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外国租界区,为什么上海当作城市名片,广州却几乎不宣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05:51 1

摘要:上海和广州两座城市像两条并行线,在近代史的大潮中都经历过被列强划分租界的风浪,说来一段故事不太好讲清楚。租界区、港口、洋楼、国际贸易,旧时的上海与广州无论外形还是内里都算是世界的窗口,可如今走在路上,上海外滩成了国人的打卡首选,广州却很少自称“租界城市”?这中

上海和广州两座城市像两条并行线,在近代史的大潮中都经历过被列强划分租界的风浪,说来一段故事不太好讲清楚。租界区、港口、洋楼、国际贸易,旧时的上海与广州无论外形还是内里都算是世界的窗口,可如今走在路上,上海外滩成了国人的打卡首选,广州却很少自称“租界城市”?这中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一查地理,事情好像就从这里绕了个圈。上海坐在长江入海口,海运、贸易都顺势一把抓,东海一望无际,风来了不知带来多少船和新鲜事物。广州紧跟珠江,但总觉得往南太靠近南海,进出口业务不缺,每年也有千艘商船,但全球航线的心脏不是这里。上海港号称全国最大,广州港呢?世界排名前十,数据同样亮眼。谁说没有接轨世界?只是怎么一到了宣传和城市符号,大家还是先夸上海。这不是矛盾吗!

大部分人提到上海,第一反应就是外滩。这里确实是强心剂,把几十幢风格不一的洋楼一字排开,黄浦江灯火下更添几分繁华。你说这些欧式建筑是租界留下的痕迹也不错。无数游客举起手机拍照,朋友圈刷屏的总有外滩影子。广州也曾留下过沙面租界区,欧式小楼、音乐广场、咖啡馆一应俱全,知名度却远没有外滩那么高。不是没标志性建筑,而是没人把它和城市形象牢牢捆在一起?还是老广自己就不太在意这一块。

现代化浪潮推动上海一路高歌。高楼林立,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国金中心白天夜晚皆不同。每年世界五百强企业进驻,跨国会展、时装周、演唱会都搬来这里。上海成了企业家、艺术家、留学生都想扎根的地方。广州其实也在变化,珠江新城天河CBD同样云集了不少摩天大楼。为何高端形象还是没打出来呢?一说宣传力,一说老传统,或许还跟当地气质有关?

国际交流这事儿,上海总在前头。清华、复旦、上海外国语这些高校开国际课程,各式外企总部插旗。房地产中介自行统计,上海外籍人口比广州多得多。体育赛事、国际展览频率几乎每月不重样。广州不是没搞交流,广交会一年两届,海外采购商数以万计。但普通人心里,广交会和城市形象怎么也联系不上。谁宣传得好,谁名气就响,真的这么直接?

有人揪着上海的老租界文化说起,法租界、英租界、公共租界沿着南京路、淮海路一路蔓延。咖啡馆、书店、老式小洋楼里头诗歌和爵士乐混杂,可广州租界区更多是沙面,面积不大,风格偏静谧。其实两者租界本质没有多大不同,只是上海有意把租界变成了标签。广州人在沙面喝咖啡的时候,很少愿意提自己是“老租界的城市”,宁愿讲早茶、讲岭南,讲骑楼,讲粤语剧。有些东西宣传不出来,或者说根本不想宣传,这是地方性格限制吗?说不定又是宣传预算的事。

数据不会骗人。央视2023年统计,上海旅游人数突破2亿人次,外滩成为中国境内访客最多的城市地标之一。广州也有上亿年访客,但大多是顺道游玩,没有形成专门的“租界文化游”。官方推文也是,上海推外滩、推租界故事,广州宣传更多瞄准商务展会、岭南特色、天河购物。不同赛道,选什么内容就能决定城市品牌。你说全国人民不喜欢广州洋楼吗?可能是压根不被推给大家看。

互联网因素也不能忽略。短视频平台上,上海外滩夜景点击突破千万,黄浦江巡游直播评论里反复提到“国际都市”。广州呢?主播更愿意讲美食,推荐早茶、牛杂、肠粉、小吃街,偶尔提到沙面的历史也没人特意分享。社交媒体上形成的心智惯性说起来没啥依据,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大众对两座城市定位的认知。是不是宣传规划一开始就不在同一频道,这个谁知道?

城市发展路线也有分歧。上海偏重现代化与国际化,政府投资和企业落地无数,租界成了独特历史标签。广州实际更有商业活力,民间经济发达,不太依赖政府规划,市场气息浓厚。房地产数据就能说明问题,2024年上海新盘均价突破10万,广州新盘均价六七万。国际资本会怎么选?这没有标准答案,但城市名片不是单一价值体现,所谓“租界区”只是一个切面。

不过再想下去,也说不准。或许广州宣传其实很用力,还推出沙面步行区、欧洲风小镇策划,只是大家还没接受这个标签?或者租界故事对于广州本地文化来说太过边缘,宣传力度大了也收不到预想流量。城市品牌打造走的是一条曲线,投入与回报不一定呈线性关系。风格、文化气质、人口流量、官方意志、媒体推广错综复杂,不是哪个单一因素决定一切。

上海外滩现在已不仅仅是租界遗存,更像是中国近代化的象征。许多纪录片和主流报道都让外滩成为全国的记忆符号。广州沙面虽然有迹可寻,城市故事却都藏在更生活化的角落。各自的历史路线决定了如今身份的区别。租界区曾是世界通道,但城市发展最终选了不同主题。是不是这样?

有观点还说,租界区刻意宣传有追溯历史、展示多元文化的作用,对外交流也是形象工程。上海政府早期砸重金修复外滩沿线建筑,把租界文化包装成都市基因。广州对沙面的修缮投入不少,但宣传语境偏民生和生活,不愿意太挂“租界”这个历史包袱。就此来看,城市自信未必来源于过去的国际化,而是如今的民间活力。谁说历史一定是城市名片的核心?

再寻历史细节,十九世纪末两地同时开埠,外国人贸易、居住已成潮流。可是上海租界区面积远超广州,百年之后外企扎堆、金融资本流动,留下一长串商务和社交网络。广州更多是商贩、杂货铺、侨批、南洋风,国际化不弱但层次不同。媒体报道切分了两种故事线,公众心中自然选择了国际化那一端。有人觉得广州不需要“租界文化”,仅靠商业和美食就能撑起城市招牌,真是这样吗?

更深一层,这座城市的叙述方式决定了别人如何理解。当国际合作、商业创新都能被纳入城市品牌,租界的故事只成了一个分支。上海的租界成了身份认同,广州的则变成了生活点缀。两种宣传思路没有对错,只是各有侧重。政策选择、媒体话语、旅游资源、甚至市民心理,都混杂着动因,谁又说得清全部理由?

有意思的是,2024年上半年,上海国际化相关招商引资金额同比增长7.2%。广州则在科技产业和港口贸易上持续领先,全球自动化码头榜单排名第四。实际经济与城市形象该怎样结合,网民讨论过多次,始终没有统一答案。大城市的名片选择,也许并不靠过去的租界印记,而是靠新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与产业趋势。不宣传租界其实也可能是种自信。

说到底,上海和广州的租界故事不过是城市符号的一角。外滩的繁华与沙面的安静,哪边才是真实的中国都市风貌?答案大概永远没有定数。历史、风格、文化、宣传、经济、生活,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城市品牌最终随风而变。悄悄说一句,有些地方其实不讲租界更出彩。

来源:梦未凉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