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浙江娃哈哈工厂换标始末:2025品牌调整,不是换名是战略聚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6:55 1

摘要:最近不少人发现,上海和浙江的部分娃哈哈工厂产品悄悄换了样,不再使用熟悉的“娃哈哈”商标。上海工厂推出了“沪小娃”桶装水,浙江的饮用水公司甚至成了代工厂,只赚加工费。这不是品牌出了问题,而是娃哈哈2025年全域重整的关键一步,背后藏着传统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最近不少人发现,上海和浙江的部分娃哈哈工厂产品悄悄换了样,不再使用熟悉的“娃哈哈”商标。上海工厂推出了“沪小娃”桶装水,浙江的饮用水公司甚至成了代工厂,只赚加工费。这不是品牌出了问题,而是娃哈哈2025年全域重整的关键一步,背后藏着传统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先看上海工厂的变动,时间线很清晰。2025年6月30日晚上,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突然接到集团通知,要求第二天停止生产发货。7月2日,正式收到函件,被要求停止使用娃哈哈商标,否则就要追究法律责任。没过多久,集团还向当地市监局举报商标侵权,7月23日工厂就被查封,彻底停摆。

这家工厂可不是小作坊,年营收超1.2亿元,在上海桶装水市场稳居前三,已经用“娃哈哈”品牌二十多年。停工后上下游合作全断,8月不得不裁员,负责人还透露多次想联系沟通却找不到人。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推出新品牌“沪小娃”,产品还是原来的配方,只是商标换了样。

浙江的情况也类似,而且更早有动静。从2025年4月开始,浙江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就没了桶装水销售权,变成了杭州迅尔城通商贸有限公司的代工厂,每桶只拿2.75元加工费,利润大幅下滑。原本合作的外部加工厂也直接转而为新公司生产,这家浙江企业的业务被砍掉大半,营收和利润都大受影响。

很多人疑惑,好好的工厂为啥突然不能用自家商标?核心原因在商标授权和股权结构上。目前娃哈哈股权里,杭州上城区国资占46%,宗馥莉持股29.4%,职工持股会占24.6%。商标使用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这让品牌决策多了层约束。2025年初,曾尝试转让387件商标到关联公司,就因股东反对没成。

更深层的原因,是宗馥莉主导的2025年“全域重整”战略。作为创始人宗庆后之女,她接手后一直在推进“聚焦核心、剥离冗余”的改革,砍掉长期亏损的业务和低效资产。这场被称为“断舍离”的调整,不是盲目收缩,而是针对行业变化的应对。

这些年娃哈哈面临的压力确实不小。消费需求变了,年轻人更爱健康、个性的饮品,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老单品增长乏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元气森林、喜茶等新品牌,还有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等新旧巨头都在抢市场,导致娃哈哈的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18%降到2023年的不足10%。

成本压力也在攀升,PET瓶原料、物流、人力成本都在涨,2022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5%,部分区域还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更关键的是,之前“大而全”的扩张留下不少低效资产,有些经销商动销慢、长期亏,跨界的子品牌也大多没盈利,浪费了大量资源。

所以这次商标调整,其实是“精准识别亏损源、分类处置”的一步棋。集团成立了评估小组,从财务、市场、战略三个维度筛查,连续亏损、份额下滑、和核心业务不协同的都在调整范围内。上海和浙江的这些业务,要么是授权出现分歧,要么是效率不高,正好符合调整方向。

而且这不是终点,更大的品牌布局还在后面。有内部文件显示,2026年起可能会启用新品牌“娃小宗”,逐步替代用了近40年的“娃哈哈”商标。宗馥莉控制的企业已经注册了46枚“娃小宗”商标,还申请了“娃小哈”“宗小哈”等衍生商标,山西、虎林等地的生产基地也在更名脱离旧体系。

从行业角度看,这种调整其实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典型做法。以前很多企业追求“规模越大越好”,盲目扩张业务线,结果资源分散,核心竞争力反而弱了。娃哈哈的“做减法”,正是把资金、渠道这些有限资源集中到饮料、健康食品等核心业务上,反而能提升效率。

数据已经能看到初步效果,2023年至今,娃哈哈砍撤了12家区域公司、7个子品牌,剥离资产超10亿元,但核心业务的研发投入增加了30%,重点放在椰子水、儿童营养粥等新品上。2024年上半年,核心饮料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毛利率也提升到28%,证明这种聚焦策略是有效的。

不过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产品本身。不管是“沪小娃”还是未来的“娃小宗”,只要品质和以前一样,价格合理,大多能接受。但也有人担心,新品牌太多会不会造成混乱,毕竟“娃哈哈”这个名字已经深入人心,承载了不少人的童年记忆,突然换标可能需要时间适应。

这场品牌重整,本质上是企业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变。就像宗馥莉说的,企业要活下来必须学会做减法,那些不赚钱的业务留着只会消耗养分。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需要勇气,也是很多传统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经之路。

目前来看,调整还在继续,后续可能会有更多区域的业务或品牌出现变动。但无论怎么变,核心还是要围绕消费者需求,只要产品品质过硬,新品牌也能慢慢站稳脚跟。毕竟市场最终认的是产品,不是单纯的商标名字。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最近买到过“沪小娃”这类新品牌的产品吗?感觉和以前的娃哈哈有区别吗?对于企业砍掉低效业务、更换品牌的做法,你觉得是明智的转型还是冒险的尝试?如果以后超市里“娃小宗”替代了“娃哈哈”,你会愿意尝试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茶茶谈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