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田希娜靠着一股狠劲把比赛推向终点的时候,场边的欢呼声没有停过,她挥完最后一下拍子,比分定格在11比5,她把注意力先放在计分牌上,然后才松开肩膀,像是把整周的压力甩在地上。有人说她只是完成了该做的事,可在她自己心里,这个3比0把很多回忆拉回眼前。
早田希娜靠着一股狠劲把比赛推向终点的时候,场边的欢呼声没有停过,她挥完最后一下拍子,比分定格在11比5,她把注意力先放在计分牌上,然后才松开肩膀,像是把整周的压力甩在地上。有人说她只是完成了该做的事,可在她自己心里,这个3比0把很多回忆拉回眼前。
第一局刚冒头的时候,袁嘉楠一度5比3领先,早田希娜有点慢,脚下像踩在湿地,可她咬着牙把比分追到6平,再到11比7,把节奏抢过来。那个瞬间,观众才发现两人差着十岁,却都用同一种表情看球台,专注得像在读一封急件。
瑞典大满贯的签表里,早田希娜排在下半区,这场球过后,她下一轮只要面对萨马拉或者叶依恬,这个关口不算险。真正的考验也许要等到16强之后,可没人敢提前下判断。上一回在澳门,她跟王曼昱拼满五局,王曼昱赛后说,这是她和早田希娜交手最累的一次。那句话烙在很多人脑子里。
把目光挪回比赛首日,日本队的开局并不稳,平野美宇对上孙颖莎,1比3被挡在门外,这位前世锦赛冠军最快从资格赛走到正赛,又在正赛首轮止步,落差不小。可是另一边,张本美和顶着压迫感,3比1拿下防守反击都很黏的韩莹。桥本帆乃香也没掉链子,3比1过了迪亚兹。这样算下来,日本队头天有两人进32强,第二天早田希娜补上一个名额,队伍面子保住了。
说到桥本帆乃香,她的步伐像钟摆,一旦来回拉球,她把节奏拽得很长,这让迪亚兹在对角线频频失误。相比之下,张本美和的打法更直来直去,对韩莹这类防守厚重的对手,她选择加速正手位,前三板抢得狠,比分才没被拖进长回合。
回到早田希娜,她在瑞典前后连着三个大赛都杀进八强,美国站和横滨站都留下身影,那两次她都把队友张本美和挡在后面。世乒赛名额竞争摆在那儿,日本队教练组不可能装作没看见。也正因为这样,这场对袁嘉楠的比赛,早田希娜不仅想过关,更想把分差拉大,凸显状态优势。
比赛第二局往往能看出运动员心理变化,这一局袁嘉楠开球频率有些轻,前三拍当中,她的接发落点暴露给早田希娜。结果3分钟不到,场上比分翻到10比2,早田希娜只用一个反手拧拉加一个正手对冲,就把那一分收掉,11比2有点残酷,可赛场不记同情。
有人问袁嘉楠是不是状态下滑,其实她今年在斯科普里赢过冠军,还击败过王艺迪,那次她靠旋转搞惊喜。她年纪偏大,体能储备跟年轻选手不在一个层面,打到中后段明显推不上。瑞典这块场地回弹速度快,长胶选手要么先上手,要么只能等对手失误,袁嘉楠选了前者,可拼了半局,耗尽了。
站在看台上,如果只盯着比分,会觉得这场球缺乏悬念,可细拆每分就能发现早田希娜的调整痕迹。她开场不急着抢直线,而是先拉袁嘉楠的正手宽角,让对手步伐侧移,露出反手小三角。真到要下手时,她一板就收,几乎不给补救空间。这个思路和她上赛季有明显区分,上赛季她爱走快节奏对拉,搏弧线,更容易失误。
首日观众席座率不到七成,第二日早田希娜比赛时,上座率冲到八成,原因很简单,她在日本人群里认知度高,也在欧洲打过多站公开赛,媒体镜头愿意追她。镜头捕捉到她每得一分后会咬一咬牙,不像早些年那样兴奋跳起,外人看着会误以为她淡定,其实她把情绪压进脚步里。
赛后混采区,她回答问题没有绕弯:她说自己准备了不同节奏的开球,也研究了袁嘉楠前三板的倾向,还补一句,这只是下一轮的开始。她把话停在这儿,没继续谈目标,反倒把注意力投向恢复。旁边有日本记者低声讨论,她们需要回社里写稿,标题八成会放“日本一姐”字样,这个称呼在国内已有人反驳,可在日本球迷圈仍然惯用。
观众回味第一局时,总忘不了那段追分。袁嘉楠5比3领先,早田希娜追成6平,这中间有一次正手反拉,两人正手对攻四板,落点从中路带到斜线,球走得干脆,速度快,观众席发出一阵整齐拍手。这种拍手不止属于赢球那方,也给输了那板的人,因为过程让人过瘾。
日本队教练在场边做笔记,他翻着小簿子,而平野美宇就在不远处训练场补练。她前一天输给孙颖莎后,当晚跑步拉伸,第二天一早就进练习区。输球的滋味不好受,可她还是得跟着队伍流程走。有人说日本队内部竞争太激烈,可能把选手逼得更尖锐,也有人担心年轻人心理崩得快,这次瑞典站却给了另一个侧面:延续和调整在同时进行。
