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化症状如何疗愈?

B站影视 2024-12-07 15:21 2

摘要:探寻原因,小年说到:“我一到学校就感觉无比难受,食堂的饭我根本都没办法吃,一点也吃不下,感到胃里恶心,基本一天到晚都吃不了一口,甚至闻到食堂的饭就感到恶心。”

声明:本文作者潘新凌,文章已发表于《中国医学人文》2024年4期,专业内容,侵权必究。

一、案例

首先我们引入一个15岁男孩小年(化名)的真实经历,小年处于高一的学习阶段。

小年的症状关键词 :胸闷 喘不过气 恶心 食欲差 睡眠障碍

小年进入高中后一个月的时间里,频繁的跟家人打电话请假。

探寻原因,小年说到:“我一到学校就感觉无比难受,食堂的饭我根本都没办法吃,一点也吃不下,感到胃里恶心,基本一天到晚都吃不了一口,甚至闻到食堂的饭就感到恶心。”

难道食堂的饭菜有“难吃”到这个地步吗?

其实并非如此,学校里面其他孩子都吃得很好,唯独小年的反应如此之大。

此外,小年讲到:“我在教室感到非常紧张、害怕,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无法集中,并且感到胸闷、喘不过气,非常的压抑;晚上入睡很慢,躺下1个多小时才能睡着,睡眠质量也不好。”

这些状况导致小年每次到学校都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到学校后没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只能让家人接回家。

小年的妈妈反复带他去医院做各种检查,却并未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与器质性疾病。经过详细的心理问询与评测发现,小年所出现的症状皆与心理状态有较大的关联。胸闷、恶心都是心理问题诱发的躯体化症状。

二、什么是躯体化?

躯体化(somatization)是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是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现象。

躯体化一词是本世纪初Stekel(奥地利精神医生)创用的,当时是指“根深蒂固”的神经症籍以引起躯体性失调的那种假设过程。

后来katon等描述为躯体化是籍以躯体症状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Lipowski(波兰裔美国精神病学家)也称它是个体应激心理反应下,一种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症状的倾向,这种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证实。

Kleinman(哈佛医学院社会和心理医学教授)认为躯体化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演化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用躯体化症状来表达个人和人际间的种种问题,且体验成为躯体症状。也就是说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问题。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中常见的躯体化症状

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的躯体化,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的出现,也会呈现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障碍的主要特征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和器官,但各种医学检查未能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疾病来解释这些症状。

对于中小学生出现的躯体化症状,根据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疼痛 :头痛、 肚子痛、心脏疼痛、骨骼向外辐射性疼痛、肩背痛等

胃肠道异常症状:恶心、呕吐、打嗝、反酸等

呼吸异常症状:胸闷、喘不上气、憋气等

神经性异常症状:手抖、身体发颤、身体触到笔或者书等物体有极不舒适的感觉、头晕、心跳加快、抽搐

其他异常症状:嗓子异物感、肢体蜷曲(比如手臂蜷缩一处,无法放下)、睡眠障碍等

四、中小学生躯体化的形成

躯体化症状并不可怕,它只是身体对焦虑、抑郁以及其他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的自我保护,不同躯体化反应正是我们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在中小学生的躯体化背后通常会发现负性生活事件、艰难处境以及心理冲突引发的负面情绪长期影响而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进而就会形成情绪表达的方式向人们发出信号。

孩子们的躯体化,会严重干扰到孩子们正常的学习功能,往往在孩子们因为躯体化症状而无法正常学习的时候,才被家长发现和关注。

一般情况下,在最初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表现“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带孩子去医院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却检查不出任何毛病,吃药又不见效的情况下,家长会认为孩子是装病,无病呻吟,认为孩子是为了逃避学习和上学,其实孩子真的是被冤枉了。

在某些特定的阶段,孩子们在特定的环境与情境下才会有躯体化的表现,因此更容易被家长误解,有的甚至会挨打。

躯体化的形成不是一时出现的,而是经历一段时间负面心境的反复影响而逐渐发生。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最终会发展为更不可逆的症状甚至引发身体实质性的病变。

五、中小学生的躯体化

如何预防与治疗

1、预防

(1)关注孩子的情绪

生活中家长要明白,即使再小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情绪,不能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而忽略。

特别是当孩子情绪或状态发生变化时更要关注孩子发生了什么?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知晓孩子又产生了怎样的情绪?及时帮助孩子疏导、宣泄情绪。

(2)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无论哪种情绪都是我们的真实感受,是每个人都会体会到的,负面情绪并不是无能的表现,恰恰是负面情绪才让我们真正了解最真实的自己。

(3) 帮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家长首先需要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并能够表达出来,表达是用语言的方式将情绪说出来,而不是发脾气吼出来!这会形成一种可以表达情绪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也用同样方式表达情绪,当孩子可以合理的表达自己情绪时,就不会用“躯体化症状“表达情绪了。

(4)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例如:散步、跳绳、游泳、球类运动等,研究指出运动可以通过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发挥作用,不仅可以放松身心、改善不良情绪,还可以帮助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能够有效预防焦虑、抑郁、失眠的发生。

2、治疗

(1)心理治疗

中小学生躯体化症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目的在于让其逐渐了解所患疾病之性质,改变其错误观念,鼓励来访者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从中查找到根源所在。

当来访者能够言语化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就不需要用身体的症状来表达了。

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心凌全息意像疗法”,帮助孩子觉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有效清理压抑的负面情绪,同时对各种的躯体化针对性的化解疗愈,可以说效果是既快又迅速的,标本兼治。

(2)药物治疗

中小学生躯体化症状通常会伴随着焦虑和抑郁情绪,情况复杂或严重的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通过服用药物改善抑郁、焦虑症状,用药时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及起效时间。

(3)正念训练

正念(Mindfulness)是指用接纳的态度,有意识地对此时此刻的体验保持觉察,特别是对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压力、躯体化症状的缓解等有着良好成效。

正念的培养主要涉及到三个技术:集中注意、开放内观和接纳。

集中注意是指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对象上,如呼吸、脚和地面挤压的感觉、声音刺激等,这样就能稳定内心,并带着好奇心和兴趣来觉察当下的感觉。

集中注意熟练之后,才能练习开放内观。当我们集中注意后,我们并不只关注纯粹的生理感觉,还可以把注意转向意识中的感觉,如身体疼痛、喉咙里的悲伤感觉、眼睛的酸涩。

开放内观有助于看到心灵制造的痛苦,这些痛苦可能不被他人认可,但是在练习时都需要接纳他们,问候他们。

接纳就是用充满关爱的心态,把爱与关心发送给自己或其他你想要发送的对象。

并用“愿你快乐”“愿你远离痛苦”“愿你平安”等类似的句子来强化这种感觉快乐、感觉被爱、感觉被接纳的体验。

让我们正确认识躯体化,更好地守护孩子们身心健康,让阳光充满每一位孩子的心灵!

发现“分享”了吗,戳我看看吧

来源:会看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