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慢性炎症病变,核心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刺激、药物损伤(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典型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感(餐后加重)、反酸、嗳气、食欲不振,部分患者伴胃灼热。临床治疗需“分层干预”——西药侧重根除病因(如杀Hp、抑酸)、快速缓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慢性炎症病变,核心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刺激、药物损伤(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典型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感(餐后加重)、反酸、嗳气、食欲不振,部分患者伴胃灼热。临床治疗需“分层干预”——西药侧重根除病因(如杀Hp、抑酸)、快速缓解急症,中成药侧重调理脾胃功能、修复黏膜、降低复发率。以下系统总结治疗慢性胃炎的7个常用中成药与3个核心西药,所有用药需结合患者炎症类型(非萎缩性/萎缩性)、中医证型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盲目自行用药或停药,避免因干预不当引发炎症加重、肠化/异型增生等风险。
一、治疗慢性胃炎的7个中成药:调理脾胃,修复黏膜
1. 香砂六君丸(脾胃气虚证首选)
适用情况:适用于非萎缩性慢性胃炎属脾胃气虚证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喜按,空腹时明显)、餐后饱胀、食欲不振、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排除急性胃炎(如剧烈胃痛、呕吐)者。
作用逻辑:中医认为“脾胃气虚”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胃黏膜失于濡养,易受刺激引发炎症。香砂六君丸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增强胃肠运化功能;木香、砂仁理气和胃、化湿醒脾,缓解饱胀、嗳气;陈皮、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改善反酸、食欲不振。全方“补气、健脾、理气、和胃”兼顾,既能减轻隐痛、饱胀,又能增强胃黏膜抵抗力,适合气虚型慢性胃炎长期调理。
注意:用药期间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如冰饮、油炸食品),以防加重脾胃负担;饭前服用效果更佳(利于药物吸收,直达胃肠);若服药2周后饱胀无缓解,需及时就医(排查胃动力不足或萎缩性改变)。
2. 左金丸(肝火犯胃证优选)
适用情况:适用于慢性胃炎属肝火犯胃证者,表现为上腹部灼痛(烦躁易怒时加重)、反酸频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排除胃寒证(喜温喜按、怕冷)者。
作用逻辑:长期情绪不畅易致“肝火旺盛”,肝火横逆犯胃则胃酸分泌增多,灼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左金丸以黄连苦寒清热、泻火燥湿,直清胃中肝火与湿热,减少胃酸刺激;吴茱萸辛热散寒、疏肝解郁,既制约黄连的苦寒之性(避免损伤胃阳),又能引药入肝胃经,增强清热止痛效果。两药合用“清热泻火、和胃止痛”,快速缓解灼痛、反酸、口苦,适合情绪相关的慢性胃炎急性期干预。
注意:脾胃虚寒者禁用(黄连偏寒凉,会加重腹痛、腹泻);用药期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生气、焦虑,减少肝火诱因);可搭配清淡饮食(如粥、绿叶菜),避免辛辣食物(如辣椒、大蒜,加重黏膜刺激)。
3. 康复新液(黏膜修复辅助)
适用情况:适用于各类型慢性胃炎(尤其伴黏膜糜烂、萎缩者),表现为上腹痛、反酸、胃灼热,胃镜提示胃黏膜充血、糜烂或轻度萎缩,排除对美洲大蠊提取物过敏者(康复新液主要成分)。
作用逻辑:康复新液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功效,内服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糜烂面肉芽组织生长,加速黏膜修复;同时能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减少胃酸对受损黏膜的刺激,适合慢性胃炎伴黏膜损伤者,可与西药联用增强修复效果。
注意:饭前空腹服用(让药物直接接触黏膜创面,提升修复效率);若服用期间出现皮疹、瘙痒,需立即停药(可能为过敏反应);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胃镜(每6-12个月1次),监测黏膜修复情况。
4. 摩罗丹(萎缩性胃炎核心调理药)
适用情况: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感(餐后明显)、嗳气、食欲不振、口干,胃镜提示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排除重度异型增生(癌前病变需特殊干预)者。
