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是一体化的,城乡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和鲜明的对比。但到了20世纪,城市成为近代事物的发生地和集合地,乡村逐渐衰败。城市工业化进程拉开序幕的同时,农村移民也纷纷涌入城市想方设法谋生,形塑了城市下层社会更丰富的面向。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在城市中发现中国历史
以史家之笔触碰城市的历史和记忆
窥见一个已经消失但在当今时代留下印记的世界
为城市写史,为小人物立传
为什么大学问品牌要做“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或者说城市研究的出版何以重要?因为对城市的讨论从未停止,因为我们对城市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传统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是一体化的,城乡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和鲜明的对比。但到了20世纪,城市成为近代事物的发生地和集合地,乡村逐渐衰败。城市工业化进程拉开序幕的同时,农村移民也纷纷涌入城市想方设法谋生,形塑了城市下层社会更丰富的面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学者们开始注重区域研究。一时间,西方学界关于中国城市史的研究覆盖了北京、天津、武汉、上海、苏州等大城市。此后,该研究也朝着一些中小型城市转向,如南通、济宁等。
早在正式推出“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之前,大学问品牌就已进行了一些城市史图书的出版尝试。譬如《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经营地方: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与社会》,这些图书为大学问品牌后续系列化打造奠定了口碑和基础。
前期的经验,塑造了品牌对于该系列的整体操作思路:做学术经典和学术前沿,同时更强调多元性、对话性。因此,在已经推出的第1辑“城市史”系列4卷本中,既有《天津工人》这样的经典之作,也有读者期待已久的新作《茶馆2》;既有域外汉学的引进,也有本土原创的发声。
几种图书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譬如偏史料性质的《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它的珍贵之处在于首次呈现了一批藏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和哥本哈根市档案馆的材料;而《天津工人》《茶馆2》更侧重口述和叙事的搭建,它们显示了作者贴近底层的心态和毅力,作者贺萧骑着自行车在天津大街小巷寻访1949年以前的老工人,以口述资料弥补了书面文献的不足;王笛三次回到成都茶馆进行实地考察。
已出版:
《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
《天津工人:1900—1949》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
作者: 关文斌
译者: 张荣明
出版时间: 2025-6
页数: 356
定价: 88元
装帧: 精装
丛书: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ISBN: 9787559877314
【内容简介】
天津盐商是一群什么样的群体?他们如何玩转政商潜规则?如何通过联姻、公益事业提升社会地位,建构自己的商业江湖?又是如何掌控盐业垄断塑造一座城市的命运的?
本书是一部讲述天津盐商群体与城市发展的社会史著作,通过盐商的视角,揭示了明清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复杂互动。全书以盐商为核心,立体剖析其在经济发展、家族治理、社会文化网络构建中“亦官亦商”的矛盾性:一方面努力经营社会网络,向朝廷捐输,与士人交游,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其他家族互通有无;另一方面服务桑梓,用心于地方慈善事业,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教育改革等事业。书中,作者考索了天津大盐商家族的命运沉浮,系统梳理其从兴起、鼎盛到衰落,从积极参与政治到退步抽身的数百年历史,还原清代盐税征收、引岸制度运作、民商纠纷等细节,呈现了一段别样的天津明清社会生活史。
【本书看点】
1.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001号。一部讲述天津盐商群体盛衰变迁与城市发展的社会史著作,既是通过官商群体把握传统中国社会的佳作,又是城市社会史、华北区域史的重要读物。学者常建华、张利民、任吉东、刘海岩推荐。
2.一部盐商视角的微观中国近代史,以天津盐商群体为锚点,透视明清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复杂互动。通过盐商多方面参与天津城市的近代建设,如投资工业、建立商会、发展教育、推动地方自治等,重构天津从漕运枢纽到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转型路径。
3.挖掘了明清时期天津大盐商的家族历史,堪称一部盐商风云历史剧。书中讲述了众多盐商家族跌宕起伏的命运故事,如聚焦张氏、查氏等家族依靠金钱跻身权力场的经历,揭秘“盐商如何成为皇帝的钱袋子”;通过查礼等人的绘画、收藏活动,还原盐商建构的“艺术江湖”;解析盐商资本如何通过钱庄票号加以扩张,形成“盐—银—权”三角利益链。
4.揭秘盐商的生存法则,全景展现了盐商与国家、社会的动态博弈。本书勾勒了众多盐商家族如何通过社会网络策略构建文化资本,进而影响地方权力结构。如家族联姻、举办文酒之会,乃至踏入官场、结交官员、介入国家事务,以及在“新政”之中积极投身地方建设。这种网络也为盐商带来危险,使他们成为政治斗争乃至国家利益的牺牲品。
5.剖析了亦官亦商的天津盐商群体,展现了天津独特的市民社会。本书讲述了众多盐商家族为获得社会认可而在官场与地方社会中做出的种种努力,如向朝廷捐输、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与公共事业等。天津盐商已不再是传统社会中处于士、农、工之下的卑贱商人,而是逐步演变为绅商,成为地方精英和地方公益社会服务事业的领导者;作为移民的天津商人在盐商的带领下也逐渐成为市民的主导者,产生了对天津的归属感。
6.史料丰富,内容生动,可读性强。作者整理了长芦盐运使司档案、长芦盐引册等,结合司法档案、盐商日记,还原清代盐税征收、引岸制度运作、债务纠纷等细节,如通过“引名”分散风险等冷知识,丰富有趣。
