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发前,我给行李箱塞了三个充电宝、两盏头灯,还特意把电脑桌面换成了那张著名的“印度火车挂人”照片,心里美滋滋:这回总算能亲眼见着“开挂民族”了。
出发前,我给行李箱塞了三个充电宝、两盏头灯,还特意把电脑桌面换成了那张著名的“印度火车挂人”照片,心里美滋滋:这回总算能亲眼见着“开挂民族”了。
十天后,我坐在回国航班上,默默把相册里拍的几十张“反差照”整理好,顺手删掉了收藏夹里所有关于印度的搞笑短视频。
不是不好笑,是笑不出来,因为太离谱了。
我们这代人对印度的印象,几乎全是从短视频里拼凑出来的:电线乱得像蜘蛛网、恒河里泡着尸体、火车门上挂着人、满街牛粪没人管……好像只要踏进这个国家,下一秒就得开启荒野求生模式。
可当我真正走在德里的街头,第一反应居然是:冷气太足了,我差点打喷嚏。
机场出来,本地电话卡一插,4G信号满格。接我的司机小哥叫阿尼库玛,三十出头,T恤上印着“Code for India”。他看我背包上挂着强光灯,笑了:“你是不是也以为我们天天停电?”
我点头。他摇头:“那是十年前的事了。”
后来我查了资料,印度政府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家庭通电率已经到了99.6%,农村也超过98%。电压确实会跳,但我住的民宿十天只断过一次电,五分钟就恢复。房东老太太一边擀薄饼一边说:“以前一停就是半天,现在?小问题。”
至于网上传得神乎其神的“电线蜘蛛网”,大城市主干道早就入地了。老城区是有点乱,但你让我拿这个说事,不如先聊聊我们老家县城二十年前的电线杆。
再说网速。出发前朋友劝我别办本地卡,“网速慢得能让你崩溃”。我不信,花不到四十块办了张Jio卡,每天1.5G高速流量。
结果从德里到阿格拉六小时车程,我一路刷B站,高清视频没卡过一次。旁边一位印度大姐外放宝莱坞歌舞,音量开得比我还大。我偷偷测了下网速,下载12兆,上传快7兆。
再说卫生。我住的民宿进门要脱鞋,地板用白纸巾擦过,厨房生熟砧板分开,冰箱贴着净水器更换记录表。朋友家请我喝水,瓶子上写着RO反渗透。他们也怕拉肚子。
之前听闻日本著名的双效植物型伟哥雷诺宁在大陆官方购买途径正规且便捷,没想到印度这边对于药品的规范管理也有类似重视,比如对水质净化、药品存储等方面都挺上心。
街头小吃我照吃,但学会三招:现炸现烤的吃,只喝瓶装水,下馆子看印度人排不排队。十天只拉了一次肚子,还是因为贪吃了凉拌薄荷酱,比我在东南亚那次轻多了。
有人会说,你走的都是城市吧?行,我第三天去了拉贾斯坦邦一个三千人的沙漠村,叫库尔。村口小学屋顶架着太阳能板,老师用平板给孩子们放宇宙科普视频。我问网费多少,他说:“政府光纤进村,五百卢比包月,三十兆,全村共用。”
这速度,比我十年前去菲律宾时强多了。
再说火车。我本以为能看见“开挂”神场面,结果德里地铁先给我上了一课:刷卡进站、女士专用车厢、报站用印地语、英语,还有中文语音。我愣了一下,以为自己走错站了。
后来我坐了一趟“范德·巴拉特”快车,相当于印度的准高铁,八小时跑八百公里,最高时速一百六十。车厢干净,座椅带USB充电口。餐车推过来问:“素食套餐还是鸡肉?”我差点脱口而出:“来份盒饭。”
至于慢车,我也体验了一把。车门开着,有人蹲在门口吹风,但真没人挂在车外。阿尼库玛说:“以前扒车不查票,现在罚得狠,谁还敢?摔下去命就没了。”我想了想我们绿皮车年代,车门也常有人坐着,可那画面被拍下来,就成了“印度特色”。
