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 青春叩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02:44 1

摘要:“历史会遗忘我吗?”聚光灯下,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生陈秋实饰演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发出了穿越百年的叩问,回荡在湖北大学小礼堂。

“历史会遗忘我吗?”聚光灯下,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生陈秋实饰演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发出了穿越百年的叩问,回荡在湖北大学小礼堂。

一束强光亮起,由湖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4级硕士生聂立洋饰演的老教授田子渝,从档案堆中抬头回应:“去查证,去搜集!”《国际歌》旋律瞬间奔涌,青年学者与革命先辈的拳头一同高高扬起。

这是湖北大学原创校史剧《使命》今年首演的现场。该剧通过讲述湖北大学田子渝、徐方平和徐信华三代教授接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研究的故事,以舞台剧形式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堂沉浸式思政课。

时间追溯到2021年,湖北大学在90周年校庆之际,推出讲述90余年学校建设及发展历程的原创校史剧《初心》。此后,学校每年都会将校史剧搬上舞台。《初心》历经打磨,在2024年荣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戏曲)一等奖。四年后《使命》的登台,标志着该校校史剧书写出了新的篇章。

《使命》剧照 本组图片由湖北大学团委提供

青春的演绎,让校史“活”起来

“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我要做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全集留于后世!”聚光灯下,聂立洋模仿着田子渝教授略带沙哑却斩钉截铁的语气。

台下,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田子渝默默注视着舞台,当看到“自己”在剧中为了一本珍稀文献东奔西走、在海外图书馆昼夜守候时,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眼角悄然湿润——那是他耗尽半生“爬梳剔抉、刮垢磨光”的真实写照。

田子渝出生于一个红色家庭,父母都是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父亲曾在董必武身边工作多年。受家庭熏陶,田子渝从小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与思想充满兴趣。

1979年,时值五四运动60周年,田子渝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邀请,撰写一本讲述恽代英故事的学生读物。田子渝四处走访恽代英的研究者,还鼓足勇气给邓颖超等曾与恽代英共事过的革命前辈写信。在邓颖超的推荐和鼓励下,田子渝采访了恽代英的夫人沈葆英,连续几天听她口述恽代英的生前往事,为创作增添了大量鲜活素材。

一年后,田子渝完成了近7万字的《留得豪情作楚囚——恽代英的故事》,署名“铁流”。这是新中国第一本介绍恽代英事迹的少儿通俗读物。从此,恽代英等中共党史人物成为田子渝学术研究的方向之一。他先后发表有关恽代英生平与思想的论文10余篇,并于1984年与任武雄、李良明合作编撰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恽代英传记《恽代英传记》。

此后,通过对恽代英、李汉俊、董必武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田子渝收集和整理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的第一手资料日趋丰富,于是他开始投入大部分精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

为了将这段跨越40余年“寻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程搬上舞台,编剧兼主演的聂立洋一头扎进了图书馆。

从历史文献到专业论文,那段时间,聂立洋几乎一天超过10个小时都“泡”在图书馆。不断搜寻资料的过程很枯燥,起初他也有过怀疑:这样做有意义吗?

聂立洋说,田教授获取1925年5月出版的珍贵宣传读本《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第一版的过程历经艰辛。由于日本东洋文库一次只允许拍摄三分之一,团队成员先后分三批通过逐页拍摄历时一年时间才得到,了解到这一故事的一瞬间,聂立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现在做的事情,田教授早在多年前就做过,而且当时的条件更加困难。

受此感染,聂立洋仅用两周就写出了初稿。同时,为了更准确地还原史实,主创团队多次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座谈研讨,同时查阅校史资料、走访老教授、采访湖大师生……剧本前后经历了十余次修改。

“说实话,一遍遍走台、一遍遍对台词,这个过程真的很辛苦。”在《使命》中,饰演恽代英一角的陈秋实已是校史剧舞台上的“老兵”,四年前,他参演《初心》,“一想到能参演校史剧,在这样的舞台上留下属于我们的青春痕迹,我们都感到心中‘仿佛有一团火’。”

“累是真累,但想起田教授奔波的韧劲,这点辛苦不算什么。”饰演青年学者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3级本科生马子跃记得,由于在一次次排练中大声呼号,自己嗓子哑过好几次,“但每一次排练结尾,还是忍不住和同学们一同大声朗诵。”

“区别于传统的宣讲模式,我们以青年学子喜爱的戏剧形式,有机串联起校史文化与五四精神,能更清晰地梳理校史脉络,激发师生认同感。”校团委吴秋爽老师说,“从《初心》的校史溯源到《使命》的精神传承,我们一直希望通过‘人’的故事解码校史精神。”

