老人家失望。”与毛泽东的这段简短对话后来频被提起,但当时谁也没料到,仅两个月后,主席再无回乡的机会。
把时间往前拨回至1959年6月,这一年对韶山人来说分外热闹。毛泽东建国后首次返乡,3000多名乡亲自发守候在村口。那天午后的晴朗像是特地为主人铺开的背景,一路掌声随行。毛泽东踏进故居上屋场,墙上挂着一张旧照——他与已故母亲及两位弟弟的合影。照片边缘有裂口,却依旧清晰,他盯着看了好一会儿,“这是哪儿翻出来的?”陪同人员回答:外婆留存。那一刻,他的目光像被钉在相框上,久久未挪动。
离开故居后,他随意走进毛霞生家。屋里空荡,没人应门。毛泽东笑着在院子坐下,对随行人员说:“不要紧,估计下田去了。”几分钟后,毛霞生赤脚奔回,一手泥一手草。毛泽东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人,别拘束。”这股随意劲儿,为日后滴水洞的修建埋下伏笔。
1961年,毛泽东的大女儿李讷因病住院,曾提出想去韶山。父亲考虑到路途劳顿,没答应。这桩未了的心愿,被她悄悄放在心底整整二十多年。直到1984年夏天,她与丈夫王景清以普通游客身份回到韶山。管理处只知来客为“王参谋长”,没人认出那位安静的中年妇女。参观到祖父母合葬墓时,李讷面向墓碑深鞠一躬,泪珠滚落。工作人员觉察异常,却还没反应过来。再往前走至晒谷坪,她看到写着“毛主席童年劳动处”的木牌,情绪彻底决堤,跪地失声痛哭:“爸爸,我来了。”王景清赶忙搀起,说明身份。众人这才恍然,韶山人蜂拥而至,一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李敏早在1977年7月便带着丈夫孔令华完成父亲的嘱托。她找到堂叔毛泽连与毛泽荣,送上100元,那可是当时普通人家半年的生活费。屋内陈设简陋,李敏看得心里一紧,却没多说客套:“父亲不在了,你们还有我们。”这句话听来平常,对两位老人却像定心丸。
若再追溯毛泽连和毛泽荣的过往,就能明白毛泽东为何在生命尽头仍惦念二人。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搞农运,13岁的毛泽连与18岁的毛泽荣都是第一批通信员。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席卷湘潭,小山村里人人自危。毛泽连在一次夜行任务中跌倒,树枝插入左眼,因无钱医治最终失明。抗战爆发后,他仍咬牙做地下交通员。新中国成立,他却坚持当个普通农民,不肯“走后门”进机关。毛泽荣也苦过:房屋被卖、四处讨工。1953年进京探亲,才发现三哥生活极其俭朴,临行装箱的那套新棉被成了他最珍贵的嫁妆。
毛泽东对弟弟们的帮助,一直限定在私人范围。秘书曾建议以组织名义照顾,毛泽东摆手:“全中国有困难的人太多,韶山不能搞特殊。”可稿费里每年留出的几百元从未中断。对于当时的农户,这几百元足够一家人过个吃穿不愁的年。
1966年6月,毛泽东第三次回韶山,但此行高度保密,几乎没走出滴水洞。那里原是一孔普通山洞,经湖南省委改建成几间茅屋。毛泽东推门入卧室,看见洁白的新被褥,立刻要求换成自己带来的旧床单和那双打了十几次补丁的拖鞋。几天后,他突然提前出发返京,上车前又折回屋内坐了两分钟,喝完茶才沉重起身,“还是要走,身不由己。”洞口的廖时雨被嘱托:“房子保管好,我还想回来。”这句“还想回来”在十年后成了永远的遗憾。
1976年8月下旬,专机“子爵号”在长沙—北京间反复试飞,所有准备只为让83岁的毛泽东成行。滴水洞管理处9月8日接到电话:15日迎主席。傍晚又通知“计划有变”。次日下午,广播传来讣告,所有人愣在原地,山风吹过松林,哗啦啦作响,像是谁在叹气。
毛泽东走后,两个女儿把遗愿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1989年5月,李讷再赴韶山。她先到祖父母坟前献上松枝野花,随后赶去东茅塘探望毛泽连夫妇。简陋的土墙屋内,李讷从包里掏出100元:“孩子托邻居看着才回来的,钱不多,心意到了。”毛泽连拉着侄女的手,皱纹挤在一起,嘴角却是笑的。
在此之后,李敏、李讷每隔几年就会回乡一次。她们没给家乡立碑,也没多留合影,只做一件事——看望父亲牵挂的亲人。毛泽东生前立下的规矩依旧管用:亲情可以温暖,沙里淘金式的优待不行。乡亲们渐渐习惯了:那两位戴着浅色草帽、说话轻声的中年或老年妇女,悄悄来,悄悄走,不带惊动,却总会留下米面、油盐以及一张写着“后会有期”的纸条。
至此,毛泽东“多回去看看”的嘱咐,算是真正落了地。
来源:搜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