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同事Jessie,一名普通白领,月薪不过万,却甘愿为一只毛绒玩具熬夜排队。
上海一家泡泡玛特门店外,清晨六点,队伍已蜿蜒百米。
我的同事Jessie,一名普通白领,月薪不过万,却甘愿为一只毛绒玩具熬夜排队。
“这可不是普通玩具,”她眼神发亮,“Labubu是我的精神搭子。”
“迪士尼不香吗?万代不酷吗?怎么都疯抢这个?”
Jessie 笑了笑,反问:“你信吗?这个小东西,半年卖了48亿。”
为什么一个成立仅十余年的中国品牌,能碾压迪士尼和万代的百年积淀?
不是靠运气,而是一场关于IP、情感与数据的精准革命。
01
三年前,Jessie 第一次买泡泡玛特盲盒,纯粹出于好奇。
如今,她家里摆了上百个Labubu系列,还加入了线上社群。
“抽盲盒像开盲盒人生,”她自嘲,“但收集齐一套,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这种情感依赖,正是泡泡玛特的核心武器。
数据显示,泡泡玛特上半年营收138.76亿元,其中Labubu系列独揽48.1亿元,占比34.7%。
这不是偶然。
与传统玩具巨头不同,泡泡玛特将IP视为“情感货币”——通过盲盒的随机性、社群的互动性,将玩具转化为年轻人的社交资产。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迪士尼IP依赖电影叙事,万代靠动漫情怀,而泡泡玛特直接切入日常情感空白。”
就像时光漏斗,它精准捕捉了都市孤独一代的陪伴需求。
02
Labubu,一个龇牙咧嘴的小怪兽,凭什么成为吸金利器?
杭州设计师李薇道出关键:“丑萌即正义。”
她回忆,第一次看到Labubu时觉得“怪”,但越看越上头。
“它不像完美公主,反而像生活中的我们——有点瑕疵,但真实可爱。”
毛绒品类营收61.4亿元,同比增长1276.2%,首次超越手办。
这背后是精准的用户洞察。
泡泡玛特通过社交媒体测试设计原型,用数据反馈迭代产品。
例如,Labubu的“丧尸宝宝”系列,因抖音短视频爆火,单日销量破百万。
爆款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用户用脚投票投出来的。
就像绿林码头,它不造船,只搭桥——让用户自己走进来。
03
对比迪士尼的“内容先行”,泡泡玛特走的是“数据先行”路径。
据网络公开资料,其APP月活超千万,用户日均停留时长超过社交软件。
当传统巨头还在琢磨剧本,泡泡玛特已用算法预判了你的下一次心动。
这就像财富海绵——吸收碎片化需求,挤出定制化产品。
04
然而,跃居第二只是开始。
乐高仍以绝对优势领跑,营收超泡泡玛特两倍。
一位资深玩家提醒:“IP生命周期是最大考验。迪士尼有百年米老鼠,Labubu能火多久?”
泡泡玛特正加速出海,东南亚门店排长队,欧美市场却反响平平。
文化差异像一堵墙——西方消费者更习惯故事驱动的IP。
“没有叙事的IP,就像没有根的树,”行业书籍《玩具战争》中写道,“长得快,倒得也快。”
但泡泡玛特试图破局:投资动画、联名艺术展,为IP注入深度。
就像河流奔涌,它必须在冻结前找到新航道。
Jessie 抱着新买的Labubu毛绒走出门店。
她拍了一张照片发朋友圈:“今日份的快乐,价值199元。”
下方瞬间涌出几十条评论——有羡慕,有调侃,也有不解。
这个世界,玩具早已不是孩子的专利。
它是成人的童话,城市的解药,孤独时代的微小共鸣。
泡泡玛特像一块冻土下的春芽——看似突兀爆发,实则深耕多年。
在潮玩的江湖,唯快不破,唯真不灭。
#你会跟风购买泡泡玛特产品吗# #泡泡玛特#
一起成长,一起长成—-长成君
来源:长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