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检出BRAF非V600E突变,真的就与靶向治疗失之交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21:40 1

摘要: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统计数据显示,不论男性或女性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其中肺癌发病人数高达106万,死亡人数达73万[1]。随着药物研发及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突破,肺癌靶向精准诊疗已经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获益。肺癌可用药靶点以EGFR为主,同时还有其它少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统计数据显示,不论男性或女性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其中肺癌发病人数高达106万,死亡人数达73万[1]。随着药物研发及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突破,肺癌靶向精准诊疗已经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获益。肺癌可用药靶点以EGFR为主,同时还有其它少见或罕见变异,其中BRAF 基因突变在NSCLC患者中发生率约2%-4%[2,3],已成为重要治疗靶点。

根据BRAF变异信号传导机制和激酶活性,可将其分为三种功能类别:不依赖RAS,BRAF 激酶活性强,比如V600E/L等(1 类);不依赖 RAS,但靠二聚体形式激活通路,激酶活性比野生型高,比如G469A、K601E等(2类);以及依赖RAS ,激酶失活的异二聚体变异(3 类)[4]。

图1.BRAF变异类型及占比

大家对 BRAF V600E突变并不陌生,针对它的 BRAF 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方案,已能让患者获得可观的生存期 —— 比如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一线治疗时客观缓解率达 63.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10.8 个月,甚至部分患者能实现4-5年长期生存。

但还有一半BRAF突变患者,属于BRAF非 V600突变类型。与V600突变相比,非V600 突变(II/III 类) 患者发生脑转移的风险显著更高(p≤0.01) ,非 V600 突变(尤其 III 类)共突变率更高,常见共突变基因包括TP53(36%-47%)、EGFR、KRAS、NF1 ;肿瘤突变负荷(TMB)在非V600突变中更高,但 PD-L1表达多 [5]。

这类突变因生物学异质性强、临床数据稀缺,长期处于治疗 “盲区”,医生和患者常常面临 “无药可选” 的困境,那么该类型患者真的与BRAF抑制剂“失之交臂”吗?德国学者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6],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曙光!

研究者筛选出53例携带11种不同 BRAF 非 V600E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分析他们接受靶向治疗、化疗、化疗联合免疫和免疫单药治疗的效果。

三类BRAF突变患者,治疗方案各不同

01.I类突变:靶向治疗or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双优。

研究中4例I类突变患者,接受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后,mPFS达到9.8个月,其中2例部分缓解、2例病情稳定,效果接近BRAF V600E突变患者的治疗获益。

更惊喜的是,这类患者对化疗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也很敏感:化疗 mPFS 35 个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mPFS 27个月!虽然样本量较小,但已提示I类突变患者有多种高效治疗选择,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搭配。

02.II类突变:靶向治疗是优选,新药组合显潜力。

32例II类突变患者中,12例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 mPFS 为 6.3 个月,远超化疗(3.5 个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3.7 个月)和免疫治疗(3.6 个月)的效果。

不过要注意,部分II类突变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基因突变(如STK11、KEAP1突变)影响疗效,治疗前全面的基因检测至关重要。

03.III类突变:远离BRAF单靶,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更靠谱。

III类突变患者对传统BRAF靶向治疗(如曲美替尼单药)几乎无响应,mPFS仅2.6个月。但他们对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和免疫治疗反应良好:化疗联合免疫治疗mPFS 10.9 个月,免疫治疗 mPFS 7 个月,成为这类患者的 “福音”。

图2. BRAF非V600E患者治疗路径以及疗效反应

III类突变患者若需靶向治疗,不建议使用常规 BRAF V600E 选择性抑制剂,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机构的最新研究[7],报道了RAF二聚体破坏剂PLX8394针对BRAF 非V600E变异的疗效:

体外实验:用PLX8394处理非V600突变细胞,能显著抑制ERK通路激活,且效果远优于传统药;

动物实验:给携带非V600突变(G469A、F595L、A762V)的小鼠移植肿瘤,口服 PLX8394后,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且能持续抑制肿瘤增殖(通过检测Ki67指标证实);

对比传统药:用PLX4720治疗的小鼠,肿瘤几乎没被抑制,而PLX8394组的肿瘤生长曲线明显 “平” 了下来,部分小鼠肿瘤甚至缩小到初始体积的1/3!

更关键的是,PLX8394不仅能打击非V600突变,还能避免传统RAF抑制剂可能引发的通路反跳激活,导致耐药的现象,安全性更有保障。

通过上述针对BRAF非V600E突变的治疗方案研究,给临床实践带来些启示:

1.先做精准分型:建议BRAF非V600E突变患者,通过NGS检测明确突变 “家族”(I/II/III 类),甚至结合实验室功能验证,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靶向治疗尽早用:I类和II类突变患者,若符合条件,可优先考虑尝试靶向治疗;

3.II 类突变避坑指南:II类突变避坑指南:避免使用BRAF V600E选择性抑制剂,优先选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泛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

参考文献

[1] J Natl Cancer Cent. 2024,4(1):page.

[2] Nature. 2012 Sep 27:489(7417):519-25.

[3] Nature. 2014 Jul 31;511(7511):543-50.

[4] J Transl Med. 2019 Aug 30;17(1):298.

[5] Int J Mol Sci. 2024 Dec 3;25(23):12972.

[6] ESMO Open. 2025 Aug;10(8):105124.

[7] Theranostics 2025, Vol. 15, Issue 5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来源:飞朔生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