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一个月后,北京朝阳大悦城店把后厨摄像头怼到炒锅正上方,连葱花下锅的“呲啦”声都能听得见。
“扫码看厨房”这五个字,第一次出现在西贝桌角的小立牌上,很多人以为又是营销噱头。
结果一个月后,北京朝阳大悦城店把后厨摄像头怼到炒锅正上方,连葱花下锅的“呲啦”声都能听得见。
有老顾客站在过道里举着手机看直播,边看边嘟囔:“原来我吃的莜面鱼鱼,真的是阿姨一根根搓出来的。
”那天,门店值班经理在群里发了一句“客诉少了三分之一”,群里瞬间刷屏——不是庆祝,是后怕:要是早半年这么干,哪还有“预制菜风波”什么事儿。
可世上没有“早知道”,只有“不得不”。
去年那场“莜面是不是预制的”争吵,把西贝推到热搜第一,股价跳水、会员退卡、直营店被围攻。
最惨的时候,贾国龙在内部会上问:“我们到底卖的是菜,还是信任?
”没人敢接话。
于是有了后来一连串“反骨”操作:把38%的食材成本直接印在菜单上,让金卡会员先吃现炒再给折扣,甚至把店长“赔钱额度”从200提到500——说白了就是“别废话,现场能下跪就别回总部写报告”。
有人调侃,西贝这是把“家丑”当卖点。
可数据不撒谎:试点20家店,翻台率涨15%,会员复购率跳了22%,连最难缠的00后都在小红书晒图,“终于有一家店敢让我看锅底油清不清”。
更意外的是,隔壁海底捞、眉州东坡悄悄把“明厨亮灶”写进了明年Q1计划,连中国烹饪协会都连夜起草预制菜字号标准——草案里那条“标识不得小于菜单正文字号120%”,怎么看怎么像给西贝的“事后追认”。
资本市场反应更快。
深交所连发三封问询函,专挑预制菜占比高的上市公司“拷问”,二级市场上相关概念股PE估值集体缩水两成。
一位券商研究员在饭局上吐槽:“以前讲预制菜是‘降本增效’,现在得加半句‘但得让消费者知道’,不然就是割韭菜。
”话音没落,桌上有人把刚上的“张爷爷空心挂面”转给他,菜单上38%的成本占比红得刺眼,研究员愣了半秒,苦笑着夹了一筷子:“这面,吃得心惊胆战,又服气。
”
西贝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把“遮羞布”撕成“围裙”,一边挡油,一边秀肌肉。
可真正的杀招藏在细节里:那套“现炒指数”打分系统,4.5分以上的菜销量直接涨四成,3.5分以下的预制菜被系统自动踢出菜单——用顾客的筷子投票,比任何总部红头文件都管用。
一位离职厨师长在抖音直播里感慨:“以前推新菜,老板拍板就行;现在得先过‘品鉴委员会’,里面真有天天来喝小米粥的老太太,一句‘不新鲜’直接枪毙,比食监局还狠。
”
狠归狠,效果却让同行眼红。
成都一家川菜馆照着抄作业:开放后厨、公示成本、给会员现炒折扣,三个月差评率降一半,人效反涨三成。
老板在群里发语音,声音哽咽:“以前怕顾客看,现在怕顾客不看——看一眼就多一个回头客。
”这句话被截屏疯传,成了餐饮圈2024年第一条“黑话”。
故事讲到这儿,已经不只是西贝的自救史,而是一场“信任溢价”的重新定价。
过去十年,餐饮业拼的是规模、速度、资本杠杆;往后十年,拼的可能是“你敢不敢把锅盖掀开”。
消费者不是讨厌预制菜,而是讨厌被当成傻子。
当扫码能看到油温、看阿姨擦汗、看38%的成本红字,价格就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张“我敢给你看”的投名状。
有人担心,一旦全行业都“透明”,差异化又没了。
一位餐饮老炮在深夜朋友圈写了一段话:“真正的差异化,从来不是秘方,而是你愿意为信任多付多少成本。
当大家都裸奔,身材好的自然更出圈。
”底下评论区,一排“点赞”里夹着一句留言:“下次去西贝,不拍菜了,拍店长额头上的汗。
”——这条留言,被西贝内部截图做成了海报,贴在员工通道里,配文只有一句:汗不会撒谎。
来源:好学小红花HaiRP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