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扩散。日常生活中的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接触,并不会造成传染。多数感染者在早期没有明显不适,但病毒可能长期潜伏在体内,逐渐损伤肝细胞。如果不加控制,部分患者会逐步发展为肝纤维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扩散。日常生活中的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接触,并不会造成传染。多数感染者在早期没有明显不适,但病毒可能长期潜伏在体内,逐渐损伤肝细胞。如果不加控制,部分患者会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演变成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幸运的是,乙型肝炎已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对于确诊的患者,临床上也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可以稳定控制病情,其中以恩替卡韦为代表的核苷类似物,因其较高的耐药屏障和稳定疗效,被广泛使用。
32岁的袁铭文,是复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作为博士毕业后留校的骨干力量,她负责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每周课时紧张,还要指导学生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表面上光鲜亮丽,但生活里却常年被忙碌和透支填满。她习惯每天清晨六点半起床,简单吃几片面包、喝一杯速溶咖啡便赶往教室。白天站在讲台上几个小时不间断,晚上批改作业或写论文时常熬到凌晨两点才合眼。长期透支让身体逐渐埋下隐患,而在2018年10月的一次聚会上,命运的转折悄然发生。
那次聚会结束后,朋友们起哄要她去唱歌放松,最终她跟着走进了一家KTV。原本只是随意热闹一下,却在酒精作用下,心里那份孤独感让她做出了冲动的选择。坐在隔间里,有一名二十多岁的男子主动靠近,声音洪亮,笑容爽朗,递过来的酒杯里泡着冰块,气泡翻涌。在耀眼的彩灯下,袁铭文却注意到男子眼白带着一丝暗黄,肤色发灰发暗。她心头微微一紧,但很快安慰自己大概是灯光或劳累所致,没有放在心上。几周后,她再次路过那家KTV,却发现那名男子已经不在,工作人员在听见她询问时,眼神中闪过一种难以言说的意味,这让她心里涌起一股不安,却仍强迫自己忘掉这段插曲,继续投入繁忙的教学与研究
2018年12月5日中午下课后,袁铭文走进办公室,桌上放着同事买来的午餐。她夹起一口清炒菠菜送入口中,刚咀嚼几下,舌根涌上一股苦味,连白米饭也没有一丝香气。她硬着头皮咽下,胃里立刻涌起沉闷的胀感,像压着一块坚硬的石头,呼吸也跟着发紧。她伸手捂住上腹,动作顿了几秒,眉头紧皱,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坐下时,椅子靠背硌得她腰部一阵酸胀,只好缓缓弯下身体,把餐盒推到一边。手边的咖啡杯被抓得过紧,指节泛白,她急急灌了几口咖啡压下那股反胃感,却感觉胃部更沉,仿佛有股气体憋在里面,不停往上顶,整个人坐立难安。
下午批改作业时,她右手持笔的动作越来越不稳。起初只是笔尖划过纸面时抖了一下,接着整只手腕酸软,连写字都变得吃力。她试着停下来活动手指,却发现关节僵硬,动作拖沓。额头冷汗一颗颗滑落,衣领被汗水浸湿。胸口开始闷胀,她本能地伸手按住桌角支撑身体,指尖颤抖得厉害。右上腹传来阵阵钝痛,像有人用力顶压,呼吸变得短促。她忍不住站起身,踉跄走到洗手间,漱口时喉咙一阵刺痒,咳出的水带着丝丝红色,她的手抖得几乎拿不稳杯子,背脊一阵阵发凉。
晚上回到宿舍,她拖着沉重的身体走到镜子前。灯光下,脸色蜡黄,眼白的黄染比白天更深,唇色苍白得毫无血色。她用手指掰开眼皮盯着镜子看,呼吸急促,胸口像被压住一样,腿部逐渐发软。迈步走向床边时,双膝打颤,步伐虚浮,仿佛随时要跪倒在地。手指试图撑住桌面,却因无力而划过桌沿,整个人跌坐在椅子上。手心湿漉漉的,冰冷发抖,拨打电话时声音颤抖得断断续续。挂断的瞬间,她全身的力气仿佛彻底被抽干,脑海一片空白,只能任由身体陷入软弱的瘫坐。终于,她再也不敢忽视,颤抖的手拨通了同事的电话。深夜,她被送到医院急诊。
入院后,医生第一时间为袁铭文安排了抽血和影像学检查。化验结果很快出来:血液生化提示ALT305U/L、AST221U/L,总胆红素58μmol/L,直接胆红素27μmol/L;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HBVDNA定量1.5×10^7IU/mL,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却是阴性。肝脏彩超提示实质弥漫性回声增粗,边缘尚规则,没有发现典型的肝硬化征象。这一连串数据摆在眼前,答案已经明确——急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
