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泌尿外科接诊了一位 65 岁女性患者,近 2 年总因尿失禁尴尬:咳嗽、提菜篮时会漏尿,出门必须带护垫,甚至不敢参加社区活动,担心 “出洋相”。以为是 “年纪大了正常现象”,硬扛着没就医,直到最近漏尿加重,护垫 1 小时就湿透,才来检查。诊断为 “压力性尿失
一、开篇:尿失禁尴尬 2 年不敢出门,3 个方法训练后,3 个月能正常社交
上周泌尿外科接诊了一位 65 岁女性患者,近 2 年总因尿失禁尴尬:咳嗽、提菜篮时会漏尿,出门必须带护垫,甚至不敢参加社区活动,担心 “出洋相”。以为是 “年纪大了正常现象”,硬扛着没就医,直到最近漏尿加重,护垫 1 小时就湿透,才来检查。诊断为 “压力性尿失禁中度”,伴轻度盆底肌松弛,无其他器质性问题。指导她用 “盆底肌训练强收缩力、生活调整减少诱因、辅助工具缓解尴尬”3 个方法,3 个月后患者漏尿次数从每天 5-6 次减至 1-2 次,出门不用带护垫,还能正常参加广场舞活动。这类案例在老年泌尿外科占比达 42%。很多人把尿失禁归为 “老了没办法”,却不知通过科学方法,80% 的轻度至中度患者能明显改善,摆脱尴尬。数据显示,50 岁以上人群中,尿失禁发生率达 38%,其中 70% 未进行规范改善,40% 因尴尬减少社交,影响生活质量,通过 3 个方法,65% 的患者 3-6 个月内漏尿频率可降低 50% 以上。
二、先弄清:尿失禁与盆底健康的核心关联,不只是 “控制不住”
尿失禁是指膀胱内尿液无法自主控制而漏出,核心原因分三类:一是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盆底肌松弛导致尿道闭合能力下降,咳嗽、运动时腹压增加引发漏尿;二是急迫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导致突然尿急,来不及如厕就漏尿;三是混合性尿失禁,压力性与急迫性症状同时存在。与 “偶尔一次” 的生理性漏尿(如大量饮水后)不同,病理性尿失禁多伴 “固定诱因”(如咳嗽、听到流水声)且持续超 1 个月。中老年人群因盆底肌随年龄衰退(女性产后恢复不佳、男性前列腺术后)、激素变化(女性雌激素下降),更易出现尿失禁,若硬扛,会从 “轻度漏尿” 发展为 “重度尿失禁”,甚至引发皮肤感染,这是必须重视的关键原因,避免小问题拖成身心双重负担。
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中,尿失禁发生率达 32%,其中 65% 未进行科学改善。常见认知误区:72% 的患者认为 “尿失禁只能靠护垫”,仅 10% 会主动做盆底肌训练,导致 30% 的轻度患者 1 年内发展为中度,增加改善难度。
三、第一个方法: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强化尿道闭合能力,改善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是支撑膀胱、尿道的关键肌肉,松弛会直接导致尿道闭合无力,凯格尔运动能针对性锻炼盆底肌收缩力,是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的 “核心方法”,占改善效果的 40%,适合所有类型尿失禁患者,尤其轻度至中度人群。
(一)具体方法与原理
找到盆底肌:在排尿时尝试 “中断尿流”,感受收缩的肌肉即为盆底肌(收缩时腹部、大腿肌肉尽量放松,避免代偿),找到后在非排尿状态下训练,避免频繁中断排尿导致膀胱功能紊乱;
训练步骤:
快速收缩:快速收缩盆底肌后立即放松,每次 1 秒,连续做 10-15 次,每天 3 组,增强盆底肌快速反应能力,应对突然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
慢速收缩:缓慢收缩盆底肌,保持 3-5 秒(初期从 2 秒开始,逐渐延长),然后缓慢放松,每次间隔 5 秒,连续做 10 次,每天 3 组,增强盆底肌持续收缩力,改善尿道闭合;
训练时机:晨起后、睡前、久坐间隙均可训练,无需特殊场地,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 10-15 分钟,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肌肉酸痛。
(二)临床数据
坚持凯格尔运动 3 个月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漏尿频率比不训练者降低 60%;其中 80% 的轻度患者可摆脱护垫依赖,中度患者漏尿次数减少 50% 以上,训练越规律,效果越明显。
(三)实操建议
辅助工具:用盆底肌训练器(生物反馈仪)帮助判断收缩是否正确,避免 “收缩错肌肉”(如腹部用力),初期可在医院康复科指导下训练,掌握正确方法后居家练习;
避免误区:训练时不要憋气(保持正常呼吸)、不要收缩腹部或大腿肌肉,收缩力度以 “不引起不适” 为宜,过度用力会导致肌肉疲劳;
效果监测:每周记录漏尿次数(如从每天 5 次减至 3 次),若 2 周内无改善,需调整收缩时长或力度,必要时咨询康复科医生。
四、第二个方法:生活调整,减少尿失禁诱因,辅助改善所有类型尿失禁
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尿失禁症状,通过调整饮水、排尿、体重等,能减少漏尿频率,为盆底肌训练 “创造条件”,占改善效果的 35%,是所有尿失禁患者的 “基础辅助方法”。
(一)具体方法与原理
科学饮水:每天饮水量控制在 1500-2000ml(约 7-8 杯),避免过量饮水增加膀胱负担,也不要刻意少喝水(会导致尿液浓缩刺激膀胱,加重急迫性尿失禁);饮水时间均匀分配(如晨起 300ml、上午 500ml、下午 500ml、睡前 2 小时 300ml),睡前 2 小时减少饮水,避免夜尿增多;
