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美参加联合国大会,并与美国总统进行了闭门会谈——据称他提出了一个明确请求:购买美国的战斧(Tomahawk)巡航导弹。到目前为止,美国尚未明确表态是否出售,但这一请求本身就值得认真剖析:战斧到底是什么,它能带来怎样的军事与政治影响,乌克
近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美参加联合国大会,并与美国总统进行了闭门会谈——据称他提出了一个明确请求:购买美国的战斧(Tomahawk)巡航导弹。到目前为止,美国尚未明确表态是否出售,但这一请求本身就值得认真剖析:战斧到底是什么,它能带来怎样的军事与政治影响,乌克兰有没有能力接收并使用这种武器?
战斧巡航导弹由通用动力公司在1970年代研发、1980年代服役,是美国最为知名、战功最显赫的海基/潜射巡航导弹之一。核心特点可以概括为:亚音速巡航、遥远射程、高精度、弹头多样化、抗防空与地形匹配导航能力强。它采用涡扇发动机(常见型号为 F107,源自 WR19 系列改进),燃耗低、续航能力强——这正是能够实现千公里以上射程的物理基础。
制导方面,战斧融合了惯性导航、GPS 差分定位与地形匹配(TERCOM)技术,末端制导对地精度极高。地形匹配系统在当年是革命性技术:导弹在低空随地形起伏飞行,通过把实时测得地形与内部地形数据库比对来校正位置,从而在复杂地貌中保持低空突防能力,降低被雷达发现与拦截概率。
战斧可挂载多种弹头:传统大当量高爆(约1,000磅级别)、集束/子母弹(用于广域或轻装目标)、穿透钻地弹(专打加固掩体或地下设施)。冷战期间甚至有核弹头版本,但已在2010年代淘汰。随着技术演进,战斧也经历了多代升级(Block 1–5),最新的 Block 5 在雷达、数据链与打海上移动目标能力上有显著提升,射程也被多次延展,公开资料与实战表明其有效作战半径可突破千公里,部分改进型声称能上看 ~2,000 公里等级。
传统上美国主要由水面舰艇(Mk41 垂直发射单元)和潜艇(早期鱼雷管、后改 VLS)发射战斧。著名平台有提康德罗加级、阿利·伯克级、以及改装后的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潜艇、弗吉尼亚级等。对于乌克兰来讲难题显而易见:乌克兰既无大量可用的大型驱逐舰/巡洋舰,也无潜艇发射能力——所以单纯给导弹而不配发射载台并无太大意义。
历史上美国也曾部署陆基战斧(BGM-109G),上世纪80年代在欧洲多国露面,但随后因《中导条约》撤除。2019 年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陆基与机动化的发射方案又被重新审视——例如所谓的把 MK41 垂直发射模组装上陆用拖车的“提丰/TAFKIN”类移动发射器(把海基 VLS 模块化搬到陆地上),已在亚太等地进行过部署试验与演习。若乌克兰获得战斧,实务上几乎必然要同时获得某种形式的移动发射单元与配套后勤维护体系。
表面原因很简单:射程和穿透力。乌克兰的无人机、巡射导弹已经能在俄境内进行战术打击,但面对俄方的重点军事设施、地下掩体、大型兵工厂等,普通无人机往往难以突破成熟的防空与掩体防护。战斧能在远后方安全发射、以低空与高精度命中深远目标,从而扩大打击纵深。
更重要的是威慑与外交价值。泽连斯基自己在采访里也指出:拥有这类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不一定意味着马上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外交筹码与压力工具,迫使对手在谈判桌上给予更多让步——换句话说,战斧既是武器,也是谈判筹码。
但战斧并非没有问题。首先是发射与后勤门槛高:需要可靠的发射平台、维护、弹药保障、目标情报与任务规划能力。其次是成本高昂:一枚战斧的单价高、每次打击成本远超小型无人机或短程弹药。再次是政治与升级风险:将战斧交给乌克兰,会被视为把“战略远程打击能力”下放给冲突方,极易引发对手强烈反弹甚至升级——这大概是美国犹豫不决的关键考量之一。最后,现代防空体系在不断改进,俄方也不断部署电子战与更密集的防空层级,战斧并非百分之百能突破所有目标防护。
从地理上看,乌克兰若把发射点部署在西部或后方,战斧射程若达到 ~2,000 公里,就可以覆盖俄罗斯西部大多数重要目标(首都、兵工厂、维修基地等),这在战略影响上是巨大的——它改变了战场纵深,也改变了威慑平衡。
战斧作为一种成熟、经验丰富的远程精确武器,对乌克兰在军事打击纵深与政治威慑上都有立竿见影的价值。但它并非万能,必须配套可行的发射平台、后勤与情报支持,而且会带来明显的外交与升级风险。美国是否出售,除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虑外,更取决于政治判断:接受出售意味着承担更高的地缘与战略风险;拒绝则意味着把这一“杠杆”交由另一种方式维持或继续寻求替代方案。
来源:青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