结果宣读的瞬间,袁铭文整个人僵在座椅上,呼吸变得急促,手指不自觉地紧紧攥成拳,指节发白。眼前的报告单字字都像石块压在胸口,让她透不过气。她的脑海闪回到几个月前KTV包间里的画面,那名眼白泛黄、肤色暗沉的男子身影清晰浮现,仿佛一道阴影直直压下来。悔意从心底涌上来,胸口发凉,冷汗顺着脊背缓缓滑落。
她的嘴唇颤抖着,心里有一个困惑久久无法压下。明明两年前接种过乙肝疫苗,当时还特意去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测过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合格,她才觉得心里有了保障。可现在的诊断像一记重锤砸碎了所有侥幸。袁铭文几乎是哽咽着,声音发颤地追问医生:“我明明打过疫苗,为什么还是会感染?是不是哪里搞错了?”她的眼神中写满惊恐与不解。
医生神情沉静,却语气格外认真:“疫苗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部分人在接种后体内没有形成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不能完全抵御病毒;还有的人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如果没有按时复查或加强针,就可能失去防护力。除此之外,也存在感染到病毒变异株的情况,它们能躲过现有的免疫防御。”这些话字字刺痛了袁铭文,她的心瞬间沉入谷底,喉咙发紧,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在医生的指导下,袁铭文开始了规律的抗病毒治疗。处方上写着恩替卡韦,医生反复叮嘱她必须每日固定时间服用,绝对不能漏服或随意停药。药片必须用温水吞下,不能用茶、咖啡或酒精送服,也不能和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药品混用。医生还强调,这是控制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一旦出现不规律服药,病毒就可能再次活跃,甚至产生耐药风险。袁铭文听得心里发紧,点头答应,仿佛在为自己立下某种誓言。
饮食方面,医嘱同样细致。医生明确要求她彻底戒酒,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都不能碰,同时避免擅自服用各类保健品和来路不明的草药,以免增加肝脏负担。平日饮食以清淡为主,减少油腻,增加蔬菜和优质蛋白,保证营养均衡。除此之外,每三个月必须复查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每半年还要做一次B超,以便监测有无肝纤维化的迹象。医生语气坚定,像在给她制定一份必须执行的计划书。
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不能忽视。医生提醒她必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尤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连续伏案到凌晨。充足的休息和适度的运动,是维持免疫力的重要保障。袁铭文认真听着,心中却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羞愧。她明白,今天的病情,是自己过去任性的透支与冲动一步步累积的结果。走出诊室的那一刻,她暗暗告诉自己,必须彻底改变,不再有任何侥幸。
此后,袁铭文的生活轨迹被彻底重塑。每天清晨八点,她都会准时拿出药盒,把药片放在舌尖,用一口温水送下,动作认真而谨慎。为了避免疏漏,她在书桌上贴了一张提醒纸条,并在笔记本里一一记录服药的时间和身体的感受。饮食方面,她戒掉了夜宵和碳酸饮料,每餐只吃清淡的家常饭菜,母亲偶尔准备的荤菜,她也只挑一小块尝味。曾经习惯深夜批改论文的日子不复存在,晚上十一点,她强迫自己关掉电脑,关上灯,静静躺下入睡。
三个月后,她带着那本密密麻麻写满记录的小本子走进诊室。复查的化验结果显示:ALT45U/L、AST34U/L,总胆红素15μmol/L,HBVDNA下降到5.0×10^3IU/mL,病毒复制被明显抑制。医生看着数据,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肯定了她的坚持。袁铭文听到这些话,紧绷了数月的心终于稍稍放松,长长呼出一口气。走出医院时,她觉得自己或许真的走出了阴影,心底浮现久违的轻松感。
