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涨疯了!10大龙头谁能破局垄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13:21 1

摘要:2025年第三季度的存储芯片市场,涨价成为主旋律。DDR4内存半年涨幅超66%,32GB规格从年初不足300元飙升至500元以上;HBM2e价格半年涨80%,HBM3e更是突破100美元/GB;消费级SSD硬盘一个半月内涨价40%,1TB容量价格从350元涨至

2025年第三季度的存储芯片市场,涨价成为主旋律。DDR4内存半年涨幅超66%,32GB规格从年初不足300元飙升至500元以上;HBM2e价格半年涨80%,HBM3e更是突破100美元/GB;消费级SSD硬盘一个半月内涨价40%,1TB容量价格从350元涨至550元 。这轮涨价背后,是AI服务器需求爆发与国际大厂减产导致的供需失衡,更给国产存储芯片企业带来了破局垄断的历史机遇。全球存储市场长期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企业掌控,DRAM领域海外厂商市占率达95.7%,NAND Flash领域更是高达92.7%,而国产替代率仅8%的现状,正被逐步改写。在这场"数字粮食"的争夺战中,10大国产龙头已在不同环节形成突破,共同冲击垄断格局。

一、涨价逻辑:供需重构催生替代窗口

本轮存储芯片涨价并非短期波动,而是供需两端重构的必然结果,这为国产替代创造了关键窗口期。

需求端的爆发堪称"指数级增长"。AI服务器成为核心驱动力,单台设备需配备3TB以上内存和PB级存储,是传统服务器的5倍之多。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预计增长120%,直接带动HBM需求暴增,全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与此同时,全球云厂商资本支出同比增长超50%,阿里、腾讯等企业新增大量16TB以上eSSD需求,北美云服务商更是加速导入64TB以上QLC eSSD,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 。智能汽车的存储需求同样亮眼,高端车型的存储用量已是传统燃油车的10倍,成为新的需求增长极。

供给端的收缩则让缺口持续扩大。国际大厂转向"利润优先"策略,三星计划年底全面停产8GB/16GB DDR4模组,SK海力士将DDR4产能占比从30%压缩至20%,把70%以上产能转向HBM和DDR5等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以来,三星、铠侠等企业先后启动减产,部分厂商减产幅度达50%,导致传统存储产能急剧收缩,形成"高低容量同时紧缺"的局面 。

供需失衡叠加贸易环境变化,让国产替代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2025年《新一代存储芯片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将存储芯片列为重点扶持领域,对研发HBM、高端NAND的企业给予最高3000万元研发补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二、核心突破:制造端双雄撕开垄断缺口

在存储芯片制造这个最核心的"卡脖子"环节,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组成的"双雄"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成为破局垄断的主力。

长江存储:NAND领域的全球挑战者

长江存储凭借自主研发的Xtacking®架构,在3D NAND领域实现全球领跑。其量产的232层3D NAND芯片等效存储密度达294层,位密度15.03 Gb/mm²,超过三星、SK海力士的14.5-14.75 Gb/mm²,成为全球首个突破15 Gb/mm²密度的厂商。该技术写入速度达3.2GB/s,功耗较国际同类产品低28%,已应用于华为昇腾服务器、浪潮AI集群,2024年营收突破600亿元,国内市场份额达22%。

产能扩张正在加速推进。2025年9月,长江存储成立长存三期(武汉)集成电路公司,注册资本207.2亿元,规划月产能15万片,聚焦192层以上3D NAND及Xtacking 4.0架构,预计带动设备投资超千亿元。2025年底前现有产能将提升至15万片/月,2028年三期达产后总产能将达30万片/月,目标占据全球15%市场份额,超越美光进入前三。2025年完成股改后,其估值已达1600亿元,国家大基金持股超22%,为后续发展注入资本动力。

长鑫存储:DRAM与HBM的双线突破

长鑫存储在DRAM领域打破技术封锁,16nm制程DDR5产品良率达80%,单位晶圆成本比韩国厂商低15%-20%,性能对标三星同类产品,带宽达6400Mbps,已进入华为、小米供应链。2025年DRAM产量预计273万片,成为全球第四大DRAM厂商,仅次于三星、SK海力士、美光。

在AI核心组件HBM领域,长鑫存储实现关键突破,2025年9月已向华为交付G4制程(16nm)HBM3样品,计划2026年量产,技术代差缩小至3年。产能扩张同样迅猛,二期工厂2025年Q4试生产,新增产能8万片/月,聚焦15nm以下先进制程;三期工厂已启动设备采购,目标2026年扩产6-7万片/月,设备采购需求约60亿美元。