作用逻辑:针对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气滞血瘀”的病机,摩罗丹以百合、麦冬、石斛养阴益胃,改善黏膜萎缩导致的胃阴亏虚;当归、川芎、红花活血通络,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延缓萎缩进展;蒲黄、延胡索行气止痛,缓解隐痛、饱胀;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改善食欲不振。全方兼顾“养阴、活血、止痛、消食”,既能缓解症状,又能延缓黏膜萎缩、肠化,降低癌变风险。
注意:需长期服用(通常3-6个月为1疗程),不可擅自停药;服药期间避免暴饮暴食(少量多餐,减轻胃负担);糖尿病患者慎用含糖剂型(建议选择无糖型)。
5. 气滞胃痛颗粒(肝胃气滞证对症)
适用情况:适用于慢性胃炎属肝胃气滞证者,表现为上腹部胀痛(痛连两胁,生气后加重,嗳气后缓解)、反酸、情绪烦躁,排除溃疡出血者。
作用逻辑:肝胃气滞则胃气不畅,胃黏膜易受情志因素影响加重炎症。气滞胃痛颗粒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改善肝气郁结;枳壳、延胡索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缓解胀痛;白芍、炙甘草柔肝缓急、调和脾胃,减轻黏膜痉挛性疼痛。全方“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既能缓解情绪相关的胃痛、胀痛,又能减少反酸,适合因压力、焦虑诱发的慢性胃炎。
注意:用药期间可通过听音乐、慢走缓解压力(避免情绪波动);避免熬夜(熬夜易加重肝气郁结);若胀痛加重、出现恶心呕吐,需及时就医(排查胃动力不足或幽门梗阻)。
6. 温胃舒胶囊(脾胃虚寒证对症)
适用情况:适用于慢性胃炎属脾胃虚寒证者,表现为上腹部冷痛(受凉或吃生冷食物后加重,热敷后缓解)、反酸(清水样)、怕冷、乏力,舌淡苔白,排除胃热证(灼痛、口苦)者。
作用逻辑:脾胃虚寒则胃阳不足,胃黏膜失于温煦,易受寒凉刺激引发炎症。温胃舒胶囊以党参、黄芪、白术补气健脾;附子、肉桂、干姜温胃散寒、振奋胃阳;山药、肉苁蓉健脾益肾,增强脾胃功能;乌梅、山楂消食导滞,改善食欲不振。全方“温阳、健脾、散寒、止痛”,既能缓解冷痛、反酸,又能增强胃黏膜抗寒能力,适合秋冬季节易加重的慢性胃炎。
注意:阴虚火旺者(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禁用(附子、肉桂偏温,可能加重上火);用药期间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可适当喝温姜枣水(辅助散寒)。
7. 养胃舒胶囊(胃阴不足证对症)
适用情况:适用于慢性胃炎属胃阴不足证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空腹时明显)、口干咽燥(喝水后仍不解渴)、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排除脾胃虚寒证者。
作用逻辑:长期炎症易耗伤胃阴,导致胃黏膜缺乏津液濡养,引发干燥、隐痛。养胃舒胶囊以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养阴生津、益胃润燥;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助阴生养;陈皮、香附理气和胃,缓解饱胀;山楂、炒麦芽消食导滞,改善食欲。全方“养阴、益胃、理气、消食”,既能缓解口干、隐痛,又能滋养胃黏膜,适合萎缩性胃炎或长期服用抑酸药导致的胃阴亏虚者。
注意:服药期间多吃温润食物(如银耳、百合、梨),避免辛辣、过咸食物(加重胃阴损伤);避免长期服用强效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加重阴亏)。
二、治疗慢性胃炎的3个核心西药:控因抗炎,快速缓解
1. 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抗炎核心药
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
适用情况:适用于慢性胃炎伴胃酸过多(反酸、胃灼热、灼痛)者,或合并糜烂、Hp感染需根除治疗者,排除对PPI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作用逻辑:胃酸过多是慢性胃炎炎症加重的主要诱因,PPI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胃酸分泌的关键环节),强效减少胃酸生成(抑制率达90%以上),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与损伤,同时为黏膜修复创造“无酸环境”,缓解反酸、灼痛等症状,也是Hp根除四联疗法的基础药物。
注意:需饭前30分钟服用(此时胃壁细胞质子泵活性高,药效最佳);避免长期服用(超过1年需定期监测血钙、维生素B12,PPI可能影响吸收);不可与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盲目联用(可能影响药效,需医生评估替代方案)。
2. 幽门螺杆菌(Hp)根除药物(病因治疗)
常用方案:以PPI为基础的四联疗法(PPI+两种抗生素+铋剂),如“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等。
适用情况:所有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病因,根除后可减轻炎症、降低萎缩/肠化风险),排除抗生素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作用逻辑:通过PPI抑制胃酸(为抗生素创造适宜杀菌环境)、铋剂增强杀菌效果+保护黏膜、两种抗生素联合杀灭Hp,从根源去除炎症诱因,减少炎症反复,尤其能降低萎缩性胃炎进展为肠化、异型增生的风险。
