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滩惊魂记:一行人踏访战斗遗址,竟发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6:47 1

摘要:进入古楼村的庙湾时,遭到了村民的阻击。在连续打死日军两名机枪手后,对方见死伤10多人仍攻不下,便架起迫击炮,朝村制高点试射了两发炮弹,全部是哑炮,没有爆炸。日军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这个地方有点邪门,就没有再发射炮弹。


武宣县作家协会2025-09-29 08:42关注

原创陈德仁 笔拥天下 2025年09月26日 16:46广西

9月20日至21日,武宣上、下江至桂平中峡江采风团在三家村合影(陈德仁摄)

当年战斗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这一次再访,却发现了以前没有留意的东西……

两发炮弹全部哑炮,0:23的奇迹!

红石滩之战大家耳熟能详,古楼之战知之甚少。

时间回溯到1945年1月22日。日军12艘橡皮艇,5艘大船满载货物从武宣南下。

进入古楼村的庙湾时,遭到了村民的阻击。在连续打死日军两名机枪手后,对方见死伤10多人仍攻不下,便架起迫击炮,朝村制高点试射了两发炮弹,全部是哑炮,没有爆炸。日军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这个地方有点邪门,就没有再发射炮弹。

建于明朝时期的上江古楼村远眺(陈德仁2018年航拍)

炮弹未爆炸的原因是:一炮射入甘王庙后烂泥中,另一炮射入钟家祖厅装洗米水的深缸里。村民认为这是甘王庙显灵,不给外贼伤害村人。事后钟世松把一个哑炮弹随手扔到村东榕树根的石头上,意外触发引信,“轰”的一声,爆炸波把附近的大片屋瓦片震碎。

古楼村抵御战中,村民的房屋财物虽被日军烧掠,损失惨重,却取得了以40多人对抗320多名武器精良的日军、自身无一伤亡的战果。事后发现23具被日军砍下左食指的尸体,村民将其在三边沟草坪焚烧,骨灰埋在原航标站后面的竹根下。

这是武宣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古楼村创业者钟仕团根据父辈讲述整理的回忆。

没有他,全村人要死完!

这个故事的主角,便是居住在中峡江卜裕屯的阿炳。

到桂平市宏峰华府采访中峡江村人陈旭明,55岁的他说,常听父亲讲神枪手阿炳用一支枪救全村人的传奇。

1945年武宣县抗日战事发生地、地势险峻的红石滩。(陈德仁2019年航拍)

“1945年1月23日,黔江对面的古楼村方向,密集的枪声如爆豆般响个不停,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就在大家心急如焚地安排人过江一探究竟时,东乡的陈绍坤和陈鸿清摇着船匆匆赶来。他们带来消息,说有300多名日军从县城下来,在古楼村打了一仗后,继续东下。

“村老与他们商量后,决定联合起来抗击日军:由中峡江这边的人守住南岸,武宣方面守北岸,形成两岸夹击之势。禄庙村的陈凤廷随后还带来东乡支部书记、抗日联防委员会主任陈文渊的一封亲笔信,信中邀约南岸中峡江各村屯和武平里独石村的富豪胡华轩,召集人枪一起伏击日军。胡华轩接信后,毫不犹豫地组织发动各壮族村屯的100多名青壮男子,抬着1挺重机枪,扛着30多支步枪和火粉枪,在陈凤廷的引导下,摸黑来到红石滩江边布置战局。

阿炳跟在陆续出行的本村人身后,隐身潜入河滩边。

25日,天刚蒙蒙亮,12艘橡皮汽艇如脱缰的野马,顺着急流横冲直撞而下。遇到阻击后,躲在岩石后面的敌人分成三个方向,偷偷地向中峡江村民摸了过来。一阵机枪子弹扫过,如冰雹般打得树杈枝叶纷纷飘落,人们不敢抬头。

来宾党史专家库专家陈德仁一行人在下江三家村采访(李靖波摄)

