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七〇年十二月的一个深夜,华盛顿白宫灯火未熄,尼克松对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沉思良久。苏联坦克沿着中苏边境集结,美国在越南焦头烂额,而北京正悄悄敞开一道门缝。棋局需要新的下法,于是“敲开中国大门”被写进了总统的备忘录。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的一个深夜,华盛顿白宫灯火未熄,尼克松对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沉思良久。苏联坦克沿着中苏边境集结,美国在越南焦头烂额,而北京正悄悄敞开一道门缝。棋局需要新的下法,于是“敲开中国大门”被写进了总统的备忘录。
与此同时,北京中南海里也在推演。周恩来翻阅着外交电报,反复咀嚼一句话:“敌人的敌人,未必就是朋友,但可以先坐下来喝茶。”有人问总理准备什么茶,他放下眼镜笑道:“也许不止茶,还要烤鸭。”
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凌晨四点半,基辛格的专机在西郊机场悄然落地。钓鱼台初次迎来这位美国特使,警卫少说话,台阶擦得发亮。午间谈判刚到胶着,周恩来看了看表,轻描淡写一句:“鸭子要凉了。”于是烤鸭上桌,荷叶饼卷着脆皮、甜酱、葱丝,香气在人与人之间搭起一座小桥。基辛格事后写道:“这只鸭子显然懂外交。”
烤鸭扭转气氛,也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国宴。国宴必须万无一失,代号“34号”的特供处火速启动。负责人张涛清楚,菜品不仅得好吃,更关乎安全与面子。他揣着公文包满中国找食材,沈阳机场里冻得打颤,还是等到潜水员把獐子岛的活鲍鱼递上舷梯。
竹荪来自四川长宁。县委连夜调车,翻山越岭只为两斤“白珍珠”。平阳“钱仓早”蚕豆尚未成熟,技术员站在田埂上掐着豆荚,预估五天后颗粒大小,像算一道数学题。榨果汁更麻烦,当时国内几乎没现成产品,厨师们用手摇榨汁器一杯杯压,肩膀酸得抬不起来。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十一点三十分,“空军一号”降落北京东郊机场。尼克松迈下舷梯,周恩来伸手相迎,两人相握七秒钟,摄像机定格这段历史。中午的欢迎午宴,毛泽东亲自加菜。厨师程汝明接到电话:“主席点了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不能改。”烧滑水用青鱼尾,骨刺多,本不适合外宾,但寓意“推进之尾”,主席要借此提醒两国共同划桨。
尼克松夫妇听翻译解释完寓意,把鱼尾吃得干干净净。程汝明回厨房时才悟出其中深意,心里直说一句“不简单”。
夜幕降临,人民大会堂水晶灯全部点亮。三十年陈酿茅台封在白陶罐里,服务员一揭泥封,酒香扑面。周恩来端杯向宾客示意,尼克松半开玩笑:“听说这酒能点燃?”周恩来取出火柴,轻轻一划,蓝色小火苗在杯口跳动。“总统先生,眼见为实。”这两句对白,只占不到宴会的一分钟,却成了记者们第二天的头条。
军乐团随后奏起《美丽的亚美利加》。乐声在大厅回荡,尼克松侧耳辨认,神情微动——这正是他就职典礼的曲目。周恩来站在一旁,只简单解释:“让客人感到熟悉,总比一味惊喜更妥当。”
当晚菜品共三十余道,冷盘九道、热菜六道、点心七道,外加水果与饮料。尼克松练习筷子已一个月,此刻运用自如,他夹起芙蓉竹荪汤里的竹荪,冲周恩来点头致意,算是对幕后工作人员的最高褒奖。
二月二十七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外电称之为“世界新闻里的重磅炸弹”。同夜的答谢宴上,周恩来把国宝大熊猫的赠送书悄悄递给尼克松。总统握着文件认真阅读,忽而轻声说:“这一周,足够写进史书。”他的声音不高,却被随行记者准确捕捉。
中美关系自此进入全新阶段。三道菜、一杯酒,看似寻常,却成为两国高层间最微妙也最有效的沟通密码。筹备者的心血隐在背后,却让历史车轮稳稳向前。
来源:只读帖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