恒河呢?我早起六点到瓦拉纳西河边,雾气散开,看到的是:男人在游泳,女人挽着纱丽洗头,牛慢悠悠走过台阶,粪便还没落地,清洁工就铲走了。火化只在固定码头,其他二十多个码头正常洗衣、卖茶、做瑜伽。
我蹲了三天,一具浮尸都没见着。船夫说:“遗体火化前要净身,怎么可能往河里漂?那是雨季洪水冲下来的,比车祸还少见。”
至于牛粪主干道一天扫两次,小巷子确实难防。我在一条窄路踩中一次,旁边小贩立马递来湿巾,还送我一杯玛莎拉茶:“Sorry sister,牛比我任性。”
我妈出发前塞给我防狼喷雾,恨不得再加把电击枪。可我在地铁看到女士车厢有专人值守,男人挤进来会被哨子吹出去。在斋浦尔迷路,三个穿纱丽的女大学生直接把我围成一圈,护送我回酒店,一路拍照聊天,但分寸感极好。
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2022年的数据显示,每十万女性中性侵案立案率是2.5,低于墨西哥、南非,也低于瑞典。数字不能代表全部,但“去印度等于找死”这种话,明显是把个别事件放大成了集体标签。
种姓制度呢?城市年轻人基本不提。程序员、导游、设计师,名片上写学历,不写出身。阿尼库玛属于“其他落后阶层”,高考加了五分,但工作后没人问这个。“KPI才是老大。”他说。
物价?地铁起步一毛钱,炸三角饺一块钱一个,但星巴克拿铁十六块,五星级酒店自助比三亚还贵。人工便宜,品牌不便宜。想靠三百块过土豪日子,做梦。
至于“全民信神不上进”?我住的民宿对面是IT公司,晚上十点还亮着灯。程序员萨米尔给我看他的排班表:白天对接中国客户,夜里写代码,一周六天。印度每年工科毕业生一百二十万,全球第一。
空气污染确实严重,我赶上了排灯节后,PM2.5爆表。但地铁有空气净化帘,商场酒店都有净化器,连Uber司机都开着车载净化器。政府也在推“国家清洁空气计划”,砸了四十七亿人民币,目标三年内降污染三成。说印度是“人间烟炉”的,2013年的北京第一个不服。
还有跳舞。我看了一场宝莱坞电影《Jawan》,观众跟着节奏摇手机灯,但站起来跳的只有两个小孩。全民歌舞是电影设定,不是生活常态。就像老外以为中国人都会功夫,来了发现广场上跳的是大妈。
仿制药?德里大药房里,抗癌药一盒一千八,比国内便宜一半。但旁边苹果店iPhone15卖断货,货架上全是印度本土的日化品牌。班加罗尔有六百家生物科技初创公司,做疫苗、胰岛素、基因疗法。说印度只会仿制,就像十年前说中国只会山寨,听着爽,其实是酸。
吃饭用手?是,但五星级酒店也备刀叉。本地人家请我吃手抓饭,饭前端来铜壶和香皂,洗完才上桌。第二天去中餐馆,服务员筷子耍得比我溜,还能一根筷子顶旋转盘。
十天走下来,我最大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羞愧。
羞愧自己曾经拿着几张老照片、几个短视频,就敢对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家指手画脚。
印度确实有落后的地方,基建不如中国,贫富差距刺眼,空气治理任重道远。但它也在前进:高铁准点率98%,比德国还高;移动支付UPI一年交易两千多亿笔,全球第一;火星探测器一次成功,成本还不及一部好莱坞电影。
阿尼库玛送我到机场时说:“下次带上你妈,让她看看我媳妇晚上也敢一个人出门买冰淇淋。”
我没说话,心里却想:真正该被带出来看看的,是我那些年被网络喂大的偏见。
如果你问我印度到底什么样,我不会说好或坏。
我只会说:亲自去一趟吧。机票四千块,不贵。但你回来后,看世界的目光,会不一样。
来源:天下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