然而,2020年12月2日上午十点左右,袁铭文正在多媒体教室给研究生批改论文。她低头在电脑上逐句修改,屏幕上的字行在眼前逐渐变得模糊。手指按下键盘时突然发抖,字母错乱一片,她连忙伸手去扶桌面,却发现手掌无力,鼠标被带倒摔在地上。她俯身去捡的瞬间,眼前的光线忽明忽暗,眼白的黄染在镜面反射里更加刺眼。额头渗出冷汗,衣襟很快湿透。她用手背擦了一下,呼吸越来越急促,胸口闷胀,像被一块石头堵住,喉咙干涩,舌尖发苦。
她缓慢站起身,准备走向讲台边的讲桌,却刚走出两步,胸口突然一紧,像被束缚住一般。她张口急促吸气,却始终无法顺畅呼吸。几秒后,口腔里涌上一股浓烈的腥味,她下意识捂住嘴巴,身体微微前倾,步伐踉跄。冲到讲桌边时,胃部剧烈翻涌,她来不及开口,猛然弯腰,喉咙里喷出一股暗红色的液体,伴随着阵阵酸臭。血迹溅在地板上,她全身抖得厉害,指尖紧紧抓住桌角,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
同事们被声响惊动,急忙跑过来时,袁铭文的脸色已灰白,嘴角还残留血迹。她试图抬手摆动,示意自己还能坚持,但手臂刚举到一半,就沉重地垂落。声音断断续续含混不清,喉咙被血腥味堵住,发不出完整的词句。双腿像灌了铅,完全无法支撑身体。她踉跄几步,脚步越来越虚浮,眼前的景象迅速暗下去。下一刻,双眼一黑,整个人瘫倒在地,手心拍打在冰冷的地板上,呼吸急促而紊乱。同事惊慌的拨打了120。
急救车到达医院时,袁铭文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急诊医护迅速将她抬上担架,送入抢救室。入院时体温37.9℃,心率128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血压仅78/54mmHg,指脉氧饱和度下降至87%。皮肤蜡黄,四肢冰凉,呼之不应,瞳孔反射迟钝。抢救室里气氛紧张,医护人员分工明确,一边建立静脉通路,一边进行血液采样和影像学检查,所有操作都争分夺秒。
化验结果很快返回:血液生化提示ALT382U/L、AST465U/L,总胆红素276μmol/L,直接胆红素148μmol/L,血氨高达138μmol/L,INR2.7,白蛋白22g/L;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59×10⁹/L。腹部彩超进一步提示:肝脏体积缩小,实质回声不均,门静脉内径增宽,腹腔内有中量腹水。综合结果明确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合并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Ⅲ期,病情危重。
医生立即展开全方位抢救。首先实施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辅助通气,以保障氧合;同时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防止休克进一步恶化。推注维生素K1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并紧急输注新鲜血浆和血小板。为降低血氨水平,医护人员通过胃管给予乳果糖,同时配合肠道抗感染治疗。
随后在胃镜下尝试止血,但措施效果有限,呕血仍在持续。血液自胃管流出,呈暗红色,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未能完全控制。随着出血量增加,袁铭文的血压进一步下降,收缩压持续低于70mmHg,心率不断加快,氧饱和度继续下滑。医护人员不断调整升压药剂量,但仍难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急转直下。
在紧急讨论后,患者被转入ICU,进一步采取血浆置换和连续性血液透析,希望清除体内毒素,减轻肝脏负担。然而,治疗未能改善肝功能衰竭。数小时后,心电监护报警声骤然响起,屏幕显示室颤波形。值班医生立即下令实施电除颤,并同步进行胸外按压和静脉推注肾上腺素。抢救团队连续操作四十分钟,始终未能恢复自主心跳。最终,所有人停下手中动作,病房陷入沉重的寂静。
医生低声宣布死亡时,病房外的走廊陷入死一般的寂静。袁铭文的母亲浑身一震,手里的布包滑落在地,整个人扑到冰冷的墙壁上,指尖用力抓挠,指甲深深嵌进墙皮。泪水瞬间决堤,她喃喃重复着:“不会的……不可能的……你们不是说,只要坚持吃药,就能控制住吗?你们不是说,病毒已经被压了下去吗?那为什么现在,却要告诉我,我女儿走了?”声音尖锐颤抖,撕裂般刺痛人心。
她踉跄着扑向病房门口,死死抓住医生的衣袖,满眼血丝,泪水糊满脸颊:“自从两年前确诊,她哪一条没做到?每天定点吃药,我亲眼看着她一口水吞下去,从来没有停过一次!熬夜的习惯改了,饭菜我天天守着她,油炸不碰,酒一滴不沾!我还亲力亲为的照顾她,日日夜夜陪在身边。复查结果不是一直都很好吗?医生也说‘控制得不错’,可为什么最后还是这样?!”
