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一项国家级非遗“炼丹术”——夏氏丹药制作技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0:58 1

摘要:在历史上,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召集了数千名方士进行炼丹实验,并编写了《淮南万毕术》来记录这些实验,不过,可惜的是该书现已失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炼丹著作是西汉时期的“三十六水法”和“黄帝九鼎神丹经”,其中记录的操作方法,药品名称和用量都

我是国家级非遗《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夏文沙,今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详细了解一下我所传承的这项传统医药类的非遗。

翻阅非遗名录,中医药的丹药制作技艺(炼丹术)已近乎绝迹,国家级非遗在录者仅“夏氏丹药制作技艺”一支。

炼丹术,古老而又神秘。

在历史上,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召集了数千名方士进行炼丹实验,并编写了《淮南万毕术》来记录这些实验,不过,可惜的是该书现已失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炼丹著作是西汉时期的“三十六水法”和“黄帝九鼎神丹经”,其中记录的操作方法,药品名称和用量都十分清楚。

炼丹术起源虽早,但主要是在道教道医的传播才得以全面融入传统医学。这一道以葛洪为集大成者,其著作《抱朴子》对后世影响极深,也是在他的影响下,丹药的实际应用走偏。当时的人们为求长生不老,直接开始口服丹药,导致很多人出现了重金属中毒。以至于到唐后期时,炼丹术和丹药均走向了衰落。

不过,由于炼丹术兴起的丹药制作方法却一直延续到了后世的中医外科领域(即外用丹药),并作为一种独到的疗法发扬光大。

尤其在明清时期,丹药的发展迎来了成熟鼎盛阶段,在中医外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升丹”“白降丹”,这二丹的出现,让中医外科在很多外科疾病上有了新的突破,升丹拔毒、生肌作用优于降丹,用于溃疡初起,脓腐未脱,脓水不净,新肉未生;降丹化腐,用于腐蚀组织,浅表脓肿,脓成未溃,脓腐溃后,腐肉不脱,疮口太小,形成窦道者。一直有“红升白降,外科家当”之说,《医宗金鉴》更是直言“疡医若无红白二丹,决难立刻取效。”外科大家陈实功记录的外科名方“三品一条枪”,用于很多外科疮疡杂症。

丹药在中医疡科(即中医外科)中虽有着重要地位和显著疗效,但是因炼制工艺严谨,流程繁琐,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以及时代发展等因素,能传承至今者,只有屈指之数,而这其中一些传承者因种种因素,也只能制一种丹药或仅停留于理论且多为残缺的记录。丹药又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由于毒性较大逐渐被淘汰,外用丹药则至今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目前,较为完整且记录于册,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起来的“炼丹术”也仅有一支——夏氏炼丹术,也叫夏氏丹药制作技艺。

究其本源,我们夏氏一脉“炼丹术”承于丹药与中医外科学融合的鼎盛时期的清朝(约1864年),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历经了6代人的传承。但夏氏白降丹方实际上是对晋代以来白降丹类古方的传承。

第一代传承人:李东仁

第二代传承人:李如意

第三代传承人:向三姑

第四代传承人:夏方清

第五代传承人:夏小中

第六代传承人:夏文沙

其中,第五代传承人我的父亲夏小中医生为夏氏炼丹术一脉的集大成者,他深得父亲夏方清(我爷爷)医术之真谛,并在其基础上更为精进,被誉为“荆楚一绝”,1998年获世界中医骨伤医学界最高奖“尚天裕”科学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特别贡献奖。

2011年“夏氏丹药制作技艺”被文化部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文化部确定我父亲夏小中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我父亲(夏小中)出生于1958年,自幼随父亲夏方清(我爷爷)学习医术与丹药的炼制,帮父亲选药、磨药,历久弥新,对白降丹炼制技艺既有完整的传承,又有所革新:一方面,他仍然沿用传统丹药炼制时运用的炭火烧炼方法以确保丹药的质量;另一方面,又改进了结胎鼎以提高丹药产量,每炉丹药产量提高了25倍以上。

红升丹和白降丹虽然都是丹药中的经典代表,知之者甚多,可能炼制者屈指可数,能运用自如者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半路出家或“野路子”对丹药的使用也是模棱两可。

丹药的炼制极其复杂,要求很严格,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一个小细节出现问题,可能就要功亏一篑,导致整个炼丹失败,在炼丹一行中素来有“十炼九空”的说法。作为炼丹世家的传承者,每次炼丹都十分小心谨慎,不敢出半点纰漏,如果出现问题,不仅会损毁昂贵的原料,耗费时间。若是出现“漏气”,经常吸入后还会出现慢性中毒的情况。