三、产业链协同:多环节龙头构筑替代矩阵

除了制造端双雄,设备、设计、封测等环节的龙头企业同样不可或缺,它们共同构筑起国产存储的完整替代矩阵。

设备端:国产装备撑起自主化基石

设备是芯片制造的"粮食",中微公司和拓荆科技在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设备领域实现突破,成为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的核心供应商。中微公司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在长江存储供应链中占据超40%份额,28nm刻蚀设备通过全流程验证,成功替代应用材料、东京电子的进口设备,2024年交付85台,合同金额超20亿元。2025年8月推出的Preforma Uniflex™ CW设备,填补了国内高端LPCVD设备空白,已导入长江存储产线验证。

拓荆科技的PECVD设备在长江存储首条全国产化产线中承担60%的介质薄膜沉积任务,2024年交付85台,合同金额超20亿元,2025年Q1再获15台订单,同比翻倍。在混合键合设备赛道,作为国内首家量产厂商,其技术深度参与长江存储HBM研发,正在冲击BESI的全球垄断地位。北方华创则主导长鑫存储刻蚀设备供应,支撑其产线国产化率超50%。

设计端:细分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设计端龙头在不同细分赛道建立优势,与制造端形成互补。澜起科技在DDR5接口芯片领域全球领先,市占率超过40%,CXL控制器技术深度绑定英特尔、AMD生态,为国产DRAM提供关键配套。兆易创新作为国产存储龙头,Nor Flash全球市占率第三、中国第一,产品线覆盖DRAM、MCU等多个领域,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7.32%至19.09亿元。

佰维存储和德明利则聚焦解决方案,前者的存储解决方案已进入华为、小米供应链,后者加大企业级颗粒采购,受益于服务器存储需求增长,9月以来已获5个涨停板。东芯股份作为国内SLC龙头,产品覆盖消费、工业、汽车等领域,随着存储价格回升,销售态势持续向好 。

封测与材料:完善产业链最后环节

封测领域的长电科技和深科技,为存储芯片量产提供保障。深科技2024年净利润9.3亿,同比增长44.33%,存储封测产能规模位居行业前列;长电科技则在先进封装领域布局,支撑高端存储芯片性能提升。材料端的雅克科技打破海外垄断,为长江存储提供适配200层以上制程的专用前驱体,全球仅3家企业能实现该技术水平,可使芯片存储密度提升48%。

四、破局关键:技术、产能与生态的三重突破

国产龙头要真正撕开垄断缺口,需在技术迭代、产能释放和生态构建上持续发力,这也是判断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准。

技术上,要缩短与国际大厂的代差。长江存储的Xtacking 4.0技术已与三星V-NAND 7.0代际相当,长鑫存储将DDR5制程推进至16nm,正在研发15nm工艺,但HBM领域与三星的3年差距仍需追赶。机构预测,到2026年,国产3D NAND将突破300层,DRAM将实现14nm量产,HBM进入规模化供应,技术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至2年以内。

产能上,要匹配市场需求缺口。2025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将达193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国产厂商当前产能仍显不足。长江存储2028年30万片/月的产能目标,长鑫存储2027年10%的全球市占率目标,若能如期达成,将显著提升国产替代率 。目前,两家企业的扩产计划均在按节奏推进,设备采购和产线建设进展顺利。

生态上,要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集群。武汉、合肥的存储产业园已聚集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从设备、材料到制造、封测的完整链条。长江存储与华为、阿里签订超300亿元采购协议,长鑫存储进入头部终端供应链,证明国产存储已获得市场认可。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国产存储生态将持续完善。

五、长期展望:替代逻辑下的价值成长

存储芯片的国产替代不是短期行情,而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AI、智能汽车、数据中心等需求将持续增长,国际大厂产能向高端倾斜的策略短期不会改变,这为国产企业提供了至少3-5年的黄金发展期。

从替代空间看,当前8%的国产化率距离25%的中期目标仍有巨大差距,若能达成,对应市场规模将超480亿美元。从政策支撑看,国家大基金的持续投入、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为企业研发和扩产提供了资金保障。从企业表现看,长江存储1600亿元的估值、存储板块年内超60%的涨幅,反映出市场对国产替代逻辑的认可 。

需要明确的是,破局垄断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既要正视技术差距,更要看到突破的希望。长江存储的密度突破、长鑫存储的成本优势、设备企业的进口替代,都是国产存储崛起的缩影。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产能逐步释放,国产10大龙头将在全球存储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数字经济安全筑牢"中国基石"。

#存储芯片涨价逻辑# #国产存储双雄# #半导体替代机遇# #HBM技术突破# #芯片产业链干货#

来源:小陈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