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已提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修订草案在明确本市公园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搭建帐篷、噪声污染、准入车辆、商业拍摄等多项市民关心的游园行为进行了细化规定。其中明确提到,禁止占用园路、观景点、场地等公共区域开展直播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已提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修订草案在明确本市公园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搭建帐篷、噪声污染、准入车辆、商业拍摄等多项市民关心的游园行为进行了细化规定。其中明确提到,禁止占用园路、观景点、场地等公共区域开展直播、培训等活动,直指市民游园痛点,引发广泛关注。
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客厅,也是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但近年来,强行兜售商品、占道直播、商业拍摄挤占休息区域等现象频发,让公园变了味。此次草案明令禁止这些行为,核心就是厘清公域与私域的边界,重申公共空间姓“公”的属性,强调任何个体或商业行为,都不能以牺牲大众权益为代价。
值得点赞的是,新规没搞“一刀切”式的禁止,而是围绕分类管理做细文章,真正做到疏堵结合。对于搭帐篷,根据公园类型划定不同区域,既满足市民露营需求,又避免草地被过度踩踏。商业拍摄则推行预约制和时段限制,给合理拍摄留下空间,又杜绝了“婚纱拍摄堵步道”这类干扰游客的情况。这种兼顾不同需求的治理思路,精准回应了数字时代公共空间的新难题,确保公共属性不偏移,守住秩序的同时又留住了公园的活力。
再看管理标准,更加精细。条例并非禁止所有直播、培训,而是瞄准“占公共区域”“影响他人”的行为,核心就是平衡不同游客的权益。这种精细、分情况的管理思路,正是现代城市治理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必然要求。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一禁了之的懒政,也给新业态、新职业划定了合规边界,让相关从业者明确其行为准则。规则落地关键在执行与认同,当然,比起制定条款,让全社会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样重要。
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是城市文明的晴雨表。精细化打磨公园秩序,不仅能优化游园体验,更能逐步培养市民的规则意识与公共精神。等公园里强行兜售少了、直播噪音没了、商业拍摄规范了,大家才能真正感受到“我的城市我做主”的踏实。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