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铭修今年51岁,是一名长期在冷库搬运的工人。十几年来,他的日子几乎都和寒气和重物打交道。凌晨进库装卸、白天送货、夜晚还要偶尔加班,作息早已被彻底打乱。冷库里的温度常年保持在零下十几度,空气中弥漫着冻肉和冰霜混杂的气味,呼吸时像吞进了一口口冰刀。饿了就掰个馒头
刘铭修今年51岁,是一名长期在冷库搬运的工人。十几年来,他的日子几乎都和寒气和重物打交道。凌晨进库装卸、白天送货、夜晚还要偶尔加班,作息早已被彻底打乱。冷库里的温度常年保持在零下十几度,空气中弥漫着冻肉和冰霜混杂的气味,呼吸时像吞进了一口口冰刀。饿了就掰个馒头,渴了只能随手灌一口凉白开,常常一忙就是七八个小时。因为常年体力消耗大,运动对他来说不再是锻炼,而是工作中无法回避的负担。年轻时还能硬扛,但近两年,刘铭修搬几袋货后就常常觉得胸口发闷,爬几级楼梯也要停下来缓一缓。他一直以为这是长年熬夜和过劳造成的疲惫,也没有放在心上。
2021年7月14日刘铭修刚把一车冻品卸完,浑身还带着冷气,回到值班室里正低头填写货单。忽然胸口深处涌起一股沉甸甸的闷感,像有人从背后缓缓推来一堵厚重的墙,把胸腔一点点压紧,呼吸随之变得局促。额头冒出一层细汗,他下意识伸直腰板,用右手紧按心口,想缓解这股压迫感,可那感觉却像一块冰冷的铁块正渗入胸腔,越钻越深。胸骨之间传来钝痛,伴随着轻微的灼热感,他不得不时停笔,皱眉揉揉胸口,仿佛要把那堵看不见的墙推开。可值班铃声随时可能响起,他不敢停下,只能咬牙继续写单据。
这样的情形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时不时冒出来,有时正弯腰搬货时突然心口一紧,有时坐在桌边刚喝一口凉水,胸腔又莫名被拧紧。每次疼痛持续不过几分钟,像是骤然压来又快速退去,留下心口余热和短暂的空虚感。夜里翻身时,他偶尔也会被那股压迫惊醒,胸口隐隐作痛,呼吸浅促。可等症状缓解,他就告诉自己大概是太累了,便把毛病当成小插曲,继续第二天的劳作,始终没当回事。
直到7月21日凌晨四点半,刘铭修刚把一排冻鸡从货车上卸到冷库,推着铁制手推车往回走。冷风从门缝里灌进胸口,他只觉胸前骤然一紧,像有几道沉重的钢箍猛地勒住,从心口开始向四周扩散,整个胸腔瞬间发烫。那股压迫感并不是单纯的闷,而是夹着灼痛,呼吸时就像胸口被硬物抵住,每次吸气都牵动着胸骨和肋间的肌肉。疼痛很快蔓延到左肩,像有滚烫的铁块沿着血管延伸,又顺势钻进上背,仿佛有烙铁在骨头里来回碾压。他本能地停下推车,手扶在冰冷的铁把手上,想借力支撑,可那股刺痛却因用力呼吸而愈发加重,每一次胸廓的起伏都让他像被刀子划过一般,额头立刻渗出冷汗。
汗水很快顺着鬓角滴到脖颈,工服被一点点打湿。刘铭修想伸手去擦,却发现手臂酸麻无力,握笔的右手更是抖得厉害,啪的一声,笔滑落在单据上,墨迹晕开。他撑着身边的货架试图直起身,却发现双腿已经发软,脚底像踩在空中,几乎站不稳。胸口的空气堵塞得进不来也吐不出,越想大口呼吸,胸腔的绞痛越是剧烈。他眼前的货箱逐渐模糊,冷库里的灯光像被水雾罩住,耳边只剩下一阵沉闷的嗡鸣,仿佛所有声音都被压在冰层下。他的下颌开始僵硬,唇色渐渐泛紫,整个人摇晃着快要倒下去。
一名同事经过,见刘铭修脸色惨白、嘴唇泛紫,立刻冲过去扶住他,并喊人拨打急救电话。救护车抵达时,几名护士动作迅速,将刘铭修小心地抬上床板,立刻为他连接便携式监护仪,同时罩上氧气面罩。一路飞快地推向心内科监护病房,。进入病房后,医生和护士立刻展开初查。监护仪曲线不断不规则地跳动,心电报警频频响起。刘铭修神志尚清,却面色灰白、唇色紫绀,呼吸急促。测得血压只有85/54mmHg,心率飙升到每分钟128次,呼吸频率26次/分,血氧饱和度仅89%,提示中度缺氧。四肢冰凉,指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到4秒。查体时,心尖搏动位置已明显左移,双肺底部可闻及散在细湿啰音,心音低钝,并伴随轻度收缩期杂音。
医生根据现有情况初步判断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发作。为进一步明确病情,立即安排心电图检查。纸带缓缓吐出,显示窦性心律不齐,伴有频发室性早搏,Ⅱ、Ⅲ、aVF及V4-V6导联均可见轻度ST段压低0.1–0.2mV,提示心肌供血不足。随即进行了床旁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正常上限≤56mm),射血分数仅35%,心尖部及前壁收缩力明显减弱,提示左心收缩功能障碍,符合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表现。