她的声音沙哑破碎,身体颤抖不止,像被风吹得随时要折断的枯枝。手指因用力而抽搐,语气近乎绝望:“复查时肝功能都正常,HBVDNA也降下去了。她自己小心翼翼,连一杯咖啡都不敢乱喝……可为什么还是走到了肝衰竭?她到底还要怎么做才够?”
主治医生看着几乎崩溃的母亲,先是递过纸巾,轻声安抚:“阿姨,您先坐下。我们会再查一遍,把能想到的情况逐一排除。”他调出系统中袁铭文两年来的全部病历与复查记录:最初确诊时,虽有病毒高水平复制,但影像学并无肝硬化迹象,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随后多次复查,肝功能长期正常,病毒载量维持在10³ IU/mL以下。作为一名年轻女性患者,她既没有代谢综合征,也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基础健康条件良好。本应在规范治疗下继续维持稳定,却在短短两年后骤然坠入急性肝衰竭,让所有医护心头都沉甸甸的。
医生追问生活细节,母亲含泪摇头:“她变了,真的变了。确诊之后,整个人规矩得很。学校和家两点一线,连聚会都不去了,更不会再去那些地方。生活中小心到极致,甚至连洗水果的水都要我再烧开过。”又补充:“药物从来没有停过,每天八点,我亲眼看着她吞下去。她特别注意禁忌,只用温水,不敢碰茶、咖啡和酒精。止痛药、抗生素、保健品,全都不碰。”
医生翻看她递来的手机,屏幕里密密麻麻的照片与备忘录:整齐的药盒、每日服药的记录、母亲精心准备的清淡饭菜、一次次复查单上被标注“正常”的字样……每一张都像是自律的注脚。院方立即组织多学科讨论,感染科、消化科、肝病科的主任们逐一提出可能性:个体免疫异常?病毒突变?药物反常反应?可一一对照后,都被排除。会议室逐渐陷入沉默。
两天后,医院特邀教授前来会诊。赵教授坐下,反复翻看病例与检查数据。复查结果显示稳定,病毒量长期低水平,肝功能正常,几乎挑不出问题。再看手机照片,也能感受到患者生活的克制与谨慎。他摇头叹息:“这是一个足够自律的年轻人,却依然没能逃过结局。”
然而,当屏幕定格在一张药物相关的照片时,教授的眉头骤然紧锁。沉默片刻,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笃定:“我知道问题出在哪了。”教授的声音低沉而沉重,带着一种令人心惊的笃定,“关键就出在恩替卡韦。”
教授的神情猛然一紧,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光:“恩替卡韦?这可是一线的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似物。它的作用机制就是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安全性高、耐药发生率极低,是临床上公认的标准治疗选择。袁铭文在用药上一直非常谨慎,没有出现停药或漏服,也没有和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更没有任何既往拉米夫定的暴露史。怎么会和恩替卡韦本身产生关联?”
