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华为天才少年”的标签从彭志辉、陈源培们身上剥落,他们没有消失在人海。6人转身扎进AI创业浪潮,智元机器人拿下1.24亿元订单、灵初智能搓出会打麻将的具身模型;4人回归高校实验室,周满在华中科大带学生破解无线安全难题,任宇翔在南大搭建多模态科学大模型。这些曾
当“华为天才少年”的标签从彭志辉、陈源培们身上剥落,他们没有消失在人海。6人转身扎进AI创业浪潮,智元机器人拿下1.24亿元订单、灵初智能搓出会打麻将的具身模型;4人回归高校实验室,周满在华中科大带学生破解无线安全难题,任宇翔在南大搭建多模态科学大模型。这些曾被任正非称为“华为创新动力”的年轻人,正以另一种方式定义“天才”——不是依附光环,而是成为中国科技生态里的“造浪者”。
2019年任正非发起“天才少年”计划时,喊出“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的口号。彼时华为刚经历芯片断供的至暗时刻,开出最高201万年薪,目标是“拖着世界往前走”。没人想到,这个初衷为“自救”的计划,会成为中国科技人才的“黄埔军校”。
这些少年的履历本身就是“硬核通行证”:彭志辉用自动驾驶自行车惊动“Java之父”,陈源培从土木工程跨界斯坦福跟随李飞飞,季宇在清华读博时就发了Nature正刊。他们在华为接触的,是昇腾芯片全栈研发、ADS智驾系统这样的顶尖项目——彭志辉参与的昇腾计算产品线,支撑着华为AI算力底座;丁文超主导的决策网络方案,直接装进了问界、极狐等30万辆量产车。华为给的不只是高薪,更是“在悬崖边练剑”的实战机会:王乃行在工业软件战场直面“卡脖子”,黄青虬带着激光雷达算法把极狐推上智驾金字塔尖。
但天才从不是“螺丝钉”。2022年GPT引爆AI革命,机器人、算力芯片、具身智能成为新赛道,这些在华为见过“大场面”的年轻人,嗅到了比“百万年薪”更诱人的机遇。彭志辉离职时,智元机器人已有邓泰华(华为前计算产品线总裁)等高管组队;陈源培创业,背后站着稚晖君的智元和英伟达的Inception计划。华为的“人才密度”,反而成了他们创业的“资源跳板”。
「稚晖君」曾发布了多条自制机器人的演示视频——能给葡萄缝针迷你机械臂,装配了自动驾驶的自行车,硬币大小的迷你Linux电脑——播放量均在百万以上
6位创业者的选择,精准踩中了中国科技最需要突破的“痛点”。
彭志辉的智元机器人,要啃下“人形机器人量产”这块硬骨头。三大机器人家族“远征、精灵、灵犀”覆盖工业、商用场景,今年上半年和宇树科技联手拿下中国移动1.24亿元订单,全年出货量预计数千台——这在“实验室样机多、量产落地难”的机器人行业,已是“中国速度”。资本市场用11轮融资投票:腾讯、京东、LG电子抢着进场,因为他们看到了华为系团队的“工程化能力”——从算法到硬件,从供应链到场景落地,智元的“华为基因”正在缩短中国机器人与波士顿动力的差距。
陈源培的灵初智能,走了条更“刁钻”的路。放弃通用机器人,专攻“灵巧手+具身大模型”,让机器人在开放环境里自主推理——今年WAIC上爆火的“麻将机器人”,能看懂牌面、算番数、精准抓牌,背后是Psi-R0/R1模型的“中国大脑”。这个从土木工程跨界的00后,把RoboMaster比赛练出的“野路子”工程能力,和斯坦福、北大的学术积累捏在一起,硬是让“机器人玩麻将”成了具身智能的“中国名片”。
季宇的行云集成电路,则瞄准了“大模型推理芯片”这个卡脖子领域。他带着华为海思编译器团队的老部下,做出售价14.9万元的“褐蚁”一体机,能跑满DeepSeek R1/V3大模型,对话速度28token/s——这意味着把“云端算力”塞进“消费级机箱”,让中小企业也用得起大模型。“当算力成本削薄到消费级,AI才会真正爆发”,季宇的判断,藏着中国芯片从“跟随”到“定义规则”的野心。
王乃行的博思芯宇更直接:被老美“掐脖子”的痛,催生了“芯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传统EDA只看峰值性能,他带着华为海思和中科院团队,用数据驱动给芯片做“健康监测”,让算力能效提升30%。“在华为四年,我学会了‘向下扎到根’”,王乃行的创业,是把松山湖的“战场记忆”变成了破解“卡脖子”的钥匙。
