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家楼下送外卖的小哥,可能刚换了一台能自己“认路”的摩托——不是科幻片,是钱江新出的鸿125,刚接入了美团的72V换电柜,一插就走,续航直接拉到148公里,买车还便宜1500块。
你家楼下送外卖的小哥,可能刚换了一台能自己“认路”的摩托——不是科幻片,是钱江新出的鸿125,刚接入了美团的72V换电柜,一插就走,续航直接拉到148公里,买车还便宜1500块。
这车不光能跑,还懂你。
车架底下藏着两道滑轨,电池想换就换,不用扛着满城找充电桩。
骑手们在App里一瞅,电量剩多少、还能跑多远,清清楚楚,连电池是租的还是买的,都能算得明明白白。
更狠的是,这车刚从台州港出发,480台直奔西班牙,零关税,省下的钱够你加半年油。
工厂里没人喊“质量要好”,但每台车从组装到下线,0.8秒就被系统记录一次,错了?
自动报警,连螺丝拧歪了都逃不掉。
隔壁150RS更猛,11月要去米兰开发布会,胎压能自己“学习”,差0.1个气压就滴滴提醒;雨天、城市两种模式一按切换,马力曲线像换了个脾气;车里还藏着一张eSIM卡,欧盟33国都能远程升级,不用回厂,不用找店,连车都能“在线更新”。
没人再提“国产摩托不行”了。
3万台鸿125上路,62%的人选了ABS+TCS——这玩意儿以前只在百万级车上见,现在普通骑手也能用上。
浙江、广东、江苏的街头,送餐的、通勤的、周末兜风的,全是这台车的身影。
工厂挂牌“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不是标语,是实打实的数字:一个人一年造115台车,行业平均才62台。
这年头,好车不靠吹,靠的是换电柜里那一声“叮”,靠的是海关单上省下的218欧元,靠的是骑手App里那行“剩余续航148km”——当技术悄悄藏进生活里,你才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早就站在了改变的起点。
来源:菊影疏篱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