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不怕挑灯备课的辛劳,不怕课后辅导的耐心,不怕与家长沟通的细致,不怕批改作业的繁琐;我们只怕,时间被无休止的会议吞噬,精力被空洞的材料耗尽,热情被表面的迎检磨灭,教育的初心被官僚的流程掩埋。——这,是无数教师心底的呐喊。
我们不怕挑灯备课的辛劳,不怕课后辅导的耐心,不怕与家长沟通的细致,不怕批改作业的繁琐;我们只怕,时间被无休止的会议吞噬,精力被空洞的材料耗尽,热情被表面的迎检磨灭,教育的初心被官僚的流程掩埋。——这,是无数教师心底的呐喊。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的舞台,从课堂转向了会场;教育的成果,从学生成长变成了材料厚度;教育的价值,从育人实效异化为检查评分。当“过程性留痕”成为衡量教育的标尺,它便编织出教育界最大的谎言:形式胜过内容,表演取代耕耘。今天,让我们揭开这层华丽的面纱,看看背后隐藏的荒诞与危机。
会议潮:教学时间的“隐形窃贼”
“一周五天,四天在开会,剩下一天忙着写会议纪要。”这绝非玩笑。在不少学校,会议如潮水般涌来:局级开完学区开,学区开完校内开,内容重复却美其名曰“狠抓落实”。有位李老师分享,他所在的小学这学期开了三轮“校园安全专题会”,每次换汤不换药。最无奈的是,一次两节连排语文课因“迎接卫生城市验收动员会”被临时改为自习,学生天真地问:“老师,是不是开会比上课重要?”他哑口无言。
年轻教师调侃:“昔日课比天大,今朝会比课重。”更讽刺的是,会议本身不长,但入场退场、来回奔波,耗去一两小时;会后还需“留痕”——签到表、记录本、照片,必须统一格式装订成册,以备检查。试问,会议记录再厚,若教案空虚、学生困惑,教育的根又在哪里?当会议记录堆成山,教案却薄如纸,教育的灵魂早已迷失在形式主义的迷宫。
正如古语云:“磨刀不误砍柴工。”但若只顾磨刀,荒了砍柴,岂非本末倒置?教育管理当以教学为本,而非以会议为荣。
纸面工程:教育的“虚假繁荣”
“不是在填表,就是在准备填表的路上。”张老师的经历堪称典型:她负责“双减工作台账”,上学期连改七版。第一版被批“数据不生动”,第二版加案例又被嫌“照片不够亮眼”,最后花45元做鎏金封面才通过。她苦笑道:“这叫‘教育装修’——内容不重要,门面要光鲜。”
更荒诞的是评优过程:一位老师如实记录8次家访,因“数量不足”落选;另一人编造20次记录,配打印照片,反而获奖。材料如山——教学计划、学情分析、社团总结——堆起来可当枕头,却鲜有助益教学。据《中国教育报》调研,超73%教师认为非教学负担源自检查评比。材料再厚,不如学生一笑;数据再全,不如课堂一悟。这纸面工程,正如《庄子》所言:“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盲目模仿,反失本真。
教育本是心灵的对话,却沦为纸上的表演。若长此以往,只怕“育人之花”未开,先谢于形式主义的寒霜。
政策变形:教师的“无奈执行”
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用升学率评价教师”,但许多地区仍将成绩排名贴墙公示,奖金按分数发放。政策初衷本善,落地却扭曲变形。上月,某北方中学为迎检“素质教育”,忙活一周:刷墙漆、重贴学习园地、补美术作品和阅读记录。检查人员翻了材料赞“规范”,却未进教室一问学生。事后,补的材料锁进柜子,学生画作堆在角落。
陈老师三次评职称,均因“材料不丰满”失败。所谓丰满,需拍照、写简报、做美篇,连谈心都要附截图。她叹道:“我像在为自己‘攒积分’,而非教书育人。”更可笑的是,为应付“规范办学”,周末补课搬进培训机构,谎称“自愿自习”。政策本是良药,执行却成毒酒;教师本是园丁,却沦为工匠。这种变形,正如鲁迅所言:“面具戴得太久,就会长到脸上。”——虚假久了,真我何存?
根源与出路: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这场“忙碌的虚空”,根源在于某些管理者的“政绩思维”:把学校当工厂,学生当数据,教师当操作工。一位教育局干部私下坦言:“教学成绩三年才看得出,材料亮点三天就能上报。”这句话,戳破了功利教育的泡沫。
教育不是速生林,而是一场缓慢的播种。它需要耐心,如孔子所说:“循循然善诱人。”我们呼吁:减少无效会议,精简材料要求,让政策落地不走样。管理者应俯身倾听教师心声,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当教育卸下形式的枷锁,教师方能点燃学生心中的光。
改变,从被看见开始。如果你也曾面对类似困境,请在评论区分享——我们在一起,就是推动进步的力量。转发给更多关心教育的人,让这场“形式主义困局”终被打破,让教育重归那片沃土:那里,没有虚假的留痕,只有真实的成长;没有空洞的会议,只有生动的课堂;没有纸面的繁荣,只有心灵的共鸣。
因为,教育的成败,从不在于材料的厚度,而在于那颗被点亮的童心,能照亮多远的前方。
来源:汝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