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0日的A股盘面里,创新药板块藏着不少惊喜:万邦德直接封死涨停,盟科药业涨超8%,药明康德也跟着涨了6个多点。这可不是零散的异动,打开板块K线图能明显看到,从9月中旬开始,之前低迷了大半年的创新药已经悄悄抬头。
9月30日的A股盘面里,创新药板块藏着不少惊喜:万邦德直接封死涨停,盟科药业涨超8%,药明康德也跟着涨了6个多点。这可不是零散的异动,打开板块K线图能明显看到,从9月中旬开始,之前低迷了大半年的创新药已经悄悄抬头。
最近总有人问:“这波反弹是昙花一现吗?手里的持仓要不要抛?”其实真不用慌。创新药现在的反弹,不是靠概念炒作撑起来的,而是政策、业绩、资金三个维度的实锤信号在托底。今天就用大白话扒一扒这些信号的底层逻辑,看完你就明白为啥能安心等了。
政策开绿灯:从“卡脖子”到“搭梯子”,创新药有了护身符
过去大家怕创新药,很大程度是担心政策变动,比如医保谈判会不会把药价压太低,审评审批会不会拖慢上市节奏。但现在政策风向早变了,从“管控”变成了“护航”,这是最扎实的底层支撑。
最明显的变化是审评审批速度肉眼可见地快了。以前一款新药从申报到上市,光审评就得等60天,现在直接缩短到30天。今年上半年国家就批准了43款创新药,比去年多了近六成,相当于平均每四天就有一款新药落地。这对药企来说太关键了——新药早一天上市,就能早一天赚钱,研发投入的回本周期直接缩短。
更贴心的是医保体系的“双保险”设计。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首次加了个商保创新药目录,和基本医保同步推进[__LINK_ICON]。简单说,那些刚上市、价格还比较高,暂时进不了基本医保的新药,能先进商保目录。比如一些治疗罕见病的创新药,以前患者得全额自费,现在有商保报销,用药负担轻了,药企的销量也能上去。
9月底还有个大消息,美国之前说要对专利药加征高额关税,后来白宫明确说了,和美国有贸易协定的国家暂不适用这个政策。这对靠出海赚钱的创新药企来说,等于卸下了一个大包袱。要知道百济神州上半年光在美国市场就卖了89.58亿元的泽布替尼,欧洲市场也卖了19.18亿元[__LINK_ICON],关税悬念落地,海外收入就有了保障。
政策的逻辑很清晰:既要让老百姓用得上便宜药,又要保护药企的创新动力。现在这个“保障民生+鼓励创新”的平衡做好了,创新药的政策风险自然就降下来了。
业绩见真章:从“烧钱”到“赚钱”,行业终于熬出头
以前聊创新药,大家总说“只讲故事不赚钱”,但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彻底打破了这个印象。业绩实实在在的增长,才是反弹最硬的底气。
先看整体数据,84家创新药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合计216.57亿元,同比暴涨94.72%[__LINK_ICON]。这个增速不是靠一两家龙头撑起来的,而是行业性的爆发。更关键的是,以前常年亏损的明星药企,现在也开始盈利了。百济神州上半年净利润4.5亿元,直接扭亏为盈;信达生物没靠海外市场,光在国内就赚了12.13亿元[__LINK_ICON],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些利润不是凭空来的,核心是创新药收入真正成了“顶梁柱”。恒瑞医药大家都熟悉,以前靠仿制药吃饭,现在创新药的销售和许可收入占了总营收的六成以上,上半年净利润直接涨了29.67%[__LINK_ICON]。复星医药更能说明问题,传统制药业务收入降了5.29%,但创新药收入涨了14.26%,一降一升之间,创新药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还有个很重要的变化,药企赚钱的路子变宽了,不再死磕“卖药”这一条路。今年前8个月,中国创新药对外许可总金额已经超过847亿美元,年底大概率能突破千亿美元[__LINK_ICON]。简单说,就是中国药企研发出好的技术,授权给国外大公司用,不用自己铺海外渠道就能赚授权费。这种“技术变现”的模式,让研发投入能更快回笼,企业也更有动力搞创新。
从“烧钱研发”到“赚钱造血”,创新药行业已经跨过了最痛苦的转型期。业绩落地了,股价的反弹自然就有了支撑。
资金用脚投票:从“观望”到“抢筹”,聪明钱已经进场
政策和业绩的利好,最终都会反映在资金上。最近创新药板块的资金动向,藏着不少积极信号。
先看二级市场的表现,9月30日那天,不光是个股大涨,整个创新药板块的成交量也明显放大。这说明不是小散在跟风炒作,而是有大资金在进场布局。港股的生物科技指数之前甚至出现过单日暴涨5%的情况,机构抢筹的痕迹很明显。
一级市场的融资也在回暖。上半年医药行业IPO募资同比增长了40%,科创板给创新药企打开了畅通的融资渠道。要知道创新药研发是个“烧钱”的活儿,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可能要花十几亿,资金链断了就前功尽弃。现在融资容易了,企业就能安心搞研发,管线里的新药才能不断推进。
资金敢进场,还因为看到了技术突破的希望。现在行业正处在大分子药和新技术的爆发期,小核酸药物、ADC药物这些前沿领域都有新进展[__LINK_ICON]。2024年国内新启动研发的创新药就有1250种,研发管线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了世界第一。这些新技术就像“潜力股”,现在布局进去,等未来技术落地,就能享受到增长的红利。
聪明钱从来不会盲目跟风,它们看重的是长期价值。现在资金回流创新药,本质上是认可了行业的拐点已经到来。
三大逻辑联动:创新药的反弹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可能有人会问,政策、业绩、资金这三个因素,以前不也偶尔出现过吗?为啥这次能确定是反弹信号?关键在于这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正向循环”的联动效应。
政策开绿灯让药企敢研发、快上市;研发出的新药通过医保和商保触达患者,带来业绩增长;业绩好了吸引资金进场,资金又反哺研发,让企业能搞出更牛的技术。比如百济神州,就是政策支持下快速上市泽布替尼,靠海外销售赚了钱,又把利润投入新的研发,形成了良性循环。
还有个很重要的底层逻辑,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真的上来了。以前大家总说中国药企是“Fast-follow”(快速跟随),别人出什么药就跟着做什么。但现在不一样了,翰宇药业的董事长就说,现在必须做“First-in-Class”“Best-in-Class”(首创新药或最优创新药),不然在国际上拿不到高溢价[__LINK_ICON]。从“跟随”到“引领”,这才是创新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也不是说创新药就没有风险了,研发失败、海外政策变动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但比起以前“全靠赌研发”的不确定性,现在有政策托底、有业绩支撑、有资金加持,风险已经小了很多。
结语:拿着创新药,等的是产业升级的红利
看完这些底层逻辑就能明白,创新药的反弹不是短期炒作,而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政策解决了“后顾之忧”,业绩证明了“赚钱能力”,资金看到了“未来潜力”,这三个信号凑在一起,反弹自然就水到渠成。
对于手里持有创新药的朋友来说,现在真不用慌。你持有的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一个正在从“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的产业红利。那些研发管线里的新药、海外市场的订单、不断增长的净利润,都是支撑板块长期向好的基石。
创新药的价值从来不是靠短期涨跌来衡量的,而是靠一款款能治病的新药、一个个能盈利的企业来支撑的。现在行业的拐点已经出现,政策、业绩、资金的利好还在持续释放。与其纠结短期的波动,不如安心等待,看着中国的创新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国内走向全球——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未来。
来源:安逸菠萝nIGe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