7.经典之作26年后修订再版,仍保持学术前沿性。不仅新增大量相关研究成果,而且利用了新的档案资料,精益求精,臻于完善。
【作者、译者简介】
著者:关文斌(Kwan Man Bu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学士,斯坦福大学历史博士,师从黄宗智、施坚雅教授。历任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辛辛那提大学历史系教授。
译者:张荣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荣休),曾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作者: [丹] 李来福
译者: 刘海岩 / 龚宁
出版时间: 2025-6
页数: 268
定价: 79元
装帧: 精装
丛书: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ISBN: 978755987795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以近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晚清天津城市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全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水电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等领域的技术贡献,系统展现了丹麦工程师、商人在天津水电基建中的关键角色。同时利用大量原始史料,真实记录了天津丹麦人的生活百态,从其日常生活、工作经商、交友度假及与当地民众、其他外国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为我们描绘了一段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
【本书亮点】
1.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任云兰、任吉东、熊亚平鼎力推荐,并称其为“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书”。
2.以近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天津的近代发展历程。本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有外交官、海关官员、军人、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等,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电力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的技术贡献。使读者得以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这座城市由传统到近代的变迁。
3.利用大量历史细节,展现当年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本书以原始档案为基础,从丹麦人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细微角度切入,如工作、经商、度假、交友等,描绘出晚清时期在天津的丹麦移民及天津人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
4.有关天津丹麦人史料的首次集结出版,为近代天津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本书基于存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档案馆及天津市档案馆等的有关档案史料,广泛获取报纸、前人著述等文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汇集了当事人后裔提供的原始资料。依靠这些史料,读者得以走进历史人物生活过的真实世界,例如李鸿章对璞尔生的电报线、劳里茨•安德森的干船坞大为赞赏,璞尔生为盛宣怀安装电灯。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李来福(Leif Littrup),丹麦人,哥本哈根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史和明代政治制度史,曾发表《从1994年版〈山东通史•明清卷〉反思地方史编纂》等文章。
译者:
刘海岩,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龚宁,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作者: (美)贺萧
译者: 喻满意 / 任吉东 / 许哲娜
出版时间: 2025-8
页数: 476
定价: 98
装帧: 精装
丛书: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ISBN: 9787559884893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1949年前天津工人生产、生活的劳工史、城市史经典著作,通过大量口述史料,从劳动雇佣、斗争策略、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公共卫生与健康、婚丧礼仪、节日风俗等诸多角度,展现了天津工人日常生活的历史场景,再现了近代天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本书特别关注女工处境,以及女工在工厂、家庭、社区的多重身份,聚焦同工不同酬、性暴力、月经卫生等话题,打破男性中心叙事。本书讨论的核心始终是普通人的故事,值得所有关心劳动者命运的人一读。
【本书亮点】
1.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绝版好书复活!新增修订,罗威廉、王笛一致推荐,从新劳工史视角重新诠释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典范之作。
2.一部聚焦1949年前天津工人生产、生活的劳工史、城市史经典著作。本书从劳动雇佣、斗争策略、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公共卫生与健康、婚丧礼仪、节日风俗等诸多角度,展现了天津工人日常生活的历史场景,再现了近代天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3.通过大量历史细节,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近代天津工人世界。本书触及了近现代历史上在天津这座曾被誉为“小上海”的繁华城市中,挣扎在“霓虹灯外”的下层社会种种不为人知的痛楚。比如,男女工的同工不同酬、女工在工厂中面对的性暴力、工人为反抗剥削而进行的“摸鱼”(书中称“泡蘑菇”)甚至偷窃行为。
