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涨5.3%,百货却在掉队:王府井净利暴跌九成,行业到底怎么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21:22 1

摘要:今年,国内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绩单,GDP增速达到5.3%,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堪称一枝独秀。

今年,国内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绩单,GDP增速达到5.3%,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堪称一枝独秀。

但与此同时,有一个行业却在悄悄“掉队”——百货。

王府井、茂业、广百、翠微,这些曾经代表消费升级的名字,如今一个个业绩下滑,亏损频传。

人们不禁要问:经济在涨,钱去哪儿了?为什么百货却成了“逆行者”?

01

王府井的半年报,像一记闷棍敲在业内人的头上。

净利润同比大跌七成,扣非净利润更是从去年的3亿多,掉到只剩两千多万,缩水幅度超过九成。

这种下滑不是单点事故,而是全链条失灵。

三家门店合同到期被关掉,新开两家购物中心却还在烧钱期。

调改中的老店要花大笔钱,但短期又看不到回报。

更要命的是,高净值客户的消费习惯彻底变了。

过去,买奢侈品要去王府井这样的百货柜台,如今一张机票加上退税,比国内买便宜得多。

即便留在国内,也有人转向线上,王府井的线上销售占比还不到3%,几乎没有抵抗力。

一个老牌百货巨头,被夹在新动能没长大,旧动能快死掉的尴尬缝隙里,日子自然不好过。

02

王府井的困境,只是行业的缩影。

数据摆在那里,61%的百货企业客流下滑,2024年社零增速3.5%,百货业态却逆势下降2.4%。

一边是需求端的萎缩,工资涨幅放缓,年轻人更精打细算,买件衣服要不要等打折成了日常思考题。

国家的消费刺激政策重点放在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偏偏百货里的服饰、美妆不在名单里。

另一边是供给端的僵化,很多百货仍是国企背景,决策迟缓,思维保守。

场景同质化严重,不管去哪个城市,百货里都是餐饮和儿童乐园的标配组合。

自营比例低,商品力不足,靠别人供货,价格没优势,体验没特色。

数字化更是走样。大多数企业的CRM系统老掉牙,私域转化能力几乎没有。

电商、直播、新零售在狂奔,百货却还在犹豫要不要建小程序。

03

百货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电商,而是自己。

这些几十年前修建的大楼,今天看上去更像是钢筋水泥的牢笼。

单店调改动辄上亿元,回报周期被拉得老长。

更现实的是,百货的现金流有限,靠收租支撑。

租赁准则调整,把原本能分期的租金成本前置摊销,利润表立刻被压缩。

有人说,那就并购整合吧,做大体量。

但现实是,重庆百货合并商社集团,虽然账面上做大了,但磨合和整合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百货的重资产和重人力模式,让它很难像轻盈的电商那样转身。

04

话虽如此,王府井并不是完全躺平,它在试着转型:

友谊商店改造怀旧风格,硬是变成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网红地标。

西单商场走运动加科技路线,贵友大厦改造成社交型百货,临汾和拉萨的新项目,引入首店和混业模式,试图抓住年轻客群。

更大的动作是免税。

万宁免税店已经开出,离境退税门店扩张到32家,借“即买即退”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这算是找到了一条和线上竞争不完全重叠的新通道。

问题在于,这些探索都还在起步阶段,需要时间和资金去养。

但市场不会等人,留给王府井的窗口期,可能只有三年左右。

能不能在这段时间里把流量红利转化为营收红利,决定了它的生死。

05

所谓“百货已死”,其实说得早了些,百货不是没有未来,而是必须换血。

它需要重新理解消费,不再是把一堆品牌堆在一个屋子里,而是要有让人愿意来的理由。

商品要有差异化,场景要有沉浸感,供应链要更灵活,数字化必须提速。

更重要的是,百货要放下昔日的骄傲。

过去它是城市中心的象征,如今要学会当服务者,用一店一策的精细化去对抗千店一面的同质化。

王府井的剧烈阵痛,提醒我们一个事实,新旧动能的切换,从来都不会温柔。

只有挺过寒冬,才能等到春天。

未来三年,可能是百货业最痛苦、但也最关键的窗口期。

来源:高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