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国庆与中秋相遇,家国同庆的喜悦里,藏着无数个“我的高光时刻”。平凡的岗位、琐碎的日常,他们的热爱很燃,坚持更燃。复刻铁路杭州站的“模”法师,用指尖的微缩世界呈现中国速度的澎湃;上虞“伞叔”在伞骨间撑起烟火气,也满足和抚慰了很多年轻人的心愿和情绪;城市直升机飞
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王伊灵 记者 杨晓轩
当国庆与中秋相遇,家国同庆的喜悦里,藏着无数个“我的高光时刻”。
平凡的岗位、琐碎的日常,他们的热爱很燃,坚持更燃。
复刻铁路杭州站的“模”法师,用指尖的微缩世界呈现中国速度的澎湃;上虞“伞叔”在伞骨间撑起烟火气,也满足和抚慰了很多年轻人的心愿和情绪;城市直升机飞行员带游客俯瞰杭城,见证“云端假日”的新视角;科技游导游奔走推介“杭州新特产”,为传统文旅注入数字时代的活力;快递员父亲带着儿子在送快递途中的一顿团圆饭,诠释“月圆人圆”的朴素意义;因抓鸭子爆火的“农二代”,让农场在年轻人的操盘下长出了不一样的生机……
普通人的舞台,不在舞台中央,而在生活现场;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长久的燃烧。
6个普通人的“国庆高光时刻”里,有传统与新潮的碰撞,有坚守与创新的交融,更有普通人最真实的获得感。
杭州滨江拓森科技园的一间工作室里,31岁的衢州江山小伙王哲轻轻点下按钮。
鸣笛“嘟”一声响起,一列微缩的复兴号动车组沿着轨道缓缓驶出,稳稳经过按照1:87比例复刻的“铁路杭州站”。
模型广场的横屏上,同比例剪裁的国旗整齐排列,“欢度国庆、祝福祖国”映入眼帘。
这是他耗时2年打磨的作品:9个站台、14条轨道,上万个零件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
赶在国庆前夕,王哲把藏在记忆里的铁路杭州站(简称“杭州城站”),变成了眼前的实景。
他被网友们称为“复刻铁路杭州站的‘模’法师”。
站在广场上一块一块数地砖,他把城站等比例缩小了
美工刀在王哲手中一起一落,一根根塑胶条被切割成细条。“那段时间切到手指发麻,甚至做梦都在量尺寸。”王哲说,光切割车站雨棚的线条就花了一个多星期,从早上切到半夜。
但他乐此不疲。
过去两年,这间工作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白天对着城站照片核对尺寸,晚上在台灯下组装零件,蹲在沙盘前熬到后半夜,反复调整着轨道之间的间距。
这种对精确度的执着,贯穿了制作全程。
国庆节前夕,王哲工作上的伙伴、微缩火车站的指导老师叶娟提议,买现成的国旗贴纸进行装饰。王哲却摇了摇头:“既然是复刻,就得按1:87的比例来,不能差半毫米。”
国庆节的元素已装饰完毕。受访者供图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门外汉”,王哲为了还原城站的细节,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多面手”。看不懂电路,就对着教程一点一点学焊接;不会轨道铺设,就买零件反复拆装试验;模型喷涂不均匀,就练到手腕酸得抬不起来。
他顶着烈日一次次往杭州城站跑。站在广场上一块一块数地砖,仰着头数楼顶的空调外机数量,蹲在墙角记排水管的安装位置。
“有次晚上给他打电话,没想到他还在城站数地砖。”叶娟说。
王哲数不清一共去了多少次城站,但只要谈起模型里的细节,他的眼睛就会发亮。
3D打印的通风管道上能看到细微的纹路,手工上色的空调外机保留了真实的痕迹,火车轨道间特意保留的1毫米缝隙,是为了还原火车“晃荡”压过铁路的声音。甚至候车厅顶部的空调外机、通风管、站楼窗户等都被一一还原:“我要的不只是‘像’,而是要把城站的‘魂’体现出来。”
记者 杨晓轩 摄
杭州城站之于他:是童年记忆,更是时代见证
“为什么偏要复刻杭州城站?”
