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年,老将军杨得志来到75221部队,满身汗却偏偏穿着一身厚重的毛料军装。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广州的七月,闷热得像一口蒸笼。
1986年,老将军杨得志来到75221部队,满身汗却偏偏穿着一身厚重的毛料军装。
那天气,地上的石板都能烫起泡,别人都穿短袖,他非得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
当时在场的广州军区司令尤太忠实在看不下去,小声劝他:“首长,天太热了,要不换件薄点的?”
杨得志看了他一眼,似笑非笑:“太忠啊,你不懂,这是回娘家。”
说实话,这话一出口,谁都愣住了。
一个上将,回部队视察,说是回“娘家”?什么意思?
那天之后,才有人开始慢慢追问起这段往事。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五十多年前说起。
1934年,春天刚刚开始,江西三岬嶂那边已经硝烟弥漫。
中央苏区正在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部队节节撤退,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一部分红军被安排在前线死守。
红一团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杨得志只有22岁,刚当上团长。
那会儿他带的这个团,一共就三个营,连一个正规团都算不上。
可对面呢?国民党军整整一个师,步兵、炮兵、机枪队,排山倒海地压了上来。
那仗打得有多惨?一个营守一天就算拼尽全力,可他们硬是守了三天。
杨得志自己也受了伤,胳膊上绑着纱布,血已经透出来了。
但他没退,一直在前沿阵地。
有个细节,后来他自己提起来还红了眼眶。
那天傍晚,他在阵地上巡视,看到一个小战士趴在地上,用刺刀在枪托上刻字。
他靠近一看,是名字。
“刻这个干啥?”杨得志问。
小战士头也没抬:“要是我牺牲了,战友也知道我是谁。”
杨得志没说话,拿过刺刀,在每支枪托上都刻了“红一团”三个字。
后来这一仗的战果震动全军:红一团用一个营的兵力,抵住了敌人一个整编师的进攻整整三天。
聂荣臻亲自发电表扬,说这仗应该写进战史。
战斗结束时,杨得志抱着那个刻名字的小战士,一动不动坐在阵地上。
那孩子已经牺牲了,脸上还挂着泥巴和血。
他没说话,也没哭。
只是坐着,一直到天黑。
五十二年后,杨得志再见这支部队——已经是75221团了,番号变了,人员换了,可他知道,那股劲儿还在。
车刚开进营区,几位军官快步跑来:“报告老团长,75221团全体官兵欢迎您回家!”
那一刻,杨得志笑了,笑得特别真。
他拍拍那几个小伙子的肩膀,说:“我当团长的时候,比你们还年轻。”
后来他去了团史馆,站在一张老照片前看了很久——那是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出征照片。
每个人都穿着旧军装,神情平静。
讲解员想介绍,话刚出口,杨得志举起手:“这个我认识,这个叫熊尚林,是江西的老乡。
那个是罗会明,才十九岁。”
照片下方,是他们写的遗书复印件。
上面墨迹已经泛黄,但字还清晰。
杨得志指着照片,声音有点哑:“知道他们怎么过河的吗?一条小船,来回九趟。
第九趟的时候,船身全是弹孔。”
说到这儿,他停了一下,转头敬了个军礼。
动作标准,站得笔直。
检阅仪式那天,太阳特别毒,地面烫得能烤鸡蛋。
参谋劝他:“首长,要不流程缩短点?”
他摇头:“战士们能站一小时,我就能。”
站在检阅台上的时候,他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方阵,突然眼眶红了。
“同志们好!”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他站在原地,像是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1934年。
那些牺牲的战友、刻着名字的枪托、泥泞的战壕,全都浮现在眼前。
检阅结束后,他非要去炊事班看。
掀开锅盖,尝了口汤,说:“咸淡正好。
比我们当年强多了。”
炊事班长急得说不出话:“报告老团长…我们…我们按战时标准配的…”
杨得志拍拍他肩膀:“好样的。
战士吃饱了,仗才打得赢。”
那天傍晚,他在团荣誉室提笔写了九个字:“红一团精神 永放光芒”。
写完后,他转头问围着的年轻战士:“知道什么是红一团精神吗?”
没人吭声,他扫了一眼,说:“就是,枪林弹雨冲在前,艰难困苦扛在肩。
永远忠诚。”
这句话,说得不高不低,但屋里一下就安静了。
准备离开的时候,有个战士跑过来敬礼,他枪托上刻着三个字:红一团。
杨得志愣了一下,盯着他看了两秒,眼圈又红了。
“好孩子…好孩子啊。”
车开出营区的时候,全团官兵列队送行。
杨得志在车门前,站了几秒,突然转身,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了一句话:
“今日回红一团,如见故人。”
参考资料:
杨得志,《峥嵘岁月:杨得志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聂荣臻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来源:以史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