尤其是降丹的制作,比升丹更为复杂,工序很多,尽管很多中医可能听过或者见过“白降丹”(因为临床上降丹用得较多,升丹则较为少用),可现在真正懂降丹的人太少了。

清朝张善仁的《疡科纲要》只记录了“红升丹”的做法,没有“白降丹”的做法。《医宗金鉴》虽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书籍,但是其上的降丹做法和实际的做法差别很大,很多细节的缺失,导致很难在实际中运用。

在(夏氏)白降丹的炼制上,光准备的器具就有数十种。碾子、碾槽、铁锹、铁勺、秤、铁壶、刷子、火盆、木炭、泥水等。

不仅仅是在器具上,在炼制技艺上我们夏氏这一脉经过了几代的改进和完善,在用火、炼制流程、去火毒、白降丹成品加工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优化和创新,如在成品加工上,以白降丹独创制成了“药棒”,也叫“药墨”,后因“药棒”制作太麻烦,又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将丹药融入了膏药。

守正,创新。夏氏丹药的制作技艺既循古,却又不拘泥于古法,或许这也正是夏氏炼丹术能一直完整地延续至今并被收录于国家级非遗的原因。

中医中有一句话叫“大毒治大病,小毒治小病,无毒不治病”。“丹药”也正因如此,其独特的药性导致很多医生望而却步。夏氏丹药的制方理念亦是如此,其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上古时代毒药疗疾的理念,如《周礼•天官冢宰》称:“毒药以供医事”;二是汉晋时代还丹(金丹)能治愈百病的理念,如晋代葛洪撰的《抱朴子》就载服小丹“百病愈”,这也诞生出了夏氏丹药治疗疾病范围的广泛性。

丹药用得好,用对了,效果确实显著,能治快病、重病,如骨髓炎、骨结核、糖尿病足等等疾病。《医宗金鉴》也记载:“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疱消散,成脓者即溃,腐者即脱,消肿。”中医外科里面记录的具有“提脓拔毒,退管生肌”功效的九一丹,其就是一白降丹位核心配伍成方。并且白降丹的用量不同,作用、功效也不尽相同,2%浓度的丹药绝不是1%+1%的作用或效果。所以如果用不好,可能会反受其害。

六代人的传承与革新,夏氏丹药在岁月的更迭中与时俱进。

为“简便廉效”,经过历代传承人的不断精进,创制了独具特色的“白降丹复合丹剂配比法”,通过以白降丹为核心药,与不同秘方配制、合成的不同复合丹剂,且不同丹剂用于临床对于不同病症有特效。最经典的就是夏氏白降丹与不同引药的不同配比,制成的“骨炎灵膏药”。

我父亲9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夏小中)曾言“白降丹治疗效果好,其根本原因除了丹药作为主药,还在于与本门秘方和合而共同起作用的。”这些秘方(或称辅料)其实就是古代丹道医家所重视的“引药”。这里夏氏创制“白降丹+辅料”的独特的用药经验,也是真正实现了丹药的社会价值和医用价值。而从实用价值层面出发,由此获得的疗效也正是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生命力的根本。

【夏氏丹药、膏药贴】

近几十年来,我们夏氏中医外科世家也正是凭借此“炼丹秘技”,不断改进、优化,结合时代发展创制的“骨炎灵膏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丹药的应用范围拓展的同时也将其可治疗疾病具象化,让很多疑难杂症、重症得以另辟蹊径。尤其是在骨髓炎、骨结核、糖尿病足、老烂腿、褥疮(压疮)、风湿与类风湿、骨坏死、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治疗上,以夏氏中医外科独到的用药经验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的传承,不只是其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还有其存在的历史、文化、工艺传承意义,也是对传统临床丹药的炼制做出了富有创新价值的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评审组首席专家柳长华教授认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得到夏氏家族的传承,而在于它传承了汉民族文化的最精华部分内容。

丹药或因其独特、霸道的疗效,或因其制作工艺的繁琐、复杂,又或因其具有的危险性等等的因素,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目前仅存于悉数传承世家。

夏氏丹药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针对这一宝贵技艺所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更是当代富有远见的中医专家们对中医药最为精华成分被迫逐渐退出临床的现状而表现出来的强烈危机意识。

“夏氏炼丹术”作为丹药炼制技艺的一支代表,不仅承载着中医外科的精髓和智慧,也是丹药在现代医学临床中医疗价值、创新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

#非遗##非遗文化#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