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教师故事:以“德”为灯,逐光赛场 ——张欢的思政进阶与荣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21:45 1

摘要:2021年夏末,阳光为四川渠县崇德学校的校训墙镀上暖色,“激情超越”四字熠熠生辉。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张欢,攥着入职通知书站在教师办公室外,手心的汗洇湿了纸张——这是她以“思政教师”身份踏入校园的第一天。

初入沃土:那颗叫“崇德”的种子发了芽

2021年夏末,阳光为四川渠县崇德学校的校训墙镀上暖色,“激情超越”四字熠熠生辉。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张欢,攥着入职通知书站在教师办公室外,手心的汗洇湿了纸张——这是她以“思政教师”身份踏入校园的第一天。

新教师培训会上,校长指尖轻触校徽,声音沉稳:“‘崇’是向上的姿态,‘德’是立世的根基。教思政,首先要活成‘德’的样子。”这句话如雨滴落入心田,张欢在笔记本上重重记下,笔尖几乎划破纸背。

不久,“渠县第二届教师综合素质大赛”启动。指导教师李老师鼓励她:“去试试!崇德人不怕闯,细节磨到位,没有拿不下的课。”备赛时,她的办公室成了校园深夜的“灯塔”:教案反复打磨七遍,从案例导入到提问设计字斟句酌;李老师帮她调整板书,用粉笔画下细线:“这里留十厘米,是学生抬头最舒适的视线高度。”为找一个契合“责任”主题的视频,她对着屏幕找了三小时,直到双眼酸涩。

比赛日,当她说道“每个人的责任,就如校训中的‘超越’,需一步步踏实走出”时,台下评委微微颔首。手捧高中政治组二等奖证书,触摸到烫金字体那刻,她豁然开朗:认真对待每堂课,便是对“崇德”最真切的回应。

扎根生长:从“独行”到“并肩”的蜕变

“教坛新秀”奖状贴在桌侧,张欢备课时总存困惑:她的教学设计虽逻辑严谨,却缺了份“烟火气”——脱离学生日常生活,也缺少能引发即时共鸣的鲜活案例。她想让思政课从“道理”变“故事”、从“天际”回“身边”,直到学校推行“分层一课三研”,才终于为她找到突破口。

周三教研会,办公室座无虚席。讨论“民族团结”一课时,张欢提议播放本县民族和谐示范村纪录片,让“共同体意识”跳出课本;年轻教师小陈立即补充:“我搜集了民族节日短视频,可用于课堂导入,激发兴趣。”众人思维碰撞,单薄的教案逐渐丰盈。张欢在备课本扉页写下“态度决定一切”以自勉。为上好这节课,她课前对镜演练语气神态;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例子都听懂了吗?哪里需要改进?”真诚的反馈让她信心倍增。

执教不到两年,张欢便接任高中政治组教研组长。接过聘书时,她指尖微颤,领导叮嘱:“牢记‘崇德师风’,既要善谋划,更需带头干。”她随即组织组员梳理学科规划,将“观察、思考、学习、判断、解难、创新”六大能力目标,拆解为每堂课的具体任务。为帮新人成长,她常听完课留下一同打磨教案,直至月光照亮满页批注。

新教师小林为公开课焦虑,张欢拉她至操场边,从教学逻辑到课堂节奏细细剖析,还拿出当年的备赛笔记相借。小林的课终获好评,她抱住张欢哽咽:“欢姐,没有你我真的不行。”张欢微笑摇头——此刻她明悟,“崇德”倡导的“协作”,正是让一个人的成长,催化一群人的进步。

赛场亮剑:那些熬到深夜的光,终成勋章

2025年达州市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通知传来,张欢心跳骤疾。学部主任推门而入:“学校组建磨课团队,全力支持你!”下午,文综组教师齐聚,剖析她的初设方案:“案例需更新,换近期‘乡村振兴’热点”“增设小组辩论环节,强化思辨性”“课件配色应更醒目,吸引学生”……集思广益,扫清设计盲区。

最紧张的几日,办公室灯火总亮到凌晨。空教室里的脚步声、讨论声,成了深夜校园最热闹的“星光”。张欢反复模拟授课,磨课团队扮演“学生”,连语速、手势细节都不放过。为雕琢一句过渡语,众人争论半小时,直到李老师提议:“贴近学生,改用‘咱们平时常说的……’”张欢当即诵十余遍,直至脱口而出。

比赛当日,她抛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是什么”,见学生踊跃举手,心中巨石落地。“一等奖,第一名!”宣布声刚落,磨课团队涌上相拥,眼中盈满笑意。轻抚证书,张欢恍然:那些一起吃凉外卖、逐字改教案的夜晚,早已注定荣誉不是一人之光,而是一群人并肩的温度。

张欢尚未回味喜悦,便要代表达州出征省赛。学校为她专门开辟备课教室,同事分担教学工作,李老师每天听她试讲,甚至校准板书位置。省赛前夜,张欢对镜演练时突然紧张,李老师递上热水轻拍她的肩:“别慌。把台下当磨课的办公室,把你懂的‘崇德’讲出来就好。”

立于四川省2025年思政优质课大赛讲台,面对满场评委、教师,张欢深吸定神。她将“崇德”精神析为“自律、专注、协作、奋斗、担当”五种,融进“奋斗与成长”课题;阐释“奋斗”时,插播本校毕业生王通返乡助力乡村振兴短片《崇德学子的返乡日记》。片中学生坦言:“老师教的‘责任’,就是做好每件小事。”这份“担当”,恰是“崇德”精神的鲜活注脚,引发台下热议与颔首。荣获省级二等奖后,她第一时间致电磨课团队。听筒那端的欢呼,让她笑中带泪——这份荣誉,满是学校的托举之力。

初心如炬:让“崇德”的光,照进更多人的心里

眼下,张欢办公桌上陈列着三张证书——县级二等奖、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但她最珍视的,是一张学生留言:“老师,您说‘责任是做好小事’,我现在每天帮妈妈做家务,真的懂了责任!” 这张便签提醒她“立德树人”的天职,也坚定她的教学初心——思政课的真谛,正是在心田播下责任的种子,静待生根。

每日清晨七点半,她总提前到校梳理教案;课后,学生围在桌前求知、倾诉;有学生说:“听了您的课,我开始主动整理社区图书角了。”这是她用“专注”打磨课堂的成果,也是学生践行“担当”的开端。周三教研会,她像当年的李老师一样,分享备赛心得与教学技巧,把协作的精神传下去。

在她的引领下,组内三位青年教师获县级优质课一等奖,小林的“责任教育课”成了县级示范课。“崇德”协作精神,成了政治组的“传家宝”。

“欢姐,您有省奖了,为啥还这么拼?”小林问。张欢指窗外校训墙:“‘激情超越’非为获奖,而为传承。”她指导青年设计“思政+校本”公开课,还整理备赛笔记,标注“案例选择技巧”“互动设计要点”,让“崇德”的协作、拼搏精神代代传。

而今,省赛证书已入档案,但桌角两张学生纸条,是她心中永不褪色的“最高奖状”。从“帮妈妈做家务”的“自律”践行,到“向社区宣讲责任”的“担当”传递,她清楚看见“崇德”五种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回首校训墙,“激情超越”依旧闪亮。张欢深知,她的“超越”不是为赛场折桂,而是传扬“崇德”;她的“激情”,源于见学子因思政教育焕发光芒。她愿永远做以“德”为芯的灯,照亮更多学子的路,让这份荣光生生不息。

来源:红烛奋斗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