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国庆就感慨,我们变美好难,但中国人变美基因真太太太太强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1 11:35 1

摘要:想到老祖宗,大家腰板估计都能挺直,但看看身边,好像确实有点心虚:

你觉得,中国人审美啥水平?

想到老祖宗,大家腰板估计都能挺直,但看看身边,好像确实有点心虚:

妈妈们永远爱艳色+丝巾的拍照方式:

太典了

爸爸们经常花超多钱,把家装修成让人眼前一黑的样子:

没中枪算你幸运

网络上,好多人沉迷妈都不认的网红浓妆:

被说流水线公主

而打开电视,也有大把人觉得现在的明星太小美女,还美得千篇一律:

柔和可爱挂反而大火

不如90年代港星,不仅风情万种,而且美得很有个性,还落落大方:

霞玉芳红,各美其美

其实啊,真不用因此就觉得咱们没审美!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人变美真的太太太太难了!

看完这篇,你会发现,能有今天的状态,已经说明咱们的审美基因超强大,将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是简妮,喜欢拆解一切变美、变智慧、变幸福的「底层逻辑」,8年内获数千万人认可的「授人以渔」型干货博主。

今天就听我跟大家聊聊看吧,一期掰开揉碎讲清~保你看完一定有新视角!

01

非审美差

是太压抑

公平点说,咱身边有些审美,确实感觉有点low:

元素堆砌

特别是跟欧美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对比,这种审美,简直就像叫嚷着「More!More!More!(我要更多!)」

低调经典感

但千万别觉得,这是因为咱们审美基因就不行,根子上比别人差。

其实啊,要简妮我说,人天性就想活出自我、活得精彩,这会驱动我们追求美丽,所以说「爱美是人的天性」。

同理,懂审美也是人的天性,你觉得「没审美」的点,不一定是天赋技能不到位,更可能是天性被压抑或扭曲了。

比如,为啥咱们爹妈甚至咱们身边的一些人,总追求「更多」呢?

答案很简单嘛,「被迫不足」太久了,太压抑了,就要追求反方向,来解放生命力。

要知道,咱们其实经历过很长的「变美禁止期」:

因为种种原因,大家只能选择不好看且单调,但整齐划一、便于打理的打扮。

像咱们爷爷奶奶那辈,年轻时几乎只能穿列宁装或干部装:

建国初期普遍穿着,非常整齐划一

列宁装是苏联流行过来的,本身是给男士穿的,但在我国男女一视同仁:

列宁装配腰带帽子,是当时的时尚

因为那会,女士也要重劳动,所以流行的是邢燕子式的劳动美。

短发(多为刘胡兰头)、面孔宽阔有力、脸颊红扑扑,绝无脂粉烫发气息,身材敦实强壮,没有明显性别差异。

劳动气息的美感

但其实,即使在那个年代,咱们也没放弃过对美和个性的追求。

都穿干部服?

那可以在干部服里面偷摸露出一点点鲜艳内衬:

爱美是生命力的外溢

模糊性别特征?

就穿当时苏联流行的「布拉吉」(连衣裙的俄文)和花衬衫:

红衣是Dior模特,背景是穿着布拉吉的苏联女性

当时穿布拉吉的女生,满脸开心(发梢毛躁是因为当时只能用肥皂或洗衣粉洗头发)

60年代,布拉吉也被批判了,流行穿军装,甚至结婚照也是军装:

没啥个性,非常朴素

对比下60年代香港的影星,画风差异明显

长麻花辫也逐渐演变成更好打理的短发,但依然有人会用刘海或丝巾装饰:

爱美之心不死

70年代稍微好点,可以穿得更日常,但也普遍是灰蓝色宽松衣着,以耐洗耐脏为最高追求。

法国记者罗伯特·吉兰,曾不无刻薄地描述过,当时的中国是一座「蚂蚁山」,六亿群众是栖息其中的「蓝蚂蚁」:

同色调、都很暗

可以说,随着政治环境宽松,70年代人们从「不敢打扮」变成「没条件打扮」。

但没条件也可以创造条件,比如没有眉笔就可以用火柴: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上

粉衬衫的妹子笑得多开心!

如果不了解前因后果,很可能只会觉得她们没审美、太浮夸。

但试想下,要是咱被要求穿10年甚至20年的丑制服,能自由穿衣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怎么浮夸怎么来?

就像有些家庭,总强制孩子要朴素不打扮不能精致,孩子长大了,可能就喜欢「奇装异服」:

Lo服很多人看不懂,但很可能也是压抑的爱美欲望在释放

这其实不是审美低下,而是心灵在解放,生命力在澎湃。

所以啊,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咱也绝不缺乏变美的动力,这不就是很强的「审美基因」吗?

而且,咱不仅有动力,还真的进步很快——

02

从盲抄作业

到活学活用

就像前面说的,直到70年代末,咱都不能说有啥打扮的环境:

既没钱,环境也不鼓励,不仅没啥选择,也没作业可以抄,只能自己瞎倒腾。

可想而知,80年代的改革开放,对压抑变美之心已久的人来说,有多「久旱逢甘霖」。

像79年的电影《甜蜜的事业》里,不仅出现了艳色,还出现了裙装:

虽然以我们角度都有点土

但对人均灰蓝工装的人来说,已经是超强的冲击了。

所以那辈人很多会把「穿连衣裙」或「搞艳色」当成一种「有打扮」的仪式感。

某椰汁,一看就是那年代审美产物

不管适不适合好不好看吧,但对一直不能打扮的她们来说,这种「我有打扮」的精气神,就能让她们感知到自己更强的生命力。

是不是更理解妈妈审美啦?