注意: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通常10-14天,不可擅自停药);用药期间避免饮酒(抗生素与酒精可能引发双硫仑反应,如面部潮红、心慌);疗程结束后4-8周需复查呼气试验(评估Hp是否根除);出现腹泻、皮疹需及时告知医生(可能为抗生素副作用)。
3. 胃黏膜保护剂(修复抗炎辅助)
常用药物:如铝碳酸镁、硫糖铝、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
适用情况:适用于各类型慢性胃炎(尤其伴黏膜糜烂者),或Hp根除治疗期间(铋剂是四联疗法重要组成),排除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铝、铋需经肾排泄,避免蓄积)。
作用逻辑:胃黏膜保护剂通过双重机制发挥作用——铝碳酸镁、硫糖铝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物理保护膜”,隔离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刺激;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不仅能形成保护膜,还能促进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增加黏液分泌,主动修复受损黏膜,同时对Hp有轻度抑制作用,辅助减轻炎症。
注意:铝碳酸镁需饭后1-2小时服用(中和胃酸+保护黏膜);硫糖铝需空腹服用(利于附着黏膜);铋剂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舌苔、大便发黑(停药后可恢复),不可与牛奶同服(影响吸收)。
三、用药后见效的信号与监测要点
1. 见效信号
规范用药2-4周后,若出现以下变化,说明治疗方案有效:
- 症状改善:上腹痛、饱胀感发作频率减少(如从每日发作变为每周1-2次);反酸、嗳气、胃灼热缓解(餐后无明显不适);食欲恢复(进食量增加,无餐后饱胀)。
- 指标稳定:Hp根除者复查呼气试验提示阴性;胃镜检查显示黏膜充血、糜烂消退(非萎缩性胃炎)或萎缩进展减缓(萎缩性胃炎);无新发肠化或异型增生。
2. 核心监测计划
- 基础指标:每日记录上腹痛、反酸发作次数(评估症状控制);Hp根除期间记录是否出现腹泻、皮疹(监测抗生素副作用)。
- 检查指标: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复查胃镜;萎缩性胃炎(尤其伴肠化)患者每6-12个月复查胃镜(监测萎缩/肠化进展);长期服用PPI者每6个月查血钙、维生素B12。
- 安全指标: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上腹痛突然加剧(警惕溃疡或穿孔);黑便、呕血(提示黏膜出血);体重快速下降、食欲骤减(排查癌变)。
四、核心禁忌与避免3个用药误区
1. 绝对禁忌
- 对所用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如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阿莫西林,对PPI过敏者禁用奥美拉唑);
-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铝碳酸镁、铋剂(金属离子排泄障碍,易蓄积中毒);
-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部分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需医生评估安全用药);
- 胃阴不足者禁用温胃舒胶囊(附子、肉桂偏温,加重阴亏)。
2. 3个用药误区
- “症状缓解就停药”:慢性胃炎需足疗程治疗(非萎缩性胃炎4-6周,萎缩性胃炎3-6个月),症状缓解仅代表炎症减轻,过早停药易导致复发;Hp根除者需完成10-14天疗程,停药后需复查确认根除。
- “只治症状,不查Hp”:Hp是慢性胃炎主要病因,若不根除,炎症会反复加重,甚至进展为萎缩、肠化;所有慢性胃炎患者需先查Hp(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阳性者优先根除治疗。
- “萎缩性胃炎只能靠西药,中成药无效”:西药(如PPI、黏膜保护剂)可缓解症状,但无法逆转轻度萎缩;中成药(如摩罗丹、养胃舒)通过养阴、活血,能延缓萎缩进展,甚至部分逆转轻度萎缩,中西结合效果更全面。
五、2个辅助措施,提升治疗效果
1.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规律三餐(避免饥饱不定或暴饮暴食),选择温和、易消化食物(如粥、软饭、蒸蛋);避免辛辣、过烫、过冷食物(如火锅、冰饮),戒烟戒酒(烟酒会损伤黏膜、刺激胃酸);Hp感染者需与家人分餐(避免交叉感染)。
- 作息与情绪: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熬夜会加重胃酸分泌);避免焦虑、压力(通过冥想、运动缓解,情绪波动会诱发炎症发作)。
2. 复发预防:
- 炎症愈合后可继续服用1-2个月中成药(如香砂六君丸、养胃舒)调理脾胃;
- 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需服用时加用PPI保护黏膜);
- 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定期随访(遵医嘱复查胃镜),早发现早干预肠化、异型增生。
慢性胃炎治疗的核心是“控因、修复、防复发”,需结合病因(Hp感染/胃酸过多)、证型(气虚/肝火/阴亏)制定个体化方案,不可模仿他人用药。若用药期间出现任何疑问或不适,及时咨询消化科医生或药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中医曾大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