《初心》剧照

“有信仰的人,给我们‘讲’信仰”

首演结束后,演员们走下舞台,与田子渝、徐方平、徐信华三位教授围坐交流。“人生的道路上,内心深处的信仰绝不能动摇。”田子渝望着眼前青春洋溢的面孔,语重心长。

这让饰演青年学者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3级本科生徐子涵深深触动,刚刚走下舞台的她,手心因为紧张已满是汗水。

“以前觉得‘使命’宏大遥远。现在懂了,它在对故纸堆的专注里,在排练的汗水中,也在未来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说。

“我没有什么明确的角色名,因为我演绎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缩影。”谢幕的灯光落下后,马子跃听着耳边响起的国际歌和演员们的集体朗诵,嘴里念着台词,“感觉眼泪就要夺眶而出”。

马子跃发现,曾经排练时结尾也会有很激动的时候,但是真到了舞台上,对着台下那么多观众,尤其是剧中原型老师们就坐在台下,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段历史演绎好、诠释好。

《使命》的震撼力,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上,也触动着台下的人。

“原型的动人和创作者的被打动交织在一起,刚好完成了这个作品创作的初衷:让那些党史中曾经为我们豁出一切去的先辈,以及追随其后的、在厚厚的书卷背后的党史工作者被看见。”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田敬坐在舞台下看完了节目。

在田敬看来,《使命》一剧正是让“有信仰的人,给我们‘讲’信仰”,无数学子虽然未曾单独与田子渝教授接触,但在看完校史剧后都深受触动,“就像火把点燃后,虽没有在自己手中,却也能远远地感受到光和热。”

“最近正在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些迷茫。”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家豪在听到“田子渝”喊出“头发虽白,但我的心却依旧火热!”时,心中的迷茫“仿佛突然被驱散了”。

“或许,使命就是对价值的深刻认同,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看到田子渝教授“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陈家豪回想起自己跨考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初心——下定决心成为一名中学思政课教师,“我要把这份对真理的敬畏传递给学生。”

四年前,陈秋实在讲述湖大建校历程的《初心》中,饰演了将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退休教授杨振华,深刻体悟了湖大人“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文化精神。这次化身革命先驱恽代英,对他而言“是一次精神的再洗礼”。

“演‘杨振华’让我懂得了湖大人坚韧不拔的品格;而演恽代英,则让我触摸到了这种精神品格的源头——对真理和信仰近乎纯粹、不惜以生命守护的赤诚。”他说。

田子渝、徐方平和徐信华三位教授与青年学子谈话。

《初心》与《使命》代代回响

2021年参演初版《初心》的黄夫同,在湖北大学度过了完整的7年本硕时光。

彼时,正是剧中展现的湖大人筚路蓝缕、建设校园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参演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学校历史的温度,也更渴望把‘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科毕业后,黄夫同作为湖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奔赴西部奉献青春。

如今在一家央企宣传部门工作的黄夫同说:“《初心》点燃了我对传播正能量的热情,是职业选择的启蒙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那些为国家建设默默奉献的人能够被看见。

从大一懵懂地参演《初心》,到现在已经8次登上校史剧舞台,校史剧的演出贯穿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2级本科生靳天翼的四年大学生涯。

靳天翼清楚地记得,2022年自己初次试戏时的忐忑。“当时看到剧组招募,想着报名试一试,没想到被建议饰演老校长汪奠基,试戏时紧张得浑身发抖、手心冒汗。”

三年后,靳天翼已经是湖北大学大学生文化艺术中心语言艺术团副团长,不仅自己的演技常常被戏称“腌入味了”,他还培养起了《初心》三代演员:“选角、排练都是我在负责,台词、演绎技巧、舞台走位,可以说手把手在教。”

“《初心》让我找到了自己在学校的归属感,《使命》则让我找到了对未来的使命感。”靳天翼说,“这个过程是幸福的,从此以后,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2023年12月,靳天翼还获“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全国大学组一等奖。“未来我会从事舞台相关的工作,不管台前还是幕后,这两部剧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他说。

“创造美好世界的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肩上。”《使命》中田子渝的嘱托在剧场回响,烙印在了学生们心底。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超过40名青年学子从校史剧舞台上走出,其中,10余名学子奔赴基层一线,累计获国家级别荣誉奖项20项。

对于这种精神的传递,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侯勇总结:“校史剧的核心,是用活用好红色校史资源,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构建一个‘档案活化-舞台演绎-现实践行-价值反哺’的闭环。在这个动态循环里,历史真正‘活’了,信仰的灯塔因此永续点亮,初心使命在代际传承中奔涌不息。”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