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及书法大家,世人多言二王、欧颜柳赵,仿佛千年笔墨传承,只在这寥寥数人笔下流转。不可否认,这些名家凭借当时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影响力,其作品得以在官家和士大夫阶层广泛传播,最终成为载入史册的“正统”范本。但由此便将书法传承的边界框定在几本古帖之内,凡偏离者皆斥为“
中秋帖
提及书法大家,世人多言二王、欧颜柳赵,仿佛千年笔墨传承,只在这寥寥数人笔下流转。不可否认,这些名家凭借当时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影响力,其作品得以在官家和士大夫阶层广泛传播,最终成为载入史册的“正统”范本。但由此便将书法传承的边界框定在几本古帖之内,凡偏离者皆斥为“没根没源”的“江湖体”,未免失之偏颇。
“高手在民间”从来不是空穴来风的俗语,而是古代文化传播现实的真实写照。在纸张稀缺、印刷技术有限的年代,民间书家纵有惊人才情,其作品也难脱“藏于私宅、传于邻里”的局限——或题于乡村庙宇的廊柱,或写于寻常百姓的家书,或刻于山间无名的石碑,既无官方渠道收录,也无文人墨客题跋宣扬,随着时光流逝,大多湮没在历史尘埃里。我们今日所见的“正统”碑帖,不过是历史筛选后的“幸存者”,而非古代书法水平的全部。
将“与古帖有依据”作为评判书法的唯一标准,本质上是混淆了“传承”与“复制”的区别。书法的“根”,从来不是对某几个名家笔画的机械模仿,而是对汉字结构之美、笔墨气韵之魂的理解与延续。民间书家或许未临过《兰亭序》《多宝塔碑》,但他们在书写家书时的真挚情感、在书写楹联时的生活意趣,何尝不是对书法“表情达意”本质的回归?若仅凭“无古帖依据”就将其归为“江湖体”,与拿着几把钥匙就断言世间只有几扇门可进,何其可笑?
书法的生命力,在于在传承中不断生长。二王当年的笔墨,也曾突破前朝的束缚;颜真卿的楷书,也曾被视为“打破古法”的创新。今日我们推崇的“正统”,本就是昨日的“突破”。若一味以几本古帖为标尺,将民间书写的鲜活气息拒之门外,书法传承便会沦为僵化的复刻,失去其与时代共生的温度。
真正的书法传承,当是兼容并蓄的胸怀:既要从“正统”古帖中汲取笔墨根基,也应看见民间书写里的生活智慧与创新可能。毕竟,笔墨的价值,从不只在于是否“有依据”,更在于是否能传递情感、承载文化,在时光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不知说的对不对,评论区聊聊!
来源:書画天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