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和刚考研二战的侄子聊天,他盯着屏幕上的专业课真题叹气:“我刷了三年题,背了两本笔记,可昨天看AI写的论述题,比我答得还全面——我这二十年学,是不是白上了?”
前几天和刚考研二战的侄子聊天,他盯着屏幕上的专业课真题叹气:“我刷了三年题,背了两本笔记,可昨天看AI写的论述题,比我答得还全面——我这二十年学,是不是白上了?”
这话戳中了太多人的隐忧。
就像二十年前我们父母怕“下岗”,现在我们怕“被AI替代”;以前说“考上大学就稳了”,现在刚填完志愿就担心“专业没毕业先过时”。
可真要细想,我们怕的不是AI,是那种“拼尽全力跑,却发现赛道早换了”的无力感——
就像17世纪的骑士,练了二十年剑术,最后栽在一颗子弹上。
有个扎心的对比:牛顿用二十年奠定经典力学,AI用一天学完人类几百年的科学文献;
你用二十年从小学读到研究生,可能还没AI算一道复杂物理题快。
更要命的是,我们的教育里藏着太多“低效率重复”。
你有没有发现?
高中时刷的题,一半是为了“应试技巧”而非“理解原理”;
大学里背的知识点,很多是“过时的行业常识”而非“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像工厂批量生产的零件,大家都长一个样——
你会的,别人也会;你能做的,AI做得更快还免费。
这就陷入了微观经济学里的“恶性挤兑”:14亿人挤在“做题”“考证”的赛道上,供给远大于需求,最后不是“卷赢”,是“一起廉价”。
去年有个新闻,某互联网公司招运营,收到三百份简历,一半是“会Excel、能写文案”的应届生——可这些活儿,AI用模板两小时就能搞定。你说,HR凭什么选你?
不是我们不够努力,是努力的方向错了。
就像农耕时代的农民,再勤快地锄地,也抵不过工业时代的拖拉机;
现在我们再拼命地“做题”,也抵不过AI的“百亿信息库+零疲劳运算”。
但别忙着焦虑——
你有没有想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骑士没了剑术饭碗,却有人学会了开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马车夫没了活计,却有人成了汽车工程师。
每一次技术颠覆,淘汰的从来不是“人”,是“不愿改变的人”。
教育不是培养“会做题的人”,是培养“能定义未来的人”。
真正的破局点,从来不在“和AI比谁算得快”,而在“让AI帮你做得更有价值”。
我认识一个学环境工程的女生,没像同学那样死磕“计算题套路”,反而用AI做了件事:
她把家乡十年的水质数据喂给AI,让模型分析污染源头的规律,最后出的报告被当地环保部门采纳——
你看,AI成了她的“科研助手”,而不是“竞争对手”。
还有个学新媒体的学生,不执着于“写爆款文案”,而是用AI拆解不同平台的传播逻辑,自己专注于“找没人做过的选题”,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小众领域博主”。
这些例子背后藏着一个逻辑:AI能做“重复的、有标准答案的事”,但做不了“需要独立思考、需要定义问题的事”。
牛顿厉害不是因为他算得快,是他提出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牛不是因为他公式记得多,是他重构了“时空观”。
现在的我们,不用成为下一个牛顿,但至少别把自己活成“会算题的AI”。
普通人摄入的信息量,从中世纪一生一份报纸,到现在一天刷完一年的内容——可我们的脑子,还是几万年前的“线性配置”。
别再用“线性的努力”对抗“指数级的变化”。
你不用一天看30篇文章, 但你可以一年找50篇真正高质量的内容,把它们嚼透;
你不用考一堆证, 但你可以在一个小众领域深耕,让AI都没法轻易替代;
你不用怕“专业过时”,但你可以培养“迁移能力”——比如学历史的,能用电分析历史数据;学中文的,能帮企业做AI内容审核。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我们终将做到”,但前提是:别把自己困在“做题本”里,别把“努力”等同于“重复”。
AI不是来断我们的路,是来帮我们看清:真正的“铁饭碗”,从来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无论环境怎么变,你都能找到新价值的能力”。
你看,17世纪的骑士没了剑术,却有人成了火车司机;
现在的我们,就算AI能写代码、能做报告,也一定有AI做不了的事——
比如对用户的共情,对问题的好奇,对未来的想象。
这些东西,才是我们对抗AI的“子弹”,也是我们这届年轻人的“破局点”。
来源:科学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