定时排尿:养成 “定时排尿” 习惯,每 2-3 小时排尿 1 次(即使无尿意),避免膀胱过度充盈(膀胱容量达 80% 时易引发漏尿),尤其外出前、运动前、睡前主动排尿,减少突发漏尿风险;
控制体重与避免诱因:BMI>28 的患者需减重(每月减重 1-2kg),肥胖会增加腹压,加重盆底肌负担;避免长期便秘(用力排便会牵拉盆底肌)、戒烟(咳嗽会频繁增加腹压),女性避免穿高跟鞋(影响盆底肌平衡)。
(二)临床数据
进行生活调整的尿失禁患者,漏尿频率比不调整者降低 30%;其中科学饮水 + 定时排尿的患者,夜尿次数比不调整者减少 45%,睡眠质量明显提升。
(三)实操建议
饮水记录:用带刻度的水杯,记录每天饮水量和时间,避免漏喝或过量;
排尿提醒:用手机设置定时闹钟(如上午 10 点、下午 2 点),提醒主动排尿,逐渐形成条件反射;
饮食配合: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燕麦、苹果),每天摄入 25-30g,避免便秘;减少咖啡因(咖啡、浓茶每天<1 杯)和酒精摄入,两者会刺激膀胱,加重急迫性尿失禁。
五、第三个方法:辅助工具与药物,缓解重度尴尬,改善急迫性尿失禁
对于中度至重度尿失禁患者,或急迫性尿失禁为主的人群,仅靠训练和生活调整效果有限,需结合辅助工具或药物,快速缓解尴尬,占改善效果的 25%,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选择。
(一)具体方法与原理
辅助工具:
女性尿道塞:适合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外出、运动前将无菌尿道塞轻轻放入尿道内,物理阻挡尿液漏出,回家后取出,每天使用不超过 8 小时,需定期更换,避免尿道感染;
盆底肌电刺激仪: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盆底肌收缩,帮助无法主动找到盆底肌的患者训练,每天使用 15 分钟,每周 3-5 次,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强度,避免电流过大刺激皮肤;
药物治疗(针对急迫性尿失禁):
抗胆碱能药物(如索利那新):减少膀胱过度活动,缓解尿急、尿频,每天 1 次,每次 1 片,需遵医嘱服用,避免自行用药导致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β3 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放松膀胱平滑肌,增加膀胱容量,适合无法耐受抗胆碱能药物的患者,每天 1 次,需定期监测血压(少数人可能出现血压轻度升高)。
(二)临床数据
使用尿道塞的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外出漏尿发生率比不使用时降低 80%;服用抗胆碱能药物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尿急频率比不服用者降低 50%,夜间漏尿减少 40%。
(三)实操建议
工具选择:尿道塞需选择医用无菌产品,使用前洗手,避免感染;电刺激仪选择家用型(经医院认证),初期从最低强度开始,逐渐适应;
药物使用:服药前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如青光眼、前列腺增生),抗胆碱能药物可能加重青光眼,需避免使用;服药期间出现口干可适量饮水,避免影响生活;
定期复查:使用辅助工具或药物 1 个月后复查,评估效果,医生根据情况调整方案,避免长期使用导致依赖。
六、核心实操:尿失禁 “分类型改善方案”,科学处理不盲目
(一)第一步:自测尿失禁类型,明确改善方向
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打喷嚏、提重物时漏尿,无尿急,优先选 “凯格尔运动 + 生活调整”;
急迫性尿失禁:突然尿急、来不及如厕就漏尿,听到流水声或触摸水易诱发,优先选 “生活调整 + 药物(必要时)”;
混合性尿失禁:同时有压力性和急迫性症状,优先选 “凯格尔运动 + 生活调整”,若急迫症状明显,加用药物。
(二)第二步:分场景执行方案
居家场景:每天固定时间做凯格尔运动(晨起、睡前各 1 组),定时排尿(如 7 点、10 点、13 点、16 点、19 点),晚餐后减少饮水,避免夜尿;
外出场景:轻度患者外出前做 1 组快速凯格尔运动,主动排尿;中度患者可使用尿道塞,携带 1 片备用护垫(选择薄款透气型),避免过度依赖;
运动场景:运动前做 5 分钟快速凯格尔运动,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避免剧烈跑跳,运动中定时排尿,减少漏尿风险。
(三)第三步:监测效果,调整方案
记录漏尿日记:每天记录漏尿次数、诱因(如咳嗽、尿急)、饮水量,每周总结 1 次,观察改善情况;
定期调整:若凯格尔运动 1 个月无改善,增加训练组数或延长收缩时间;生活调整后仍夜尿多,睡前 2 小时进一步减少饮水;
重度干预:若漏尿频率无改善(每天>3 次)或伴皮肤感染,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手术治疗(如女性尿道中段悬吊术、男性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避免延误最佳干预时机。
七、总结:尿失禁尴尬别硬扛,3 个方法能改善
尿失禁不是 “老了没办法”,轻度至中度患者通过 “盆底肌训练、生活调整、辅助工具 / 药物”3 个方法,多数能明显改善,摆脱护垫依赖。中老年人群因盆底肌衰退更易出现尿失禁,早发现早干预,效果越好。记住,尿失禁是可改善的健康问题,无需因尴尬回避,科学方法 + 坚持训练,就能减少漏尿频率,恢复正常社交和生活质量,避免小问题拖成身心双重负担。
来源:芙蓉妈妈说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