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心腹谋士张群,88年百岁高龄被人骂汉奸,心中有愧不敢吱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4:40 1

摘要:1988年1月,台北寒意正浓,九十四岁的张群抓着收音机,听见主持人突然爆出一句“当年的亲日派张某实属汉奸”。这一声刺耳,比冬风还冷。老人把音量拧到最小,半晌没说一句话,侍从劝他吃药,他挥了挥手示意不用。就在同一年,他迎来了百岁寿辰,却也迎来了生平最难堪的指责。

1988年1月,台北寒意正浓,九十四岁的张群抓着收音机,听见主持人突然爆出一句“当年的亲日派张某实属汉奸”。这一声刺耳,比冬风还冷。老人把音量拧到最小,半晌没说一句话,侍从劝他吃药,他挥了挥手示意不用。就在同一年,他迎来了百岁寿辰,却也迎来了生平最难堪的指责。

骂声并非凭空而来。四十年前的一场“凌晨飞行”,至今仍被许多人视作机会白白溜走。1949年12月11日清晨,昆明机场的跑道上,一架英国注册的小型客机在薄雾中滑行起飞,机舱里只坐着一个瘦削老人——张群。前一夜,他还被卢汉留在卢公馆“软管制”。卢汉动了恻隐之心,写下一封“公情私谊”交给张群,随后放人。周恩来后来摇头感叹:“如果不放,这个人能换回张学良。”一句遗憾,道出一本厚重的历史账簿。

张群的筹码价值,为何如此之高?原因得追到更早。1908年,日本陆地测量局外,一群中国青年正在振武学堂集合,蒋介石与张群第一次并肩。两年后,他们一起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蒋在沪军任团长,张当参谋长,兄弟情义由此加固。张群对外自嘲“蒋氏走狗”,却甘之如饴,因为他深知自己赖以立身的全是蒋介石的信任。

政学系的出现,更将张群推向“二号机要”的位置。黄郛、杨永泰、熊式辉等人经他牵线,成了蒋介石倚重的智囊。张群常说:“裱糊匠,只管把裂缝糊住。”不争面子、不抢功劳,这份低姿态让他在国民党内部左右逢源,也让敌对派系一时难以撼动。

抗战时期,政学系因“攘外必先安内”主张被批挨得最狠,张群亦被扣上“亲日”帽子。公允地说,他没与日伪合作,但他确实对日本心存戒而未远。1948年8月,他代表蒋介石秘密访日,与芦田均和麦克阿瑟四度对谈。席间,他竟表示“保留天皇制利于亚洲稳定”。麦克阿瑟把这句话当作中国态度报告华府,美国最终决定让裕仁留位。消息走漏后,许多战后受伤的中国人气不打一处来,骂声从报馆传到乡镇,张群的名字跟“汉奸”三字开始难分难解。

再往后,是兵败如山倒的岁月。渡江战役让蒋介石失去最后防线,毛人凤告急,卢汉犹豫,张群临危飞昆明,想“劝回”这位老友,结果成了人质。若非卢汉顾念旧谊,他很可能在昆明城里写下另一段结局。脱险后的张群按承诺先到香港,却只停留数周便转道台湾。有人笑他“反悔”,他只回答:“我本无家,此处即家。”

进入台湾年代,张群越老越闲,却一直挂着官衔。蒋经国接班后,有人劝张群体面退休,他微笑念诗:“日行三千步,夜眠七小时。”诗短,却透出一股不肯退场的倔强。1975年蒋介石去世,他才正式交出职务,却仍被视为“中华民国长青树”。

百岁门槛刚过,忽来的骂名击中了他最脆弱的一角。有人在报上翻旧账,指着那次出访日本痛骂“助纣为虐”。张群私下向友人低声道:“话已出口,难以收回。”短短十一字,透着无奈。对错已难重判,他既不辩解,也不公开回应,只是把旧日谈天的茶杯翻过来扣着,再没碰过。对外,他保持沉默;对内,他知道自己确实有愧。

1990年7月,张学良九十寿宴在台北举行,张群拖着一百零二岁的身子到场祝寿。两位同年不同命的旧人相对无言,场面微妙。有人玩笑:“少帅再老,也是小兄弟。”几秒沉默后,张群笑了笑,抬手示意,自嘲说:“我老,老得快过历史。”一句看似轻佻,却像给自己盖棺。

同年12月14日,张群心肾功能衰竭,在台北医院逝世。消息公布,仅一段短短讣告,没有任何吹捧。岛内媒体在“亲日”与“谋士”之间摇摆,给不出统一定语。有人说他是“政坛长寿者”,有人仍咬定“日方代言人”。也许,对张群而言,走到这一步,荣辱都成尘土;只剩那句年少豪言——“张群何人?蒋氏走狗也”——随风散落,再没人追问。

来源:冰淇淋文史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