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7岁外卖员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流泪坦言:当时没留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07:00 1

摘要:最初他以为是感冒,后来去小诊所拿了几次药,症状稍缓又反复。直到体重莫名减少了十几斤,他才意识到不对劲。检查结果出来后,我沉默了很久——他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他脸上没震惊,只有茫然,隔了几秒才问我,为什么会这样。

27岁的小丁是我在门诊接诊的外卖员,戴着头盔走进来的时候,神情比身体更疲惫。他不是来例行体检,而是因为反复发烧、咳嗽、口腔溃疡,几个月都没好。

最初他以为是感冒,后来去小诊所拿了几次药,症状稍缓又反复。直到体重莫名减少了十几斤,他才意识到不对劲。检查结果出来后,我沉默了很久——他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他脸上没震惊,只有茫然,隔了几秒才问我,为什么会这样。

他自述没有吸毒,也没有纹身,更没有输过血。他生活简单,早出晚归,工作就是送外卖。他反复确认是不是检查错了,我也反复确认他不是高危人群。

可当我把CD4淋巴细胞计数告诉他时,他低下了头。我说,这个数值意味着免疫系统已经被严重破坏,我们得马上启动抗病毒治疗。他低声说了一句,“我那时候没在意”。

经过几次谈话,他才断断续续跟我说,他在一年前曾有过一次无保护行为。当时客户给了他一瓶水,又提出带他去休息一晚。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跟去了。

他说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他很后悔,但当时觉得对方看起来干净,不像有什么病。他说完这些的时候,我看着他的眼睛,心里很堵。

HIV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传播迅速,而在于它潜伏无声。大多数感染者在初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少数会有发烧、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但很快这些症状就会消退,进入“潜伏期”。这个阶段可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而病毒却在体内悄悄复制,逐步破坏免疫系统。

很多人误以为没有症状就代表没问题。但HIV最擅长的就是伪装。它专门攻击人体的CD4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是我们免疫系统的核心指挥官。一旦它们减少,身体就像失去了作战指挥,一些原本无害的病菌也能引发致命感染。

在小丁的病例中,他的CD4数量已经低于200,这意味着他已经进入了艾滋病期。这个阶段,机会性感染频繁发生,肺结核、口腔真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甚至某些肿瘤都可能找上门。身体就像一座城池,城门已经被攻破,只等内乱四起。

我见过太多类似的小丁。他们不是所谓的“高危人群”,没有所谓“放荡不羁”的生活,却因为一次疏忽,付出了沉重代价。我们在门诊常说一句话:HIV不长眼,它不看你的职业、学历和性格,只看你一时的防护有没有做到位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报告的新发HIV感染者中,20-29岁占比接近30%。而在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的,但也有不少是异性无保护性行为所致。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一时冲动或信息匮乏,陷入了终生抗病毒治疗的轨道。

最让人痛心的是,很多感染者在确诊前其实有身体信号。反复发烧、夜间盗汗、口腔溃疡、皮疹、体重下降等,都是免疫系统崩溃前的报警。但这些信号太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年轻人中。他们习惯了身体强悍,一不舒服就扛着,或者随便买点药对付过去。

我常跟病人说,真正的健康不是你今天没病,而是你知道明天怎么防病。HIV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它的传播途径,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被卷进来了。它的传播方式其实非常明确: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性传播是当前最主要的途径,占比超过九成

在医学上,我们用暴露后预防(PEP)和暴露前预防(PrEP)来帮助高风险人群降低感染风险。PEP是在发生高风险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阻断病毒复制

而PrEP是提前服用药物,在病毒暴露前就做好防护。这些策略在欧美国家已经推广多年,在我国也逐渐被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可现实中,这些知识的普及远远不够。大多数人听到“艾滋”两个字就下意识回避,甚至在医疗机构内部,也还有医生对HIV患者存在偏见。这种“恐艾”情绪,反而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陷入沉默,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小丁开始规律服药后,身体状况稳定了下来。但我知道,他的心理创伤才刚刚开始。他辞掉了外卖工作,搬离了原来的住处。他说自己不想让身边人知道,因为怕被疏远。他试着重新开始生活,但他现在最怕的是谈恋爱,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对方。

我告诉他,HIV患者在规律服药、病毒载量控制在不可检测水平时,是不会通过性行为传播病毒的,这在2019年由国际抗病毒学会发布的研究中已经得到明确证实。他点了点头,但神情依然沉重。他说他不怕病毒,他怕的是孤独。

医学可以治疗疾病,但无法修复社会偏见。我们常说“以人为本”,可在HIV领域,这句话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患者之所以不敢就医,不是因为病太重,而是因为怕被标签化、怕被异样看待。

真正的防艾教育,应该从尊重和理解开始。不是只告诉孩子们“要保护自己”,而是让他们明白,尊重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风险、勇敢面对检查,才是真正的成熟。社会需要一个更包容的环境,让每一个感染者都能活得有尊严。

小丁的故事不是个例。每年我都会接诊几十位像他一样的年轻人。他们不脏、不坏、不堕落,只是在人生某个节点,没有多想一分钟。而艾滋病就是那种一分钟内可能改变人生的疾病

我一直记得他走出门诊那天,回头看我一眼,说了一句:“谢谢你没嫌弃我。”我没说话,只对他点了点头。但我心里却在想,我们不能只靠医生不嫌弃,我们得有一个不让人自我嫌弃的社会。

医学的进步可以让HIV成为一种慢性病,但真正的希望,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预防它。当预防知识像外卖订单一样普及,每一个小丁就不会再走进我的门诊

[1]高福.中国艾滋病防控形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5):601-604.
[2]王丽.青年人HIV感染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9):1185-1189.
[3]张建.暴露前与暴露后预防在艾滋病防控中的应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2,28(12):1213-121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