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看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那边,不盯着大船,先从内河船改起。这些船吨位小、航线也固定,比如从重庆到上海的货运船,每天跑的距离有限,建充电和加注站的成本低,见效也快。
为啥脱碳这事儿躲不开?国际海事组织(IMO)早有数据,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89%。
这可不是个小数,想实现《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海运脱碳要是掉链子,全球气候治理这盘棋就少了关键一块。
更实在的是,现在碳强度指标(CII)、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早不是纸上谈兵了,都变成船公司账本上的真金白银。
一艘船要是不合规,要么花大价钱改造,要么丢了欧洲航线的订单,谁都躲不过去。
而且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脱碳还在倒逼全球供应链变样。
现在不少货主,尤其是做快消、奢侈品的,都把绿色航运算进供应商考核里了。
同样的运费,人家优先选碳排放低的船公司;甚至愿意多掏点绿色溢价,就为了给供应链贴个可持续的标签。
所以对船公司来说,脱碳不只是合规,更是抢订单的生存事儿,不做真不行。
不过我得说句实在话,好多企业一开始就走歪了,总觉得找个最先进的技术就能一劳永逸。
真不是技术越新越好,脱碳的核心是适配场景,不是追新追贵。
不过话说回来,国内倒有个挺聪明的办法,值得说道说道,就是从内河试点下手,这可比一上来就搞远洋靠谱多了。
你看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那边,不盯着大船,先从内河船改起。这些船吨位小、航线也固定,比如从重庆到上海的货运船,每天跑的距离有限,建充电和加注站的成本低,见效也快。
宁德时代专门给内河船做的船舶动力电池系统,都用好几年了;中远海运也给内河集装箱船改了混合动力,在港口的时候用电池,实现零排放还静音,出了内河再用传统燃料,既合规又没丢续航,成本也能控制住。这招其实就是从小处破局,先把技术和模式跑通了再说。
但这招放到全球,就不灵了,问题一堆。最大的坎儿还是鸡和蛋的死循环,船东不敢买绿色燃料船,因为全球没几个加注站,一艘氨燃料船跑跨洋航线,半路上没地方加氨,不就成了海上废铁?可能源公司也不敢投钱建加注站,几百亿美元砸下去,要是没多少船用,成本根本收不回,谁也不想当冤大头。
更麻烦的是规则不统一,欧洲要搞碳税,东南亚那边还没明确标准。船公司要是造了符合欧洲标准的船,跑东南亚航线反而不划算,这不是为难人嘛。其实我觉得,全球建基础设施,真不能只靠市场自己折腾。
国内内河试点能成,靠的是地方政府牵头,船厂和能源公司搭伙干,比如在港口旁边建加注站,政府给点土地优惠,能源公司负责运营,船厂包下后续的船舶改造订单,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全球层面就缺这种机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本来钱就少,没国际组织牵头分摊成本,根本没动力建这些设施。
再说说大家常提的智能化,好多人觉得它就是省人力“优化航线,其实没那么简单。智能化的真价值,是打通数据,比如ABB的Ability™平台、瓦锡兰的船舶效能管理系统,能把船上的油耗、航速数据,跟岸上的港口作业、天气预报连起来。
这样船长不用再凭经验定航线,系统能根据风浪算最优路径,至少能省5%-10%的燃油;还能提前预判设备故障,比如发动机某个零件快坏了,岸上专家远程就能指导维修,不用等船靠港,既少了停航损失,也避免故障导致的额外排放。
但智能化的坑也不少。比如法律责任说不清楚,要是智能系统算错航线撞了船,算船东的、系统开发商的,还是岸上操作员的?
更关键的是船员得转型。以前船员会开船、修机器就行,现在得懂数据监控,屏幕上油耗曲线不对,得能判断是系统问题还是航线问题;智能系统给的航线建议,还得结合实际海况调整。
这就意味着航海院校的课程得改,不能只教怎么开船,还得加物联网、网络安全这些内容。可好多中小船企根本没能力搞船员培训,最后可能变成大船企智能化跑在前,小船企被甩在后面,反而不利于全行业脱碳。
其实说到底,海运脱碳最忌讳各干各的。
来源:成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