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黄河的奔涌与诗卷的墨香在4K超高清画质中交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邀约如期而至。《2025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以黄河为开篇,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竞技,更是一次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叩访。这档聚焦黄河、长江、长城、大运河诗歌符号的节目,以“山河即史诗,血脉永流传”为魂,通
当黄河的奔涌与诗卷的墨香在4K超高清画质中交织,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邀约如期而至。《2025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以黄河为开篇,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竞技,更是一次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叩访。这档聚焦黄河、长江、长城、大运河诗歌符号的节目,以“山河即史诗,血脉永流传”为魂,通过九场循环攻擂与一场总决赛的架构,让40组家庭在“千帆竞发”“四海争锋”“潮头登高”的博弈中,将中华文脉的基因融入家庭的温情与竞技的热忱。让诗词从典籍中走出,在家庭互动里鲜活,在生活行走中扎根。
一、大河奔涌处:符号与诗脉的共振
本次节目作为山东卫视4K超高清频道焕新开播的力作,以更大视野、更广色域、更高帧率的技术标准,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感。第一期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河,更是历史、文化与思想的汇聚之所。节目并未止步于诗词知识的竞技展示,而是以更宏阔的视野,将文化符号熔铸为“血脉中流淌的诗歌”。节目通过把诗教和家教统一起来,让文化符号不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血脉中流淌的集体记忆。这种符号与诗脉的共振,化作亲子间共诵一首诗、共解一道题的具体行动。
二、千帆逐诗浪:研学与竞技的交响
节目以“千帆竞发”“四海争锋”“潮头登高”三个环节构建逻辑,每一重皆暗含文化深意。“千帆竞发”将地理知识与诗词意象巧妙衔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指向昆仑山脉,瞬间打通诗境与地缘的隔阂;“四海争锋”则引入心理博弈,家庭间抢题指定作答的规则,既考验知识储备,亦折射家教智慧与协作精神;而在“潮头登高”环节,心有灵犀的默契考验、现场诗词创作的才情迸发,皆让家庭成为文化传承的微缩现场。
三、家语诉诗魂:博弈与共情的碰撞
第一期节目从何尊铭文中“中国”指代洛阳的历史深度,到贺兰山岩画与“太阳”诗句的艺术关联,再到焦裕禄的精神传承,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四海争锋”环节的计分规则,暗藏着竞争与共赢的文化智慧。四组家庭抢夺答题权后指定对手作答,若对手答对则双方皆得分,答错则答题方有补答机会,这种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赢的设计,恰如黄河流域的文明交融,既有百家争鸣的活力,又有美美与共的包容。节目的更新要做到文化综艺的迭代升级,这种升级便在于将答题转化为文化共情的过程,让选手与观众在博弈中读懂诗词背后的家国情怀。
四、文脉筑根基:角色与匠心的赋能
节目成功的背后,是一群“文化摆渡人”的匠心赋能,汇聚郦波、杨雨、李凯、董耀会等著名文化学者坐镇导师席,由瞿弦和、桑恒昌、惊竹娇等组成的读诗团倾情助阵,与来自全国的40多组家庭共同完成诗词比拼,让文脉在家庭的温情与竞技的热忱中生生不息。主持人王晓龙连续八季深耕,以深厚的文化积累串联古今;文化嘉宾杨雨、李凯的解读,为题目注入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
以往文化节目多将诗词视为考核对象,选手独立答题,镜头聚焦个人风采。而《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则将竞技场景扩展至代际协作与家风传递。节目不设“孤军奋战”,每个参赛单位皆以家庭之名出战,家庭成员共同解读诗眼、协作闯关。在碎片化阅读消解深度思考、当代际隔阂加剧家庭沟通困境的当下,《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以诗教家风为解法,让亲子共诵诗词成为情感纽带,让文化传承落地为日常实践。
从诗礼家风到血脉诗歌,《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始终在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它以“家庭”为窗口,让诗词走进日常生活;以“符号”为线索,让文化扎根山河大地;以“创新”为动力,让诗歌在现代社会继续生长。当黄河之水裹挟着诗词的浪花奔涌向前,当千万家庭在诗词中感受文化的温度,中华文脉的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力量。
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
蔺花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来源:看下别人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