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确山”这个县名是咋来的。咱这儿在宋朝之前叫“朗山县”。到了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因为要避皇帝祖上赵玄朗的名讳,“朗山县”就得改名。那改叫啥呢?据说是因县城东南约六里处有一座“确山”。这山为啥叫“确山”呢?有一种说法是,这山名可能和“搉米”
先说说“确山”这个县名是咋来的。咱这儿在宋朝之前叫“朗山县”。到了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因为要避皇帝祖上赵玄朗的名讳,“朗山县”就得改名。那改叫啥呢?据说是因县城东南约六里处有一座“确山”。这山为啥叫“确山”呢?有一种说法是,这山名可能和“搉米”声有关,意指山中有泉入窦,其声若搉。于是,“朗山县”就变成了“确山县”,一直用到今天。你看,连咱县名的来历,都透着对传统礼制的尊重和对自然细致的观察。
再说说咱县城所在的盘龙街道。为啥叫盘龙?你往城南边儿那座山瞅瞅就明白了——山势曲里拐弯地绕着县城,活像条龙盘在那儿。老辈子人给取名“蟠龙山”,就是取其"蟠绕县城,其状如龙"的意思。后来叫着叫着,不知怎的就演变成了“盘龙山”,咱这街道也就因此得名了。这名字起得真叫一个形象,说明咱确山人打古时候就会观察自然,起的名字既实在又透着那么点灵气。
往城北走,有个三里河街道。这名字来得更直白——就因为那条河离老县城正好三里地,所以就叫“三里河”,咱这街道也就因河得名。咱老辈人实在,多远就是多远,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这名儿太简单,可你细品品,这里头透着的是咱确山人那份朴实劲儿。
朗陵街道这名儿可有来头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咱这儿就设置了朗陵县。虽说后来县名改了,可这份历史记忆却通过“朗陵”这个古县名,在作为街道名称时传承了下来。现在走在朗陵街道上,你踩的可是两千多年前就有建制的地方,这份历史厚重感,别的地儿可比不了。
往各乡镇走走,那村名更是各有各的讲究。
竹沟镇,听这名儿你就知道,准是跟竹子有关。老辈人择地而居,就看中那儿沟边儿上长满竹子,既好看又实用——竹笋能吃,竹竿能盖房能做家具。这取名方式多实在,看见啥就叫啥,透着劳动人民那股子务实精神。
任店镇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时候任姓人家在这儿开店的事。那时候交通不便,赶路的人走到这儿,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可不容易。任家开店招待南来北往的客商,时间长了,大家就把这儿叫“任家店”,后来简化成“任店”。这不单是个地名,更是记录了咱这儿曾经商贸往来的热闹景象。
新安店镇的名儿,听着就让人感慨。元朝末年兵荒马乱的,原来这儿的店铺都给毁了。等天下太平了,有人又在这儿重新建起店铺,取名“新安店”——既是新开的店,也寄托了对太平日子的期盼。你说这名儿里,是不是藏着老辈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留庄镇的故事最是感人。原来叫刘庄,后来为啥改成了留庄?老辈人传下来个故事: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路过这儿,听说村里有个叫刘更的孝子,正给爹妈守孝三年。闯王被这份孝心感动,下令不许动刘庄一草一木。村里人为了记住这份恩情,也为了弘扬孝道,就把“刘庄”改成了“留庄”。一个字的改动,把咱确山人重孝道、知恩图报的品德全装进去了。
刘店镇的来历也挺有意思。唐朝时候,这儿有六户人家开店,就叫“六家店”。时间长了,口口相传,“六家”慢慢就说成了“刘”。你看,地名也会随着时间演变,记录着语言的变迁。
瓦岗镇的名儿,是明朝时候逃难的人起的。他们选中这块高地安家,从远处看,村落轮廓像瓦片似的,就起了“瓦岗”这个名。这让我想起现在买房还要看户型看环境,老辈人选地方安家,那也是要挑要选的,体现了咱老百姓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上的智慧和选择。
双河镇的名字最简单直接——村子两边各有一条河。咱劳动人民起名就是这样,看见啥就叫啥,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
石滚河镇的故事,记录的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移民史。那时候过河不方便,他们就用石磙(一种石制的滚压农具或器具)垫脚过河。时间长了,“石磙”传着传着就成了“石滚”。这个地名,不单记录了移民的历史,还记下了先人们克服困难、建设新家园的智慧。
要说这些村名里透着啥精气神,我看至少有这么几点:
一是实在。咱确山人起名,看见山就叫山,看见河就叫河,有啥说啥,不故弄玄虚。竹沟、双河都是这样。这种实在劲儿,到现在还是咱确山人的性格。
二是重情义。从“留庄”的故事就能看出来,咱确山人懂得感恩,重孝道。这种美德,通过地名一代代传了下来。
三是坚韧。像“新安店”这个名字,记录的是灾后重建的勇气;“石滚河”记录的是移民开创新生活的决心。咱确山人的骨子里,就有这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
四是包容。任店、刘店这些地名,记录的是商贸往来、热情待客的传统。咱确山人自古以来就懂得开门迎客,包容四方。
下次你再路过这些村镇,可别再觉得这些名字普通了。你品,你细品,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沉甸甸的历史,都装着咱确山人的魂。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