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起因是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在联合国总部外参加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游行后,没有预兆的被美国吊销了签证,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激起关乎国际秩序未来的巨大波澜,瞬间在国际社会炸开了锅。
美国吊销哥伦比亚总统签证事件引发争议,催生了将联合国总部迁出纽约、甚至考虑将联合国迁往中国的严肃讨论。
事情起因是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在联合国总部外参加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游行后,没有预兆的被美国吊销了签证,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激起关乎国际秩序未来的巨大波澜,瞬间在国际社会炸开了锅。
在联合国总部外的集会演讲,佩特罗总统在现场公开呼吁美军士兵不要执行“支持种族灭绝”的任务,这番话显然戳到了美国的痛处,随即在社交媒体上强硬回应,直言“美国政府已经把国际法当摆设”,还给出了强烈建议:联合国总部不该继续留在纽约。
对此回应,美国国务院给出的解释是,佩特罗采取了“鲁莽且具有煽动性的行为”,对于这个说法大家并未认同,还让事态进一步升级。
反观佩特罗的回应相当犀利:“我既是哥伦比亚总统,也是欧盟公民,本来连签证都不需要,美国这么做,明显是在滥用东道主权力。”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被指控利用签证问题给别的国家使绊子了,哥伦比亚外交部在9月27日发布官方声明,强烈抗议美国将签证当成“外交武器”使用。
说起来,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是有历史渊源的,根据1947年签署的《联合国总部协定》,美国作为东道国,要确保各国代表团都能顺利进入联合国总部参加会议。
这份协议白纸黑字写着,东道国不能通过拒签或者吊销签证来阻碍其他国家来参与联合国活动,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近年来美国频频被指责违反这一规定。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今年4月就曾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滥用东道国权利,严重违反《联合国总部协定》”。
一开始拒绝向巴勒斯坦代表团发放签证,这次直接吊销在任总统的签证,美国的做法确实让大众质疑:它还能不能履行好东道主的义务?
在不久前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80届会议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演讲再度让各国代表皱起了眉头,面对193个成员国,特朗普毫不客气地批评联合国的运作机制,还宣称自己单方面结束了七场持久冲突。
这种问题不是单纯的外交风格问题,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说得更深刻:欧洲正身处与特朗普美国之间的“全面文化战争”,这场较量关乎欧洲的尊严、信誉与身份认同。
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美国福克斯新闻的主持人沃特斯居然在节目里说什么“要么退出联合国,要么把它炸了”,连这种极端言论能在主流媒体上播出,美国问题还不明显吗?
面对美国的种种做法,国际社会开始认真考虑其他可能性,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今年9月爆出个历史秘闻:“当初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讨论建立联合国时,斯大林就提议将总部设在索契。”他表示,索契办过冬奥会,基础设施完全没问题。
与此同时,把联合国机构设在中国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最近上海就接连迎来好消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相继落户上海。
这是联合国系统首次在欧美之外设立全球性的一类中心,背后的信号再明显不过:国际社会正在寻找更开放、更可靠的合作平台。
有分析认为,短期内联合国总部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但美国如果继续这么任性下去,迟早会自食其果。
当然,要把联合国总部搬出纽约,面临的困难也不少,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联合国总部搬迁需要获得大会多数成员国同意,而美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拥有否决权,不要忘了,美国用这一票否决权做了多少蠢事
再说钱的问题,初步估算,搬迁成本至少需要15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后续的运营费用,现在联合国在纽约有几万名员工,这些人已在当地安家落户,愿不愿意搬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就是美国至今还拖欠联合国会费26亿美元,占联合国总欠款的70%以上,这种财政压力也让这些改革难上加难。
更可行的方案可能是先把一些联合国机构分散到世界各地,日本就看准这个机会,在今年7月正式申请承接联合国的部分职能。
联合国总部那栋建于1940年代的建筑,正像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一样显露出老态,而美国一边拖欠着巨额会费,一边又对联合国指手画脚的做法,更让各国心生不满。
尽管前路有着程序和政治的门槛,但历史的趋势已经如此:当联合国最终跨出纽约的那一刻,一个能够提供稳定资金、开放签证与真正多边主义平台的中国,无疑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家园。这一天,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早。
来源:王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