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份官方公布的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定格在18.9%,较七月上升1.1个百分点,是2023年12月该数据单独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三季度收尾,民生话题里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青年失业率。
八月份官方公布的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定格在18.9%,较七月上升1.1个百分点,是2023年12月该数据单独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官方愿意公开这一数据,本身就值得认可,直面问题而非回避,从来都是解决难题的第一步。
但生活里常能听到这样的讨论:“身边待业的年轻人明明更多,怎么数据才不到两成?”
其实这种“体感差”并非个例,就像北京房价的统计,官方数据显示平均跌幅30%,但落到个体身上,有的小区跌幅达五六成,老旧房源甚至出现“膝盖斩”,宏观数据反映的是整体趋势。
而个体感受总会受具体处境、生活场景影响,这种差异本就是社会统计中常见的现象。
差异的背后是失业率统计规则的特殊性,我国现行的“调查失业率”,是通过劳动力调查收集数据,这项调查每月进行,采用抽样方式。
并非所有“没工作”的状态都能算作失业:主动辞职回家照顾家人,不算失业,刚毕业在家备考的学生,会被归类为“慢就业”,甚至有年轻人从大城市返乡休养,也可能被界定为“返乡创业”。
更值得留意的是灵活就业对统计的影响,如今不少年轻人选择一周工作两天、休息三天的灵活模式,或是以直播、外卖等零工为过渡,这些都被纳入就业统计。
国务院办公厅在2025年7月发布的稳就业政策中,已着重强调对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的就业帮扶。
面对青年就业压力,首先要理清的是:这并非中国独有的困境,而是全球经济周期与技术变革叠加下的共同挑战。
在所有国际参照中,日本“失落一代”的经历尤为值得警惕,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直接陷入“就业冰河期”,最严重时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跌破50%,仅47%左右的年轻人能找到正式工作。
那些1970年代出生、1990年代毕业的群体,刚步入社会就撞上就业寒冬,等日本经济勉强走出低谷时,他们已年过半百,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被困在临时工、零工等不稳定岗位中,错失了积累职业资本的黄金期。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就业困境逐渐演变为长期社会问题,日本“冰河期世代”面临严重的身份壁垒,正式工与非正式工之间的差距难以逾越,部分人甚至选择闭门不出,成为“蛰居族”。
还有50岁中年人依赖80岁父母生活,形成“啃老”现象,“努力也看不到希望”的心态,慢慢转化为社会层面的低欲望,不仅加剧了少子化问题,也让经济活力持续承压。
我国当前18.9%的失业率,虽未达到日本当年的严重程度,但必须警惕“短期压力长期化”的风险。
日本政府后续虽推出专项援助政策,试图为中年“冰河期世代”创造正式岗位,但积重难返的困境,恰恰说明就业问题的应对窗口期极为宝贵。
青年就业困局的根源,是经济转型、技术革命与代际心态变化的三重交织。
从经济基本面看,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222万,而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多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不及传统制造业,形成“岗位供给增速跟不上人力供给增速”的硬矛盾。
技术变革的冲击则更为直接,AI正快速重构就业市场,美国一项调查显示,超过40%的企业因引入AI技术,推迟或取消了招聘计划。
67%的企业明确表示,入门级白领岗位受影响最大,会计、初级分析师、基础法律文书处理等岗位,如今能被AI高效替代。
不过技术变革也催生新机遇,AI训练师、数据标注师、智能设备运维等新职业不断涌现,只是这些岗位需要特定技能储备,需年轻人提前规划学习。
代际心态的变化也不容忽视,00后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对职业的期待不再局限于“谋生”,更追求尊严、自由与价值实现。
面对“月薪3500元却需高强度加班”“租房后工资所剩无几”的岗位,不少年轻人选择拒绝,转而投向外卖、直播等灵活行业,哪怕收入不稳定,也愿为自由让步。
从代际特征来看,上几代人吃苦奋斗的初衷,本就是为后代创造更多选择空间,不能简单以“不够踏实”苛责年轻人,更需审视岗位本身是否匹配其职业期待。
破局的关键在于实现个人与时代的双向适配,对年轻人而言,需打破“学历崇拜”,转向“能力聚焦”。
如今不少技术型大专生,凭借汽修、编程、智能制造等实用技能,就业竞争力远超部分民办本科的“万金油”专业。
同时要注重培养AI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比如深度沟通、创新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些才是长期职业发展的“护城河”。
对社会而言,高校需深化专业调整,减少“虚设专业”,更多对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市场紧缺领域,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
政府可通过职业培训补贴、灵活就业社会保障完善、新业态权益保障等政策,为年轻人搭建转型跳板。
事实上,相关举措已在推进,从针对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保三个月以上的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到完善困难毕业生的实名帮扶机制,提供"1131"就业服务,都在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
就业难从来不是“死局”,每一次时代转型都会淘汰旧岗位,但也总会为有准备的人留出新赛道。
对年轻人来说,无需因短期压力焦虑,只要明确方向、提升能力,总能找到适配的位置。
对社会而言,多给年轻人一些试错空间与成长时间,少些苛责、多些支持,才能让他们在时代变革中站稳脚跟。
来源:云上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