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战争下来,有统计的直接死亡人数超6万,间接死亡人数预估达18万,当地民众预期寿命比战前缩短了35岁。如今的加沙,连最基本的生存资源都成了奢望。
加沙,这片狭小的土地正经历着“物理意义上的毁灭”。
两年战争下来,有统计的直接死亡人数超6万,间接死亡人数预估达18万,当地民众预期寿命比战前缩短了35岁。如今的加沙,连最基本的生存资源都成了奢望。
100%民众处于高度粮食不安全状态,水电油气供应几乎中断。这一切并非天灾,而是以色列政府的“人为计划”:他们要彻底摧毁加沙,尤其是核心城市加沙市。
上个月,以色列军队公布“机电战车B计划”,号称要打响加沙冲突的“收官之战”,这座七成以上建筑已被摧毁的城市,似乎正走向末日。
但转机也在悄然出现:以色列的轰炸激怒了全世界,多年经营的国家形象彻底崩塌,同情巴勒斯坦的声音成为主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裁定其犯有种族灭绝罪,巴西、南非、法、西、加等国纷纷加入声讨行列,连传统盟友美国和以色列国内舆情都开始转向。
可停火真能轻易实现?加沙的未来、约旦河西岸的命运,以及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前途,都还笼罩在迷雾中。
以色列对加沙的“毁灭计划”,藏着赤裸裸的土地野心。早在1945年,加沙市人口仅3.4万,因以色列建国后的战争与难民涌入,战前人口已达75万(含北加沙郊区31万)。
如今两年战乱,虽有35万居民外逃,但仍有40-50万人被困。以色列的“驱赶策略”很明确:逼加沙人主动逃离,既能规避国际社会指责,又能占据空荡荡的土地,为后续开发铺路。
果然,“加沙城攻势”消息一出,9月19日外逃人数达45万,9月21日增至55万。更令人愤怒的是,以色列右翼部长斯莫特里奇竟公开宣称,加沙市战后将归美以所有,要打造成“东地中海的里维埃拉”,还称这里会是“房地产富矿”。
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推波助澜,今年2月在社交平台发布AI视频,画面里的加沙变成高端旅游度假区,甚至立起了金色的“特朗普雕像”。
一边是加沙民众在饥饿与轰炸中挣扎,一边是美以权贵畅想“高端度假”,这种对比堪称讽刺。
而哈马斯虽仍掌控加沙城内少数地盘,指挥官哈达德号召3000-5000名战士“最后一搏”,但长期封锁下,其战斗力已难有期待,以色列大概率会取得军事胜利,只是这场胜利注定漫长且血腥。
国际舆论的转向与以色列的内忧外患,正在改写局势。过去两年,短视频平台上亲巴反以的内容病毒式传播,以色列国家形象180度反转,全球反战抗议已成日常。
2023年12月,南非向国际法院起诉以色列违反《防止及惩戒灭绝种族罪公约》;2024年11月,联合国特别委员会认定加沙情况“符合种族灭绝特征”;今年9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直接裁定以色列犯有种族灭绝罪。
西班牙首相称以色列行动是“种族灭绝”,还质疑其参与国际体育赛事的资格;爱尔兰也加入声讨,连德国都宣布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
要知道,以色列军购中德国占比30%,禁运直接影响其防空系统、通信设备供应。更关键的是美国态度的变化:2022年美国成年人对以色列持负面看法的仅42%,如今升至53%,四成美国人认为以色列在加沙搞“种族灭绝”。
民主党本就对以色列不满,共和党内部也因“美国优先”思潮出现分歧,知名支持者卡尔森公开质疑美国向加沙投入巨额资源的合理性,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矛盾也多次被曝光。
以色列国内更是乱成一锅粥:内塔尼亚胡执政超30年,2023年的司法改革引发社会大撕裂,支持与反对双方均发起10万人以上抗议。
若不是哈马斯“阿克萨洪水行动”让他暂时化身“战争领袖”,其总理之位早该不保。可如今战争拖得越久,他的支持率越低迷,“屁股底下的位子”越来越烫。
加沙之外,约旦河西岸的命运同样关乎巴勒斯坦的未来。这片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300万巴勒斯坦人和70万犹太人,是国际社会承认巴勒斯坦的焦点,也是以色列不愿放弃的“目标”。
内塔尼亚胡上个月巡视犹太人定居点时,再度宣称“没有巴勒斯坦”,其喉舌《耶路撒冷邮报》更是直白表示“以色列应吞并约旦河西岸”。
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法塔赫)在西岸的统治早已摇摇欲坠:当地经济总量萎缩至2022年的1/6,学校一周只开3天,公务员工资减半,失业率超30%,80%民众希望领导人阿巴斯辞职。
更棘手的是,西岸70万犹太人定居点分布极广,以色列已实现“360度无死角渗透”,其征服难度可能比加沙还低。
目前,特朗普放话“不允许以色列吞并西岸”,欧洲与穆斯林国家也口径一致反对扩张,但以美国过往的“纵容”,能否真的约束内塔尼亚胡?
以色列极右翼势力的扩张呼声从未停止,列国对西岸的“承认”,甚至可能加速其入侵步伐。
从加沙的物理毁灭,到约旦河西岸的危机四伏,巴勒斯坦的未来仿佛看不到尽头。美以的“度假区计划”与加沙民众的生存困境形成刺眼对比,国际社会的声讨虽声势浩大,但停火与正义的到来仍遥遥无期。
哈马斯已从“组织”变成一种“意识形态”,以色列即便能占领土地,也难以消灭这种反抗的理念;而内塔尼亚胡虽仍在硬撑,但内外压力下,其政治生涯恐难长久。
或许正如以色列陆军高层所言,“解决加沙需要很久”,但对巴勒斯坦人来说,他们早已等不起。他们想要的从不是“流浪的宿命”,而是一片能安稳生活的家园。
加沙的废墟之上,何时才能迎来和平的曙光?约旦河西岸的民众,又能否守住自己的土地?
这不仅是巴勒斯坦的问题,更是对整个国际社会正义与良知的考验。
来源:苏医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