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后人秋素莉,李思思是其学生:我会写的第一个字是“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9:55 1

摘要:1960年3月,长春市中小学普通话比赛的现场话筒刚一架好,17岁的秋素莉就听到评委席窃窃私语:“这女孩的声韵真准。”台下灯光晃得人发热,可她一句没飘,字音落点干脆。也正是那一次,吉林电视台决定把初建频道的开麦权交给这位少年播音员。人们不知道的是,站在镜头前的她

1960年3月,长春市中小学普通话比赛的现场话筒刚一架好,17岁的秋素莉就听到评委席窃窃私语:“这女孩的声韵真准。”台下灯光晃得人发热,可她一句没飘,字音落点干脆。也正是那一次,吉林电视台决定把初建频道的开麦权交给这位少年播音员。人们不知道的是,站在镜头前的她,心里反复默念的第一个字仍是“秋”——那是堂姑秋瑾的姓氏,也是秋家接续半个世纪的密码。

时间拨回1907年7月15日凌晨四点,绍兴轩亭口一片死寂。秋瑾双手被缚,步子却不紧不慢。押解队伍中有人小声感叹:“像走进课堂。”同一时刻,山阴县令李钟岳在公堂后院呆坐良久,油灯发出轻微噼啪,烧得他眼眶通红。三个月后,这位官员于自宅悬梁,留下一句并未记录入案的遗言——“负心于侠义”。史料无多,可几张旧电报依旧保存着行刑当天的时间戳,从分秒里透出晚清官场最后的犹疑与挣扎。

秋素莉从小听父亲念这些陈年细节。东北冬夜冷到结冰,大炕上一盏煤油灯摇曳,父亲指着《警世钟》旧印本说:“姑姑写‘秋风秋雨愁煞人’,其实是替咱家,也是替苍生。”话音里没多少抑扬,却让孩子记住了民族危亡时那股凛冽的风。试想一下,一个尚未进中学的女孩,在作业本上练习书法时,为何执意从“秋”字下笔?答案简单——这是血脉里带来的选择。

1958年,《红领巾的故事》在长春选角。剧组助理举着厚厚的登记表,随机走进十一中课堂,用东北口音喊:“谁是大队长?”秋素莉下意识站起,半分钟后就被确定为主演。影片播出,当地报纸用“秋家新芽”作标题。媒体并不清楚秋氏先人当年流血的经历,却真切感受到这种家学给少年带来的笃定。

李思思常说,第一次去老师家补课,看见茶几玻璃板下压着一张旧黑白照片,照片里褪色的女子手按马鞍,目光犀利。李思思好奇:“这是谁?”秋素莉轻轻答:“秋瑾。”两字出口,气氛陡然凝重。随后便是短短一句叮嘱:“上台前,心不慌,声音要让听众信服。”这句台词后来成了李思思的口头禅。也正因如此,外界把秋素莉称作“播音师母”,不单是技艺传授,更是精神点拨。

有意思的是,秋家人迁居东北后,家谱仍旧由浙江亲族保管。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一位来自绍兴的老者特意带着家谱北上,将纸页翻到光复会那一栏,指给秋素莉看:“这段空白,本想给后人自行填补。”话虽含蓄,却道出家族对新时代的期许——革命年代用热血,和平年代靠实干。秋素莉没回话,只是把那卷泛黄薄纸收进柜子最上层。

播音工作并不轻松。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监控设备原始,录像磁带价格高昂,一旦口误直播无法剪辑。央视调档案时发现,秋素莉在八年内只出现过一次轻微咬字问题,记录写明“齿音未闭”。这样近乎苛刻的自律,与秋瑾当年写绝命诗时的从容,隐隐相合。业内同行私下评价:“她像把刀,光亮,锋利,却从不张扬。”

1995年10月8日,秋瑾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在绍兴举行。秋素莉登台,面对嘉宾与学生朗声诵读自作诗:“金秋十月聚山阴,秋雨秋风觅英魂。”现场静得可闻呼吸。台下有年轻人低声说:“听她读诗,比看新闻联播还严谨。”那天,绍兴城里飘起细雨,与资料记载的1907年景象颇为相似。历史像被拉出一道暗线,让人瞬间明白,记忆从不虚无。

晚宴结束已近深夜,秋素莉绕到轩亭口旧址。灯光灰黄,石碑湿漉,她抬头望了一会儿,说了四个字:“姑姑,晚安。”同行者未敢作声,只默默退到一旁。短短四字,对外人不过寒暄,对秋家却是告慰。自此之后,她再未公开谈及那晚的细节。

进入新世纪,一批新生代主持人走到台前。李思思与同学在北广宿舍讨论“播音腔是否过时”,秋素莉给出的答案十分简洁:“技术要进步,底色别丢。”底色是什么?——秋字开头的骨气。李思思后来回忆:“老师话少,却针针见血。”言语虽淡,却把秋瑾当年“革命需流血”的坚决感,在和平环境里转换成了对职业的坚守。

不得不说,秋氏家风并非豪言壮语,而是日常琐碎中的执拗。开麦前反复推敲一个停连,校准声压,校对字幕,一切都像练剑,需要咬牙沉住气。正因为如此,台上短短几十秒播报,才能击中观众的注意力。有人统计,秋素莉累计播音时长超过两万小时,相当于在镜头前站足两年多,而差错次数始终保持业界最低。

2020年秋,一档讲述家国记忆的栏目邀请秋素莉录制。她推掉休假,带上一本《秋瑾诗词集》来到演播室。排练间隙,她随手翻到《革命军》仿写稿,用眼神示意导演把这段加进开场旁白。导演略显犹疑,“会不会太书卷气?”秋素莉笑着摇头:“听众会懂。”结果播出当晚反馈火爆,收视曲线一路上扬,节目组事后才意识到,这并非单纯追思,而是借文字触及观众内心的那股硬气。

回望这些零散节点,从秋瑾赴死到李钟岳自尽,再到秋素莉守麦,横跨一个多世纪的故事并未因岁月流逝而淡化。清末的刀光、电波时代的灯光,看似毫不相干,却在“秋”字之下串联成线。有人说血脉的力量难以量化,然而当镜头里的秋素莉依旧字正腔圆,姑姑当年的马蹄声仿佛就在远处回荡。

来源:阿米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