“莫急,莫动!看我的。阿炳大声喊道。他居高临下,“啪”的一声枪响过后,中间距离最近的一个“黄军装”应声仰跌入水。左边的敌兵不知深浅,猫腰提着歪把机枪左瞄右看,寻找最佳射击点,又被一枪射爆头。一连5枪,枪枪命中,吓得其他的日本兵再也不敢往上冲,只好龟缩在大石堆后面等待援兵。

“如果没有阿炳,估计全村人要死完……”事后,有人眼中满是敬畏与感激地说。

尸骨里检出子弹头

2010年,中峡村陈旭明在整理叔公遗骸之际,一枚变形的弹头从叔公腰部森森白骨中显露出来,在场为遗骸收殓的众人都看在眼里。陈旭明说:“听叔公讲过,日本军常常上岸进犯浪滩、高横、卜裕等沿江村屯。”

与中峡江高横村当年参加红石滩阻击战的后人张万生(右一)、张万良(左一)了解战斗细节(黄丽惠摄)

直至2024年才与世长辞的高横村张庆仁,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眼中仍闪烁着激昂的光芒:“听说有日军的装货船队经过,有人喊一嗓,消息便如长了翅膀,一传十、十传百。那声音如同冲锋的号角,叫醒了村民们心中沉睡的热血与勇气。人们带上土枪,有的扛锄头、禾撩叉奔向江边。他们没有犹豫和后退,只有一个念头:保卫家园,驱逐日寇!当时十多岁的陈有道,还没有锄头把高,手中没有枪,主动爬到树上放哨。

北岸的火力异常猛烈,而中峡江南岸只有几支79步枪和一挺重机枪。由于缺乏经验,架在沙滩上的重机枪连续射击后,被沙尘卡住哑了。大部分村民使用的是火粉枪,填充一次弹药要耗费几分钟,且一次只能打一发。打久了,枪管便红得发烫,如同烧红的烙铁,有的甚至直接“罢工”。

村民陈明普紧挨大石块,快速将一捧火粉装入1米多长的猎枪管中,再充实一抓锋利的铁砂。他锁定远处的敌人,轻扣扳机,“砰”的一声枪响,一团铁砂“呼”地直扑敌人。

采访桂平中峡江高横村张万任(陈荣旺摄)

正当再次装弹时,一颗子弹不偏不倚地击中近旁的岩石,以不可思议的角度反弹回来,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逼他的面门。刹那间,右眼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剧痛。他本能地捂住受伤的眼睛,温热的鲜血从指缝间如泉涌出,染红手掌和脚下誓死守护的土地。但他咬着牙,没有吭一声!

战后,人们在红石滩捡到大量弹壳、弹头。它们与那些卡在肋骨、嵌入股骨的金属碎片,宛如历史的见证者,带着岁月的沧桑与战争的伤痕。

那些嵌在尸骨中的弹头、打捞起来的机关枪,虽为红石滩之战的遗物,却未能进入武宣红色革命博物馆。但它们却证明:真正的“王牌”,从来不是冰冷的武器,而是中华儿女敢于亮剑、不屈不挠的精神。

难忘采风途

9月20日至21日,武宣县作家协会牵头,联合组织(公司、社区、支部)部分党员,前往红石滩阻击战核心区域及周边历史文化点位,开展一场兼具红色教育与文化探寻的采风活动。

以上历史片段,是武宣作协主席陈德仁带领团队,听亲历者或其后代讲述,并通过走访还原的烽火岁月。

采风期间,团队专程采访了下江三家村红石滩阻击战抗战老兵张庆占的后裔张五星、张金福,从后辈的讲述中挖掘老兵当年浴血奋战的细节,考证家族代代相传的英雄故事;

武宣作协主席陈德仁采访红石滩之战抗战老兵张庆占的后裔张五星、张金福。(李靖波摄)

采风团还走进红石村中共武宣县委党校红色革命与党员干部教育教学基地,回顾武宣地区的革命历程,夯实信仰根基;