4位回归高校的天才,走的是另一条“隐线”——给中国AI筑牢基础研究的“承重墙”。
周满在华中科大的实验室,白天带着学生调试无线通信安全协议,晚上改论文到凌晨。这个大二就在MobiCom发论文的“学术 prodigy”,把华为智能终端安全的实战经验,转化成“身份认证”“感知通信安全”的基础理论。他常对学生说:“科研没有捷径,就像在华为调试算法,多试一次就离真相近一步。”从武汉大学到松山湖再到华科,他的轨迹,正是中国网络安全从“应用”到“理论”的补课路。
任宇翔在南京大学的办公室,白板上写满了图计算和多模态科学大模型的公式。这位拿过华为2012实验室总裁奖的研究员,放弃了云业务的“热赛道”,转头扎进“AI4S”(AI for Science)——用AI解物理方程、预测材料性能。“华为教会我‘工程化思维’,但基础研究才是AI的根”,他带团队发的TKDE论文,正在给科学计算装上“中国大脑”。
徐科回南大后,把华为云DateArts Insight的经验,变成了“数据可视分析”的课程案例。这个曾重构工商银行决策链的“BI大神”,现在带着学生用AI给制造业数据“画像”:“企业老板看不懂复杂报表?我们让数据自己‘讲故事’。”他的实验室里,华为时期的工程笔记和学生的代码草稿堆在一起,像一座“产学研”的桥梁。
邵典在西北工大的“不正经招生指南”火了全网:“圆脸显小,擅长把复杂算法讲成段子”。这个师从林达华的计算机视觉专家,把华为时期的“神秘项目”经验,转化成无人系统的“新型传感”研究。他带学生做的无人机避障算法,已经在军工场景小范围应用——天才的“接地气”,恰恰是基础研究最需要的“烟火气”。
有人说“天才少年离职是华为的损失”,但翻开华为发展史,答案恰恰相反。
1993年,24岁的余承东带着清华毕业证走进华为,从交换机工程师做到终端掌门,把华为手机推上全球第二;1996年,27岁的何庭波接下任正非“4亿美金造芯片”的任务,15年后海思“备胎转正”救了华为。那时候没有“天才少年”计划,但他们都是“时代的天才”——华为给了他们“向上捅破天”的平台,他们则把华为的边界推向了更远处。
现在的“天才少年”们,只是把这个故事换了个写法。华为不再是唯一的“舞台”,而是“孵化器”:彭志辉带走的昇腾研发经验,成了智元机器人的技术底座;丁文超在华为车BU练的决策网络,让它石智航的具身大模型少走3年弯路;周满破解的无线安全难题,正在华科实验室变成国家标准。这种“人才溢出”,比“留住所有人”更有战略价值——华为用自己的“人才密度”,带动了整个中国科技生态的“创新浓度”。
任正非早就说透了:“我们不能垄断人才,人尽其才才是价值。”松山湖的星光散落,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稚晖君的机器人在工厂搬零件,陈源培的模型在实验室搓麻将,周满的学生在调试安全协议——他们不再需要“天才少年”的标签,因为他们正在成为“中国AI的成年礼”。
今年WAIC展上,灵初智能的麻将机器人和智元的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台下观众里,有周满带的华科学生,也有任宇翔实验室的研究员。有人问陈源培:“放弃华为后悔吗?”这个00后笑着说:“在华为是‘天才少年’,现在我想做‘中国机器人的成年礼主持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华为的伟大,从来不是留住了多少天才,而是培养了多少能把“天才”变成“中国方案”的人。当稚晖君们的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当季宇的芯片塞进每台服务器,当周满的安全协议守护每个智能终端——那时候我们会发现: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奋斗”二字刻进了中国科技的基因里。
就像余承东说的:“奋斗者可见的老了,却一直还在奋斗路上。”而这条路的前方,永远有正年轻的人,带着松山湖的星光,把中国科技的天空,照得更亮。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