4.口述资料的引入,为城市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书以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为研究取向,娴熟而又恰当地运用口述访谈、口述史料、报纸报道,挖掘其中可能包含着有助于促进“城市化”的积极因素,为城市史研究的转向做出成功的示范。
5.关注民国女工困境,以女性视角革新劳工史叙事。本书聚焦女工的工作环境、家庭负担以及社会地位,充分关注1949年以前天津女性工人的生活、工作情形,包括女性所要面临的“额外的卫生问题”——月经,展现了女工在工厂、家庭和社区中的多重身份,挑战了传统劳工史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本书是贺萧的第一本书,其中对女性工人的关注影响了她后续的研究,促使了她向妇女史研究转向:
《天津工人:1900—1949》是我的第一本书,是对1949年以前天津工厂工人的“下层的历史”的研究。它包括对天津棉纺厂女工的研究。研究过程中,我在查阅一份民国政府对天津女性的社会调查时注意到,这份调查中记录的妓女数量似乎是该市女工的两倍。那个我后来再也没找到的数据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突然想到,这两类女性——女工和妓女,往往都来自农村,一位女性最终是在工厂还是妓院工作,可能受社会关系、人口买卖或是机遇的影响,但女工和妓女有许多重叠的特点。要全面了解女性从事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工厂大门内。于是我决定,在我的研究中,无论女性在经济不稳定、政治动荡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谋生,我都要去了解她们。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美]贺萧(Gail Hershatter),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学教授(荣休),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前主席(2011—2012)。长期从事文化史、劳工史、妇女史、性史和女性主义理论研究。著有《天津工人》《危险的愉悦》《记忆的性别》等。《危险的愉悦》与《记忆的性别》分获1997年、2012年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女性史纪念奖”。
译者:
喻满意,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任吉东,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座教授。
许哲娜,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04《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
作者: 王笛
出版时间: 2025-8
页数: 444
定价: 89
装帧: 精装
丛书: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ISBN: 9787559882158
【内容简介】
茶馆是成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在那里打麻将、掏耳朵、约会、看戏等。
本书为著名学者王笛新作,通过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探究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从而透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剧变。书中,作者将历史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档案材料及田野调查,聚焦茶馆业主、顾客、艺人、掏耳匠等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的城市生活图景。通过本书,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及其逻辑,还可以从这些细节背后,重新触摸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本书亮点】
1.著名历史学者王笛新作,《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姊妹篇,荣获美国城市史学会“最佳著作奖”,《历史新书评论》《中国评论》等刊物一致推荐。
2.从成都茶馆观察百年中国的转型与变迁。本书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3.走进居民日常生活,感受城市历史脉动。本书聚焦茶馆业主、顾客、艺人、掏耳匠等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的城市生活图景。
4.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故事生动。本书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挖掘了报纸、日记、私人记录等历史资料,并搜集茶馆文化的口述历史,通过细节重构普通人的公共生活,展现了小人物的鲜活故事。
5.对中国和全球城市史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现时对中国城市变迁的研究仍旧侧重沿海大城市,但王笛的研究聚焦内陆城市成都,回顾了成都百年历史,这对研究中国城市变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非西方语境下的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这样的重大问题。
【作者简介】
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学术代表作有《茶馆》《袍哥》等,历史非虚构作品有《中国记事(1912—1928)》《消失的古城》等。其作品荣获美国城市史学会(UHA)“最佳著作奖”、《亚洲周刊》“2022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单向街书店文学奖、首届吕梁文学奖等奖项。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在城市中发现中国历史
“日常是最宏大的叙事,人人都是历史学家”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