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绘中轴 韵贯古今——“聆听‘中轴’声音艺术展”于北京城市图书馆启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01:22 1

摘要:2025年9月30日,由首都图书馆主办、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特别支持的“声游北京——聆听‘中轴’声音艺术展”,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艺术文献馆北京声音馆正式启幕。

2025年9月30日,由首都图书馆主办、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特别支持的“声游北京——聆听‘中轴’声音艺术展”,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艺术文献馆北京声音馆正式启幕。

作为国内首个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的中英双语声音艺术展,展览以“穿越中轴的声音,重现消逝的图景”为核心理念,通过数字化声场建模、AI声效合成等技术,将中轴线的“声脉”转化为可听、可触、可互动的文化体验;整合新华社、故宫博物院等十二家机构的优质文博资源,用声音串联起中轴线的历史记忆与当代活力,为读者打开一扇“用耳朵读北京”的新窗口。展期将持续一年,免费向公众开放。

四大板块

跟着声音“读”透中轴千年故事

展览以“声音”为核心载体,打破传统视觉展览的边界,通过“天地之中”“礼乐中国”“中西互渐”“守中而进”四大板块,构建起一条从“感知时间”到“理解秩序”,从“文明互鉴”到“未来共创”的叙事脉络,完整呈现中轴线作为“文明活化石”的多维价值。

“天地之中”:

聆听古人的“时间密码”

从“宅兹中国”蕴含的“天地之中”理念出发,展区以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智慧为起点,用铜钟、天文图与钟鼓节律,还原“以钟定序、以历计时”的生活哲学。这里的钟声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声波,更承载着古人联结天地、调度城市晨昏的功能。敲击悬挂的铜钟,沉厚的回响里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北京的晨钟暮鼓,配合天花灯箱流转的南宋石刻天文图与中轴线动画,时光的流转变得可听可感。

“礼乐中国”:

触摸文明的“秩序韵律”

展区深挖“秩序的声音”,通过宫廷礼乐与文人雅乐,诠释中轴线上“礼为天地之序、乐为天地之和”的文明内核。特别设置“聚音罩”:读者步入罩下,便能听到以祭祀、朝会、宴飨、出行为核心的四大场景专属礼乐,在沉浸式聆听中感知明清宫廷音乐的庄重与雅致,感知礼乐如何塑造古代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中西互渐”:

见证文明的“声韵对话”

以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与中国音乐的碰撞为线索,展区打破“中轴线是东方独白”的认知。“时光轴墙”上,1500年至1800年的关键节点清晰呈现:利玛窦携大西洋琴觐见明万历皇帝、徐日升撰写《律吕纂要》介绍西方乐理、德理格续编《律吕正义》融合中西音律……图文与声效交织,让读者直观感受中轴线的声音在文明互鉴中不断丰盈的历程。而《茉莉花》从中国民间小调到西方管弦乐改编、再回归中国舞台的演变,更成为这一历程的生动注脚。

“守中而进”:

参与中轴的“声景生长”

从历史声景转向当代创作,展区邀请读者从“旁观者”转变为“策展人”。巨大的北京城市地图上,“历史文化声景”“现代城市声景”“自然环境声景”三大类区域标注清晰,读者按下感兴趣区域的计数器,自己的选择将被纳入“北京声音采样计划”的组成部分,让中轴线的声音在新时代持续生长。

共述声史

古籍与文物共同解锁中轴的“声音记忆”

展览的专业性与厚重感,源于对“声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活化:既有古籍的声效解码,也有百年文物的实物呈现,每一件“声载体”背后都藏着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古籍“活”了:让文字成为可听的历史

展览依托AI解析与数字合成技术,将《御制律吕正义后编》《皇朝礼器图》等古籍中的“无声文字”转化为“可交互声景”。其中,《皇朝礼器图》详细记载了明清宫廷礼乐器具的形制与音色,展览通过数字建模还原了编钟、编磬、柷、敔等乐器的特征。

