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金融圈和科技圈,有一个词不断出现:RWA(Real World Assets),也就是“现实世界资产上链”。它不是新词,却迎来了新的爆发。据行业网站rwa.xyz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12日,真实世界资产代币达29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82亿元),
最近在金融圈和科技圈,有一个词不断出现:RWA(Real World Assets),也就是“现实世界资产上链”。它不是新词,却迎来了新的爆发。据行业网站rwa.xyz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12日,真实世界资产代币达29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82亿元),资产持有者389136人,资产发行商211家,其中不乏著名的资产管理机构,如贝莱德、富达资产等。那么,RWA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2025年这几个月突然这么热?科创四川本期#认知破圈#专栏,和你一起来探讨这场热潮背后,普通人打开这场链上革命的大门的机会。
现实资产代币化(RWA)到底是啥?
RWA指通过区块链将现实世界存在的有形资产进行代币化上链。简言之,就是让房产、债券、商品、艺术品等传统资产成为链上的数字代币。这意味着现实资产的所有权或收益权被切分为数字代币,可在链上转移和交易。近年来,除了实体资产本身,传统金融产品(如证券、基金)的链上发行也属于RWA范畴,即将股票、债券等通过数字证券形式提供给投资者。
现实中的黄金可以变成链上的“黄金代币”;房产、土地可以变成“可分割的数字凭证”;国债、票据能够变成“链上债券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RWA就是区块链世界的“上门生意”,从“虚构经济”走向“现实联动”。一句话总结——RWA的爆发,是现实世界和链上世界的一次结构性联姻。
打个比方,你家小区对面有一栋价值1000万的办公楼,以前想投资它,要么凑够1000万买下整栋,要么根本没机会。但通过RWA,这栋楼能被“拆成”10000份数字代币,每份1000元——你花1000元买一份,就成了这栋楼的“迷你股东”,每个月能分到租金分红,想退出时还能把代币卖给别人。
再看真实案例,协鑫能科在湖北、湖南有3000座光伏电站(总装机82MW,每年发1.2亿度电),去年它把这些电站变成数字代币,在香港募资超2亿元——投资者买代币,就能拿到电站发电的收益;朗新科技更直接,把全国9000台充电桩的“充电收益权”做成代币,募了1亿元,普通人买代币,就能按充电桩的充电量分红。
RWA的核心就是把“难分割、难交易”的资产,变成了“小额可买、随时可卖”的数字凭证,就像把一大块硬糖敲成小块,谁都能尝一口。
和稳定币是“亲兄弟”但“明算账”
提到“现实资产上链”,很多人会想到稳定币——毕竟USDT、USDC也是“锚定现实资产”(美元、国债)的代币。(科创四川此前报道:稳定币“淘金”刚刚开始,高盛预计市场规模达数万亿美元!)其实RWA和稳定币有着相似的“基因”,它们都是连接链上虚拟世界与链下现实世界的桥梁,本质上都属于“现实资产代币化”的范畴,稳定币甚至可以看作是RWA的早期实践和细分形态。
就像RWA是一个装满各种水果的“水果篮”,稳定币就是里面最基础、最常用的“苹果”——比如USDC的发行方会将用户存入的美元兑换成国债、现金等安全资产,再发行等值的USDC,本质是“法币的代币化”,和RWA“锚定现实资产”的核心逻辑一致,都是通过现实资产的价值支撑,让链上代币拥有可信的价值基础。
图源:科创四川联手DeepSeek共同制作
但两者绝非“双胞胎”,核心差异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锚定的资产类型不同:稳定币只锚定“低风险通用资产”,比如美元、短期国债、现金,这些资产的作用是保证稳定币的“价格稳定”,几乎不会涉及具体的实体运营资产;而广义的RWA锚定的是“多元实体资产”,小到黄金、艺术品,大到光伏电站、商业房产、企业应收账款,这些资产往往需要实际运营,能产生差异化的收益。
