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前一天下午三点就来占位,带着折叠凳和保温杯,只为买到一斤五仁。
30年没换过配方,他的月饼却让海外华人连夜打飞的回来排队。
凌晨四点,南阳卧龙区的巷子还黑着。
吴雪峰把最后一盘芝麻倒进铁锅,火开到最小,用竹铲慢慢推。
香味爬过墙头,排在门口的顾客先咽口水。
有人前一天下午三点就来占位,带着折叠凳和保温杯,只为买到一斤五仁。
吴雪峰今年54岁,做月饼整整30年。
铺子只有12平米,门口挂一块木牌:老饼坊。
没有扫码点单,没有直播秒杀,想买就排队,卖完就关门。
去年中秋,队伍拐了三条街,派出所出动交警维持秩序,限量每人四斤,半小时抢光。
老味道到底指什么?
吴雪峰说,就是小时候偷吃的那一口。
面粉用本地新麦,猪油自己熬,糖减到最低,青红丝只选四川雅安产的。
最关键是火候,烤到表面金黄,中心还留一点软,出炉后回油三天,皮才会酥得掉渣。
机器做不到,只能靠手眼看,30年练成一块肌肉记忆。
2023年,老饼坊被挂上“河南老字号”铜牌。
省里给了一笔扶持金,朋友劝他扩厂,他摇头:产量翻十倍,我就得换原料,味道就散了。
他把钱拿来升级烤盘,还是一次只能烤96块,一天最多做800斤。
有人算过,这点量分给南阳常住人口,每人只能吃到0.3克。
稀缺,让队伍更长。
更疯狂的是海外订单。
纽约、悉尼、伦敦的华人超市把老月饼切成八瓣卖,一瓣9美元,照样被抢空。
跨境平台数据显示,2023中秋前一周,老饼坊销量同比暴涨40%,物流盒里塞满手写纸条:老板,切得小一点,我想多分几次吃。
吴雪峰看不懂英文,却看懂眼泪。
有人担心手艺断档。
吴雪峰把铺子改成教室,不收学费,只收耐心。
00后李星宇是食品专业大四学生,第一天被安排洗芝麻,洗了七遍,手指缝黑三天。
坚持下来的五个人,现在能独当一面。
李星宇把配方做成小程序,记录温度、湿度、面团回弹值,吴雪峰不反对:只要数据服务味道,不抢味道饭碗,就用。
老月饼翻红,有人总结是情怀经济。
吴雪峰听不懂,他只记住父亲的一句话:饼是给人吃的,人要是变了,饼再香也没人买。
30年,他拒绝过投资、拒绝过加盟、拒绝过网红联名。
门口队伍越来越年轻,他们没吃过苦,却愿意为一嘴真实排队两小时。
吴雪峰明白,大家抢的不是月饼,是信任。
信任稀缺,比月饼更缺。
中秋还剩三十天,老饼坊门口已搭好遮阳棚。
吴雪峰把烤炉擦得锃亮,像给老战友整理军装。
有人问他干到哪天,他笑:干到咬不动铁铲,就把火熄了,把钥匙扔进芝麻缸,谁捡到谁接着烤。
想吃,早点来。再迟一年,味道还在,排队的人只会更多。
来源:直爽百灵鸟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