珍贵展品:让声音成为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羽管键琴:穿越百年的中西声韵见证

本次展出的这架双排羽管键琴,制作者是18世纪中叶戈利茨地区最重要的乐器制造者之一:Johann Heinrich Senftleben。他所制乐器兼具精湛的工艺水准与出色的耐用性,其中羽管键琴尤为稀有。此琴是他于1740年至1780年间在德国萨克森地区打造的作品。

回溯历史脉络,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带大西洋琴觐见明万历皇帝,以琴音为媒搭建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彼时,西方乐器的独特音色与演奏方式首次登上中轴线相关的宫廷场景,不仅让皇室与朝臣接触到异域音律,更由此拉开了中轴线上“中西音乐对话”的序幕。如今,历经近三百年的羽管键琴静静陈列于展厅,其木质琴身的纹理,既是岁月的见证,更成为读者接触“中西方声音交流史”的器物载体。

《巴罗中国行纪》:传递《茉莉花》的“文化桥梁”

由英国人约翰・巴罗(John Barrow)于1804年初次出版的《巴罗中国行纪》(Travels in China),基于其作为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访华经历,描述了清代政治制度、商贸体系、手工产业及宗教文化习俗。书中特别附上《茉莉花》的乐谱、拼音唱词及英文翻译,将中国民间旋律带向西方,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全龄互动

零门槛玩转中轴声

不同于传统展览的“远距离观看”,本次展览以“强互动”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与实景装置的结合,打造全龄适配的参与场景,让孩童、年轻人、老年人皆能在“动手、动耳、动心”中感受中轴声音的魅力。

展览设计了多个零门槛互动项目,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敲钟追光”体验项:

读者拿起钟槌敲击铜钟,不仅能听到钟声,还能触发头顶天花灯箱的星辰轨迹变化与前方屏幕的中轴线动画,乘着声波“飞跃”中轴地标(钟鼓楼→景山→故宫→永定门),直观感受中轴线的空间脉络;

·“竹林抚琴”体验项:

纱幕上竹影摇曳,读者无需精通琴艺,落座后指尖轻触琴弦,便能奏响古曲,同时射灯点亮、“飞鸟”惊起,纱幕渐趋透明,仿佛置身古代竹林与文人共奏;

·《茉莉花》曲谱游戏:

触摸屏上呈现曲谱,读者点击琴键,对应旋律响起,同时谱面同步跳动——传统工尺谱的婉转、西方五线谱的华丽在此碰撞,让读者直观理解“中西音乐记谱法的融合”。

这些互动项目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孩童能在敲钟、抚琴中感受声音的快乐,老年人能在熟悉的旋律中回忆过往,年轻人则能通过技术互动解锁文化新体验,实现“全龄友好”。

声脉永续,链接古今未来的文化纽带

“聆听‘中轴’声音艺术展”以声音为钥匙,打开了中轴线文化传承的新维度:它让沉睡在古籍中的声效“活”了过来,让静止的文物“说话”了,让读者从“看展览”升级为“体验文化”。它不仅是对中轴线历史声脉的梳理,更是对未来传承的探索:通过技术赋能让文化更易感知,通过全民共创让传承更有活力,通过文明互鉴让中轴声音走向世界。

欢迎广大读者走进北京城市图书馆艺术文献馆北京声音馆,在声音中触摸历史,在互动中感受文明,在共创中续写中轴新韵。

活动信息

展览名称

声游北京——聆听“中轴” 声音艺术展

Soundwalking in Beijing

Listening to the "Central Axis": A Sound Art Exhibition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30日至2026年9月30日

10:00-20: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北京城市图书馆 艺术文献馆 北京声音馆

主办单位

首都图书馆

特别鸣谢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诚挚感谢

故宫博物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中央民族乐团

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

国家大剧院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分支机构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

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

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

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

来源:北京旅游网官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