随后辗转至桂平市石龙镇新源村那无圩,与当年“走日本”(躲避日军)的留守老人陈林英、樊群英、石英兰促膝长谈。老人们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战争年代普通民众的苦难与坚守,那些藏在记忆里的逃生经历、互助故事,让在场人更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

实地走访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山货外销与工业品内运的繁华集散地桂平市石龙镇新源村那无圩遗址后合影。本地人从左往右为陈林英、樊群英、石英兰。(陈德仁航拍)

采风团与那无圩刘寿珍合影(黄丽惠摄)

在桂平市石龙镇中峡江高横村,采风团与当年参加红石滩阻击战的后人张万生、张万良、张万任,桂平市宏峰华府陈旭明交流,收集到不少家族留存的老物件线索与口头史料,为还原战役全貌补充了珍贵素材。

除红色记忆之外,采风团还走进古村落与历史遗址,探寻武宣的千年文脉。仕团带领大家参观上、下江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民居——古楼村古民居。漫步在青石板路与青砖黛瓦间,详细介绍古民居建筑特色与历史背景,同时讲述抗战时期村民依托地形、团结协作,击毙20多名日军的英勇史实。让大家在感受古建筑之美的同时,再次触摸到本土群众的抗争精神。随后,采风团来到护佑乡民及行船安全的地方守护神甘王庙,了解甘王文化的传承意义;在白沙村,大家实地参观勒马村对面的大藤庙,感受民间信仰中蕴含的向善力量与文化凝聚力。

在古楼村祠堂回顾当年御敌史(黄丽惠摄)

在秦汉中留古城遗址前,采风团成员驻足聆听讲解,了解“中溜丞印”铜印章与“布山”铭文陶片的历史价值——这两件文物印证了秦朝在广西最早设置布山、中留、零陵、临尘四个县的史实,而“勒马古城”正是秦桂林郡、汉郁林郡所属的中留(溜)县故城。通过实物线索与史料对照,大家对武宣作为古郡治所的历史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千年文脉的厚重感在实地探访中愈发清晰。

白沙村大藤庙前回望深厚的人文底蕴(黄丽惠摄)

武宣镇城北社区刘湘文表示:“从抗战故事到千年古遗址,这次采风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的‘红’与‘古’,未来会更主动地传播家乡文化”;

武宣镇城西社区第一党支部黎淑柳感慨道:“老人们的讲述、古民居里的抗战史实,都让红色基因变得可感可触,作为党员,我会把这份精神力量融入社区工作中。”

“站在红石滩之战遗址边,我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的号角与呐喊。作为一名导游,我曾无数次向游客讲述过往的英雄故事。但此刻亲身置身这片承载着热血与牺牲的土地,才更深刻地读懂“家国” 二字的重量。未来带团时,我会把这份亲身感受到的震撼与敬畏融入讲解,让红石滩精神力量永远传递下去。”广西泰禾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武宣营业部李靖波感言。

研学团队在红石村教育基地留下考察的足迹(陈荣旺摄)

下江村大坪村民陈荣旺则说:“作为本土村民,第一次系统了解到家乡这么多历史故事,既自豪又感动,以后我也要当‘家乡文化讲解员’,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愿此文提醒人们铭记曾经的伤痛与屈辱,让英雄的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五福湖畔留踪影(陈德仁摄航拍)

欲览全文请关注陈德仁著的《双髻流云》“险象丛生的背水一战”、《乡土武宣》“古楼:大藤峡的秀丽风光”、《大藤峡武宣魂》“红石滩:80年前血火生死战”“红石滩的‘红’”等文章。

作者简介

陈德仁,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民间)文学、调研报告160万字600多篇。主编、总纂书籍7部,自著散文集《乡土武宣》《双髻流云》《大藤峡武宣魂》3部。

编辑:陈泽锋

校对:刘建斌

兼核:陈德仁

来源:大娃谈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