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里米亚的月光下,推土机正把新鲜水泥倒进导弹发射井,离乌克兰边境不到一根烟的车程。
凌晨刷到一条快讯:克里米亚的月光下,推土机正把新鲜水泥倒进导弹发射井,离乌克兰边境不到一根烟的车程。
照片里,匕首高超音速的混凝土床还没干透,就像刚摆好的餐桌,等人落座。
那一刻,俄国防部嘴里的“秋季征兵13.5万”忽然有了画面——不是表格里的数字,是隔壁州刚拿到入伍通知的小哥,明天要去填这些新挖的坑。
另一边,美国把战斧的射程从公文纸里搬到波兰农场。40套海马斯,100亿美元,价码写得明明白白,顺便给拉姆施泰因基地塞了300名导弹保姆——签证、工装、工具箱,一条线拉到德国。
军火商的股票涨得比秋天的橡树还快,雷神顺手再接12亿,升级东欧的防空软件,像给老空调换滤芯,拧螺丝的声音都能听见欧元在滴血。
欧盟委员会忙着发赤字预警,7个国家一起亮红灯,场面像期末成绩公布。
国防债券发行量却同比翻两倍四,借钱买防弹衣,越欠越安全。
欧洲央行看着报表,估计也分不清这是救市还是备战。
芬兰先关4个边境口岸,干脆利落;波兰把“友谊”管道阀门一拧,转头去订美国页岩油,运费贵得心疼,但比起被俄罗斯掐脖子,宁愿钱包瘦一圈。
最魔幻的是战场本身。
乌克兰第一次把ADM-160诱饵导弹扔出去,假目标满天飞,俄军的防空像超市开门抢鸡蛋,一顿操作猛如虎,打完才发现上当了。
套路不新,却贵得吓人:一发诱饵烧掉一辆宝马,换对面三四发防空导弹,账怎么算怎么亏,但战争本来就不是会计作业。
天然气价格再涨28%,土耳其管道成了俄气的加价器。
欧洲老百姓还没把电热毯翻出来,账单先打了个寒颤。
民调里,援乌支持率平均掉11个点,不是良心发现,是钱包先投了反对票。
冬天像定时炸弹,滴答声越来越响,10月15日北约防长会议成了下一根指针,谁也不敢保证它指向停火还是添柴。
有人把这场博弈叫“以战逼和”,说得斯文,其实就是互相掐着脖子等对方先眨眼。
导弹发射井、海马斯、高超音速、赤字、债券、页岩油、诱饵弹……每个词背后都是一条账单、一趟列车、一群半夜被敲门征召的年轻人。
地球照旧转,月亮照旧亮,水泥却一夜比一夜硬。
来源:多才豆花GQH3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