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不是大师,也不是小丑,只是一个坚持了三十年捡垃圾的男人。可当镜头对准他时,我们把他当成了奇观,当成了一场狂欢的素材。2025年9月,上海青浦白鹤镇的直播基地重归寂静,曾经围得水泄不通的主播们走了,带不走的,是被翻来覆去消费的沈巍。
当流量散去,我们欠沈巍一个道歉。 他不是大师,也不是小丑,只是一个坚持了三十年捡垃圾的男人。可当镜头对准他时,我们把他当成了奇观,当成了一场狂欢的素材。2025年9月,上海青浦白鹤镇的直播基地重归寂静,曾经围得水泄不通的主播们走了,带不走的,是被翻来覆去消费的沈巍。
三个月的围观,像一场集体猎奇。有人举着手机追着他喊“大师”,却没人真听他说过什么。他住进了房子,却被助理安排行程、接广告、按脚本说话。他曾苦笑:“以前像被展览的猴子,现在像人。”这句话不该让我们脸红吗?我们一边赞美他的清贫与坚守,一边用流量将他重新关进笼子。 可他始终清醒。别人劝他趁热成立工作室,他拒绝了;热度最高时,他预言“人很快就会散”。果然,潮水退了。临别,他还请那些曾围堵他的主播吃了一顿“散伙饭”——不是怨恨,而是体面地告别这场闹剧。
真正的他,三十年如一日翻找垃圾桶,只因“有用的东西不该被扔”;他拿的是南京大学硕士女友折的高铁票根书签,教人写字时认真讲“潇洒亦有法度”;他拿奖也不捧场,直言“地球清洁英雄”这类奖项太多太滥。 他没变,变的是我们。我们总想把不合常理的人封神或嘲讽,却容不下一个安静做自己的普通人。 当喧嚣散尽,沈巍背起包,里面放着《中国通史》。他不是谁的精神导师,只是一个活出了自己信念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样一个普通人,非要被推上神坛,再被狠狠摔下,我们才肯让他安静地活着? 来源:湖北电视台侃娱乐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