大满贯不同于多站小型公开赛,它给积分又重,又是奥运周期里观察状态的重要窗口。张本美和在德国训练过,她谈到参赛节奏时透露,欧洲比赛少有时差问题,饮食也相对稳定,她重返大满贯希望靠连续得分提升世界排名。而早田希娜去年曾掉出日本队前四,如今正渐渐爬回来。两个姑娘年纪相差不到两岁,却在同一个系统里争位子,这种局面不多见。
聊到王曼昱那场,不能忽略早田希娜的“五局险败”。王曼昱以往擅长后程发力,可那天她开场就被带进拉锯。早田希娜的发球线路、上手质量、变线速度都有新样子,让王曼昱先丢局,后来靠经验和防守找回主动。那场输球,外界认为早田希娜带来技术参考,也让她心理加码——再遇强敌,必须提高周转率。
三局横扫袁嘉楠后,早田希娜没做长庆祝,她习惯先收拾球拍,拉上包带,再对教练点头。镜头里,教练轻拍她肩膀,嘴唇微动,没外放声音。球员和教练用眼神沟通,在嘈杂环境里显得安静。旁边的法文解说员把“势如破竹”那句译回法语,语速很快,不知道法国观众能否体会被横扫的落差。
有人开始计算签表:如果早田希娜进16强,很可能碰到韩国或者中国主力。她过去一年对韩国选手赢面大,对中国主力就吃力。瑞典大满贯不是世界杯,但节奏、氛围、球台材质都跟世乒赛接近,能提供模拟价值。她清楚这个道理,所以赛后把话放得平:一步步走,先解决对手,再谈冒头。
看台上两个瑞典孩子举着小国旗,他们对比赛不了解,只模糊知道世界前列选手都来了,于是跟着父亲来场馆。第三局结束,孩子问父亲,亮出10比4那个数字是不是意味着游戏差不多结束。父亲点头,却补充一句,得靠最后一分来确认。这句朴素解释像把比赛意义说透:到手之前都算悬念。
再讲袁嘉楠,她虽然输了,但每一分都维持正手主动攻击,她不想把节奏让出去,因为让出去就没机会。从她拿过斯科普里冠军那天起,外界就把她归进“经验派”。经验派的好处是稳定,缺点是速度跟不上新潮打法。瑞典站让她再面对这种差距,她选择硬顶,而不是拖时间,结果输得快,但至少直白。
比赛前一天,大满贯官方公布男女单签表,球迷第一眼就抓到“内战”和“潜在对决”。其中孙颖莎遇平野美宇已经发生,张本美和如果再往上走,可能碰伊藤美诚,可伊藤没报名。这种签表讨论让球迷社交平台热度抬高,也给运动员心理压力。对早田希娜而言,她得把注意力缩到眼前一局,不浪费体能,也不给外界声音干扰。
有人把早田希娜和石川佳纯做对比,石川在东京奥运后淡出国家队正式比赛,早田希娜接棒“第一单打”。可她和石川打法差别大,石川以线路精准著称,早田则靠爆发力推节奏。教练组想把爆发力和稳定度结合,就要求她在前三板减失误,这次瑞典站能看出她细节修正,多次发短球引对手挑打,再抢第二板,而不是过去习惯的直接发长抢攻。
现场音响把观众音量集中到一个波段,第三局中段出现一次“小高潮”,早田希娜连续抢攻拿三分,比分被拉到8比3,观众拍手声从低到高,她突然停下脚收拾汗水,不紧不慢。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节奏掌握,也有人猜是恢复呼吸。拖延?自控?这种细节只有运动员自己明白。她擦完汗,走回球台,立刻再拉出两板反手对冲,拿到赛点。
到了赛点,她没做任何多余动作,接发后反手拧拉,袁嘉楠回球过高,她一板正手扣杀,球拍触球声清脆,球速带着风,直接落在对方反手空挡。裁判伸手示意:11比5。比分定住的一刻,这场32进16的通行证归她。
混采区灯光一般,很亮却不刺眼。采访进行十分钟。记者问她在世界排名掉出前四后,心态如何,她微微抬头,说训练和比赛区分开看,训练解决技术问题,比赛检验。再问她对下一轮有没有特别计划,她回答先休息,再看今天晚场的萨马拉对叶依恬。没有多话,也没有虚词。
纵观两天赛况,日本队人数保有量已保证,平野美宇的出局让人遗憾,却也凸显竞争残酷。国乒选手坐在另一条通道里准备后面轮次,同一块场地不同时间安排,相互关注又彼此独立。瑞典大满贯的牌面在于聚拢当今主力,一场又一场转播到全球,运动员跑在时间线上,球迷被牵着眼睛跟着情节走。
最后回味开局那句“她把比赛推向终点”,这句味道因比赛结束而加重。早田希娜没浪费机会,也没仓促收尾。她离开球台时,观众拍手声持续,她头也没回,只是把拍面按在球包上,像在告诉自己,一场已过,下一个回合得更准、更快。
来源:海岛中惬意吹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