每次被问起,王哲总会先望向模型里的绿皮车,那是他童年记忆的起点。
他在衢州江山的铁路边长大,晚上伴着火车的“哐当”声入眠。
看着火车的车灯伴着夜色驶向远方,幼时的王哲想“火车能载着人去哪些地方?会不会开到比江山更大的城市?”这份好奇,在他心里埋下了“火车梦”的种子。
杭州城站,是种子生根发芽的地方。
“小时候跟着妈妈从江山来杭州进货,坐绿皮火车要晃7个小时。”王哲记得第一次到城站的场景:挑着扁担的商贩、扛着编织袋的旅客、空气中飘着的泡面香。“虽然人挤人,却满是烟火气,那是我对杭州的第一印象。”
长大后,王哲选择来杭州工作、定居,城站又成了最治愈他的地方。
“压力大,我就会坐地铁到城站,听火车进站的‘咣当’声,看旅客来来往往。”他说,火车的轰鸣声像有魔力,能把烦恼一点点带走,“好像只要在这里待一会儿,就能重新攒满力气。”在王哲和众多火车迷心里,城站不只是一个地标,更是一部微缩的中国铁路史。建站至今,它历经过炸毁和重建,也见证了从蒸汽机车到高铁的飞跃。
记者 杨晓轩 摄
这份变迁,被他藏进了模型里:1-7号站台停靠着象征过往的绿皮车;8-9号站台则停靠着新式的复兴号与和谐号。
“你看这列绿皮车,再对比旁边的高铁,就能想起从衢州到杭州的变化——以前要7小时,现在坐高铁1个多小时就到了。”他指着模型,语气里满是自豪,“等杭衢高铁开通,四十多分钟就能到家,这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中国速度。”
也正因如此,他不再满足于“看火车”,而是想造一个“能让火车迷圆梦”的沙盘。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如今这个心愿成了现实——模型搭载了微型传感器与编程系统,能模拟真实列车的进站减速、站台播报、轨道切换。
火车迷们能带着自己收藏的模型火车在轨道上跑一圈。
“能让大家在这里找到热爱,我觉得特别值。”王哲说。
一场关于梦想的接力:国庆假期基地免费开放
国庆节前最后一周,王哲工作室的灯几乎没有灭过。他蹲在沙盘前,一边用胶水加固站台的边角,一边核对国旗的大小和“欢度国庆”字样的悬挂位置。他要让这个模型,以最好的样子迎接国庆。
这份坚持和热爱,被叶娟看在眼里。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叶娟,深知“梦想需要土壤”,也知道王哲兼职做这件事的不容易。
“有梦想是很难得的事情,看到年轻人的热爱,就想帮他一把。”前期她主动对接拓森园区并租下这间场地支持王哲“造梦”。
现在,园区更是免费提供了三四百方的场地作为支持。
“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赚钱的,其他项目可以赚钱来反哺这个项目,总要做一些回馈社会的事情。”
叶娟和王哲想把这里打造成“铁路文化综合体”,让更多人感受铁路的速度和温度。
王哲和叶娟的合影。记者 杨晓轩 摄
这个微缩城站早已超越模型的意义。
它慢慢成了学校的“课外实践基地”,近期,就有学校的孩子来观摩,了解城站和铁路历史;更成了火车迷的“聚集地”,大家在这里交流模型、分享故事。
“有位火车迷,拖家带口来参观,和孩子讲他小时候在清泰立交桥看火车的场景。他站了很久都不愿离开。”王哲告诉记者,国庆期间基地免费开放,会有值班的小伙伴留守,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至傍晚6点,无需预约:“已经有不少车迷表示要前来,欢迎大家国庆期间随时来赏车、交流。”
火车迷陈子涵在南昌读大二,打算趁国庆假期回杭州,并在10月1日带着他的火车模型来基地“跑车”。
在这之前,他已经体验过多次。
“这里为车迷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可以带上自己收藏的车型,一起分享。很多平常罕见的火车,在这里又能重新圆梦,真的很难得。”
记者 杨晓轩 摄
王哲国庆假期打算回衢州老家看看家人,同时观察家乡的铁路有没有新变化。
新的铁路模型设计已在他的规划中,他想复刻更多老车站和老铁路线,记录中国铁路发展的每个重要瞬间。
31岁王哲的偶像是茅以升。
“他用桥梁连接山河,我想跟着他的脚步,用模型连接更多人的铁路情怀,也让更多人看见铁路背后的时代故事。”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