而80年大热的《庐山恋》更有意思,女主张瑜在电影中是海归人设,换了43套时装,:

浅色着装很新鲜

这部电影还有个女主挥舞丝巾的经典镜头,是不是一下理解了妈妈们的爱好?

真的很审美启蒙啦!

《庐山恋》和当时大热的另一部电影《牧马人》中,都有华侨与国人女性的对比,画风真的太不一样。

让大家第一次意识到也迫切渴望「时尚感」:

国人女性明显土气

可想而知,80年代那会,几乎全民审美都「崇洋媚外」,非常追求时尚。

什么健美裤、喇叭裤、皮夹克、蛤蟆镜,你爹妈搞不好玩得比你还潮:

那会就流行广场舞了

再比如比基尼,让穿得严严实实的国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可以这么性感」,明显区分于前一阶段的「女性是性别模糊劳动者」:

女星们也会穿得很大胆

所以啊,可想而知,既新潮时尚又女人味爆棚的港星,对当时的人来说,简直是双重核爆。

像当时流行的杂志《大众电影》就常有港星出现:

但选的图都不咋好看,可能是审美问题

钟楚红当时不仅在香港红,其实在内地也很红,甚至带动了爆炸头在内地流行:

又女性化又很时尚,天菜!

但当时的我们,其实更多是「盲抄作业」,并不怎么讲适合。

比如,何晴和陈红两位古典大美人,都学过钟楚红的爆炸头造型,效果嘛:

又老又怪

虽然那时候的人,抄得很认真,不仅会抄妆容,发型、配饰都会抄,试图模仿整体风格:

能看出用心了,只是不适合

但这样不是因为咱们没审美,主要是因为试错也需要时间嘛!

实际上,很可能出乎现代人意料的是,当时的人,「审美思想」已经相当先进了。

比如,当时的电影《红衣女孩》,就鼓励了「勇于跟周围人不一样」的精神:

而另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中,不仅鼓励了追求流行,更鼓励大家各美其美:

都是红裙,但款式各不一样,各有各的美感

像「不要从众,敢于不一样」和「适合自己,不盲目复制」,其实都是非常先进的审美思想。

也难怪,我们学得真的超快!

比如看刘晓庆,80年代初的杂志封面还在穿军装很正气,80年代末,神态就开始妩媚大方了,虽然穿搭还有点过度堆砌过度鲜艳:

气质大不一样

而到90年代,虽然妆发还不算精致,但整体已经相当不错,气质也撑起来了:

也就十年啊

94年的《我爱我家》里,已经有不少打扮时髦的:

虽然现在看有点浮夸

而97年的《有话好好说》里的瞿颖,真的是放到28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时:

超潮的好吗

当然,这个时代的模仿,还比较粗糙,跟港台对比很明显:

大陆的妆比较重和糙

但咱们这么看,其实也就20多年,咱们的美感已经从负数到大差不差——审美基因真的很强啊!

而下一步「审美精细化」,也能证明咱们的强!

03

模板到个性

无效到有效

作为10年审美博主,简妮我是真的很有感悟。

刚写审美那会,大家基本观念还停留在「模板脸」「买同款」,流行的都是网红脸,抄也抄得很生硬。

时代的眼泪

咱们也哈过日,也学过韩,虽然踩过坑,但也学了不少:

星你色、想你色,现在看来都很挑人

韩式小翘鼻,把很多美人搞成猪鼻子

其实10年前,简妮我就做过预测,将来的审美一定是更自然、更个性化、更追求风格的。

而从2025年回头看,会发现我说的一点不差:

整感淘汰的网红脸被OUT了,大家现在都想要「又自然又换头」。

最新变美模板:韩国自然换头

单纯硬件好看的网红脸也被质疑了,现在大家越来越会追求「辨识度」「个性」。

鞠姐硬件变好,被质疑不如原版有特色

小美女更多靠找对风格破局,不再死磕换头了。

比如李兰迪

包括这10年来,我从三庭五眼调整讲到轮廓内外圈,像「修饰中庭长」「眼型平衡」「人中长≈眼距」「T区立体」其实我都是全网首发,领先全网好几年。

现在看也不过时哦!

也不只是我,这几年大热的「有效化妆vs无效化妆」讨论也好,大家开始觉察啥化妆步骤对自己有效啥无效,啥东西适合自己也好,其实都是我们越发从「盲目照抄」变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短短10年不到,我们的审美能力真的已经从新芽成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了,想到这中间有你有我的一分力,就觉得很自豪。

当然,具体到每个人,想提升审美,要解锁生命力,要探索试错,也需要梳理,不一定现在审美水平就很高。

但希望这篇能让你意识到,其实你既不缺变美的动力,也不缺变美的能力,真进步起来可能快过坐火箭。

因为咱中国人,本就不缺向美向好的动力,也不缺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是咱们血脉里的天赋技能,对此我们可以非常有自信!

负责助理:木青

看不懂或看不够?还可以看:

—想看更多关于年代美人?/ / /

/

来源:美即是正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