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12层高的观景台上远眺,灿烂阳光下,一望无际的光伏板熠熠生辉,犹如蓝色海洋泛起粼粼波光。光伏板下,蒙古扁桃、柽柳、白刺等耐旱植物郁郁葱葱,偶有动物穿梭其间,在荫凉里尽情跳跃奔跑。
站在12层高的观景台上远眺,灿烂阳光下,一望无际的光伏板熠熠生辉,犹如蓝色海洋泛起粼粼波光。光伏板下,蒙古扁桃、柽柳、白刺等耐旱植物郁郁葱葱,偶有动物穿梭其间,在荫凉里尽情跳跃奔跑。
这里是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作为国家第三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之一,该基地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模式,不仅有效改善了沙漠生态环境,还与周边景区有机连接,形成沙漠旅游经济综合示范区。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只是鄂尔多斯市宏伟“光伏长城”工程中的一环。依托“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战略,鄂尔多斯正沿库布其沙漠北缘建设总长近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以分段实施、线性布局的方式,推动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
“这条‘光伏长城’可容纳1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计划2030年建成,建成后将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生态治沙900万亩。”达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长张旭说。目前,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1002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70万亩。
曾经,库布其沙漠以每年数十米的速度侵袭黄河沿岸,吞噬草场、威胁农田。而今,光伏治沙实现沙固绿延,人与自然在此共赢。“这不仅是一条‘光伏长城’,更是一条‘生态长城’‘产业长城’‘富民长城’。”张旭说。
布局“沙戈荒”,是内蒙古基于自身资源禀赋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明确到2030年,我国将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规模约4.55亿千瓦,吹响在“沙戈荒”布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号角。
如今,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主战场。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成9199万千瓦,投产9079万千瓦。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风光资源富集,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7%和21%。同时,内蒙古又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荒漠化土地8.89亿亩、沙化土地5.97亿亩,均居全国第二位。“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全国60%的工作量也在内蒙古。生态治理任务艰巨。
近年来,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在“沙戈荒”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广“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优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布局新能源基地,全力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誓将广袤荒漠变为生机盎然的“能源绿洲”。
2022年以来,内蒙古先后获批国家第一、第二、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以及库布其中北部、库布其南部、乌兰布和及腾格里4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迅速推进。2024年,实施一体化工程新能源项目2727万千瓦,完成治沙面积238万亩。
今年以来,全区继续深入推进实施“三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上半年共完成防沙治沙1551.6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7.6%,巩固了“绿进沙退”的良好态势。
如今,一场新能源与生态共生的绿色变革,正在重塑“沙戈荒”的面貌。
腾格里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流动沙丘占比超过70%,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严重、自然条件最恶劣、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当地牧民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
中国华电在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铺设1500亩可降解聚乳酸纤维沙袋。
而今,中国华电内蒙古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在此织就了一张固沙大网——光伏支架深入沙层,成为天然的固沙桩;板间铺设的沙障锁住水分,让耐旱植物得以扎根。光伏板不仅遮挡了30%的烈日,更将蒸发量降低40%,形成独特的“荒漠小气候”。
“项目采用三级防护体系构建生态安全网。在光伏基地外围设置由栅栏、沙障和防护林组成的外围阻沙带;在基地进场道路和检修道路两侧,铺设9900亩草方格,种植沙枣树等耐旱植物;在光伏板下和板间,铺设1500亩可降解聚乳酸纤维沙袋。通过三级防护,沙丘移动速度降低70%,植被存活率达30%以上。”中国华电内蒙古华腾公司安全与运营管理(生态治理)部工作人员杨坚介绍。
作为内蒙古获批的4个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华电内蒙古腾格里沙戈荒大基地项目设计总规模1600万千瓦,包括1200万千瓦新能源和400万千瓦火电。“目前新能源部分已建成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完成治沙近22万亩,从东南至西北隔断腾格里沙漠,形成阻止沙丘移动的‘绿色长城’。”杨坚说。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新能源基地,湛蓝色的光伏板整齐列阵,雄踞于黄沙之上。板下,草方格固住流沙;板间,梭梭林迎风而生,“蓝”与“绿”在此交织共舞。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融合新能源开发和防沙治沙,通过抬高光伏阵列前沿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8米、拉大光伏矩阵前后阵列间距不低于12米的方式,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中药材等。”磴口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彪治说。
“今年,我们计划完成200万光伏项目区5万亩生态治理面积。通过推行‘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滨藜’‘光伏+柠条’等多种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模式,发展‘板上发电、板间种植、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实现光伏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韩应联表示。
阳光为笔,大漠为卷,内蒙古正以生态绿为底、能源蓝为韵,在无垠沙海中挥就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变革。未来,内蒙古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磅礴的力量,在“沙戈荒”上继续书写生态与新能源协同共进的壮丽史诗。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