教授抬起头,眼神坚定而冷静:“恩替卡韦本身并没有问题。它依然是安全、有效的一线药物。但症结并不在药物本身,而在用药的整个过程中。袁铭文的情况,不是因为停药,也不是因为合并用药,更不是外源性毒物的干扰,而是她在服用恩替卡韦时,反复出现了三个极容易被忽视的低级错误。”
他顿了顿,语气逐渐低沉:“这三个错误,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成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乙肝在我国仍然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我们有疫苗预防,也有像恩替卡韦这样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但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忽视了这些细节,不仅会让病毒重新找到机会,还可能加速肝脏损伤,甚至直接推动疾病走向肝衰竭。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错误极为常见,却往往被患者和家属忽略。”
很多患者在服用恩替卡韦时,只注意到每天是否按时吞下药片,却忽略了空腹状态的重要性。恩替卡韦的吸收率受食物影响较大,如果在饭后或与高脂饮食同时服用,药物的浓度会明显下降,导致血液中的有效水平不足。袁铭文虽然每天都在八点钟吃药,但往往是在早餐之后才服用,甚至有时为了方便直接随餐送下。这种看似微小的差异,长时间累积会让病毒复制未能完全被抑制,肝脏细胞持续受到攻击,最终使肝功能一步步恶化。
一些患者在用药期间忽视了药物储存的条件,认为只要吃下去就无关紧要。恩替卡韦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受影响,药效会逐渐降低。袁铭文平日习惯将药片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夏天教室和办公室温度常常很高,加上她经常带着水杯放在一旁,潮气容易进入药瓶。这种不规范的储存方式,虽然短期内看不出问题,但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药物效力逐渐减弱,抑制病毒的作用打了折扣。病毒并没有真正被压制,肝脏仍在悄悄受到损害。
生活方式的管理在慢性乙肝中同样关键。很多人以为只要不饮酒就可以放松警惕,但咖啡因、功能饮料和过量甜食同样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袁铭文虽然戒掉了夜宵,却依旧维持着喝浓咖啡的习惯,她常在上午或下午批改作业时,一连喝下两三杯。咖啡因过量会让肝脏处于高负荷状态,加之药物同时代谢,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指标波动。她自以为坚持规律用药足够安全,但忽视了这些细节叠加,仍旧在消耗肝脏的储备功能。
定期监测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恩替卡韦治疗期间,医生通常会要求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和病毒指标,每半年复查一次影像学检查。然而有些患者觉得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就会延后甚至跳过检查。袁铭文虽然大部分时间遵守医嘱,但在一次学期末,因课程和学生论文任务繁重,她错过了一次复查。那段时间病毒可能已经有轻微反弹,但她没有第一时间察觉。等到下一次检查时,虽然指标看似还算正常,却已经埋下了病灶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药物的相互作用往往被患者低估。即便没有合并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一些常见的止痛药和感冒药里也含有对肝脏有影响的成分。袁铭文偶尔会在头痛或感冒时,随手买些非处方药服用,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成分可能增加肝脏损伤的风险。虽然剂量不大,但在长期使用恩替卡韦的背景下,肝脏代谢压力被进一步放大,细胞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使得病情更加复杂。看似一次小小的自我用药,也可能成为推向恶化的关键环节。
心理压力与身体状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长期的紧张、熬夜和焦虑,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毒更容易获得复制机会。袁铭文虽然努力调整作息,但作为教师,她常常背负着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夜里失眠的情况依旧存在。免疫功能的下降,使得肝脏对病毒的抵抗力逐渐减弱,哪怕病毒量表面上被压制,也可能在免疫力低下时出现突破。这些被忽视的生活细节,最终汇聚在一起,推动了病情快速恶化,直至演变为严重的肝功能衰竭。
资料来源:
申恩瑞,朱继敏,陆盛伟,等.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乙肝患者HBsAg水平的影响[J].云南医药,2025,46(04):16-19曹成龙.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束后病毒学反弹与HBsAg水平的关系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5,31(16):100-102.夏颖,朱辰龙,孙炳峰.抗乙肝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的全合成研究进展[J/OL].有机化学,1-23[2025-09-10].(《复旦32岁女教师乙肝恶化走了,医生:吃恩替卡韦,犯了3个错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