其次是核心功能不同:稳定币的定位是“链上交易媒介”——你拿100元换一张“100USDC兑换券”,主要用它在链上买加密货币、转账,方便跨平台交易,很少有人靠稳定币获取高额收益;而RWA的定位是“资产所有权/收益权凭证”——你买1万元的光伏代币,目的不是“用它换东西”,而是获取电站每个月的发电分红,收益直接来自资产本身的运营成果。
最后是收益来源不同:稳定币的收益主要来自发行方储备资产的利息(比如国债利息),但这些收益大多归发行方所有,普通持有者只能享受“价格稳定”,几乎拿不到额外收益;而RWA的收益来自资产本身的运营收益,这些收益会按代币持有比例分给投资者。
企业的“融资加速器”与“管理新工具”
企业融资难、融资慢是老问题:找银行贷款要层层审批,少则1个月,多则半年;发债券要满足一堆条件,中小企业根本没资格。但RWA给企业开了“新通道”,解决了3个核心痛点:
痛点1:融资更快,不用等“银行审批”
RWA不用依赖银行单一渠道,而是直接面向全球投资者,募资效率翻了倍。假如老张有一个优质酒庄,价值5000万,但缺乏现金扩大生产。银行贷款利率高且额度有限,上市更是遥不可及。他选择将酒庄50%的权益代币化,发行5000万个代币,每个1元。全球的葡萄酒爱好者、投资者都可以购买,瞬间为酒庄募集了5000万资金。同时,这些代币持有者也成了酒庄的忠实粉丝和推广者。
痛点2:融资成本更低,少付“中介费用”
传统融资要经过“银行-券商-评级机构”等多个中介,每个环节都要付服务费,总成本可能占融资额的5%-10%。但RWA靠智能合约自动处理流程(比如自动核对资产权属、自动分红),不用太多中介。比如嘉实国际发行的“代币化基金”,中介费用比传统基金低了30%,省下来的钱能多投到业务里。
痛点3:盘活“沉睡资产”,把“未来收益”变“现在的钱”
很多企业拥有大量固定资产,如土地、厂房、设备、知识产权等。这些资产在账面上是“死”的,无法直接产生流动性。通过代币化,企业可以将这些资产“激活”,提前收回资金用于再投资,极大提升资本效率。很多企业还有“看得见摸不着”的资产:比如某物流公司有1000台货车的“未来运输收益”,某工厂有500万的“应收账款”(客户还没付的钱)。这些资产不能直接当钱花,但通过RWA,能把它们变成代币——投资者买代币,企业就能提前拿到钱,盘活现金流。
某制造企业有300万应收账款(客户6个月后付款),通过RWA把“应收账款收益权”做成代币,募了300万,相当于“提前拿到了6个月后的钱”,不用等客户付款就能买原材料,缓解了资金压力。
万物皆可代币化的时代来了
2024年全球RWA规模(不含稳定币)达152亿美元,2025年半年就涨到233.6亿美元,连世界经济论坛都预测,2030年全球代币化资产规模可能达11万亿美元。不可否认的事实是,RWA已经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急着“冲进去”,可以先从银行的黄金代币理财、公募基金的RWA产品入手,慢慢了解;对企业来说,RWA可能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尤其是新能源、房地产这类“重资产行业”,早布局可能早占先机。
说到底,RWA的核心不是“炒代币”,而是让资产变得“更透明、更易获取”——就像互联网让信息无边界,RWA可能让“资产”无边界,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
当然,这个新兴领域也面临着监管、技术安全和法律确权等挑战与风险:例如底层资产出问题(光伏电站不发电、房产租不出去),代币收益会受影响;还有部分地区监管不明确,可能面临政策变动。但大势所趋,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正在加速。未来,我们投资一幅名画、一栋大楼,或许就像今天在网上买一本书一样简单。你,准备好了吗?
特别申明:科创四川认知破圈栏目稿件,旨在扩大认知,不构成投资推荐,因阅读本篇文章后参与RWA投资的,和科创四川无关。
来源:科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