确诊后,医生立即下达医嘱:静脉推注呋塞米40mg以利尿,减轻心脏前负荷;口服厄贝沙坦150mg以扩张血管,降低后负荷;静脉泵注硝酸异山梨酯缓解心肌缺血;静滴左卡尼汀支持心肌能量代谢;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每分钟3升,将血氧维持在95%以上。同时严格限制液体摄入,记录24小时出入量;持续心电监护,随时观察心律波动。护理人员配合将床头抬高30度,帮助保持半卧位,尽量减轻肺部淤血与呼吸困难。
经过连续两个小时的抢救与治疗,刘铭修的呼吸频率逐渐下降至21次/分,血压回升至95/62mmHg,心率稳定在106次/分,血氧饱和度提高到96%。到第三天,双肺底湿啰音明显减少,端坐呼吸消失,夜间可以平卧休息。复查心电图提示ST段较入院时有所回升,室性早搏次数减少。病情逐渐稳定后,主管医生特意坐在床边,神情严肃又耐心地提醒:“刘铭修,你的心脏功能已经受损,这种病没有根治的方法,能否避免复发,关键在于你出院后的自我管理。”
医生首先强调了饮食管理的重要性。他告诫刘铭修,日后饮食必须严格低盐低脂,每日食盐量不能超过3克。烹饪时尽量采用清蒸、炖煮的方式,避免煎炸、油炒等方式。动物油、肥肉、腌制食品都要远离,零食如泡椒凤爪、香肠腊肉也要坚决杜绝。饮食应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为主,蛋白质来源最好选择鱼类、去皮禽肉和豆制品。液体的总量要控制在1500ml以内,包括汤水、饮料都要计算在内,否则极易增加心脏负担。尤其要注意,酒精类饮品、浓茶和咖啡都必须完全禁止。
在作息方面,医生格外强调规律性。即便从事体力劳动,刘铭修也要尽可能保证每天6-8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昼夜颠倒。夜班必须减少,如果无法完全避免,就要在白天及时补足高质量睡眠。生活节奏要相对固定,每天早晚最好保持规律的起居。劳作间隙要学会主动休息,不能长时间连续负重或维持同一姿势。医生提醒,身体疲劳是心脏的最大隐患,一旦劳累过度,极易成为心功能恶化的导火索。规律的作息能让心脏保持相对稳定的代偿功能。
关于运动康复,医生建议刘铭修每天坚持15-30分钟的缓步行走,以慢走、轻松的体力活动为主。运动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心率,不能超过最大心率的60%,一般保持在95-105次/分的轻度负荷最为安全。医生特别叮嘱,绝对禁止剧烈活动,例如快速搬运、爬高楼梯、负重登梯等动作,都会给心脏造成额外负担。适度运动能帮助改善循环和新陈代谢,但过度劳累则会使心衰急性加重。最理想的状态是出微汗、不气促,每次运动后仍能保持轻松交流。
最后,医生着重强调了药物管理的关键。阿司匹林、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等药物必须长期、规律服用,不能随意漏服或自行停药。每种药物的作用不同:阿司匹林防止血栓,美托洛尔减轻心脏负荷,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辅酶q10帮助心肌能量代谢。刘铭修必须做到按时、准确地服药,最好使用分格药盒并设定闹钟提醒。医生提醒,很多患者复发正是因为药物管理不严谨,任何一次漏服或随意停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长期规范服药是保证心功能稳定的根本。
刘铭修认真遵循出院医嘱,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清理冰箱,把腌肉、香肠、方便面和饮料全部处理掉,换上新鲜蔬菜、豆类和粗粮。他特意买来一个电子秤,精确到0.1克,用来称盐和食用油,保证每日不超量。厨房的操作台上摆满分格药盒,每个格子都写着日期和时间,他甚至用彩色标签区分早、中、晚。手机里设有多个闹钟,一到时间就提醒按顺序服药,连辅酶q10也严格按饭后温水送服,不给自己留任何疏忽的借口。
在作息安排上,刘铭修也尽量做到规律。夜班结束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勉强撑到中午,而是先回家补足五六小时睡眠,再起来进行适度活动。每天清晨,他坚持绕着住处附近的街道慢走四十分钟,手表上的步数稳定在六千步左右。运动过程中,他随时查看心率监测,保持在95-105次/分,不让心脏承受过大负荷。饮食方面,他严格执行清淡原则,早餐是一碗燕麦粥配蒸南瓜,中餐多选择清蒸鱼搭配少量糙米饭,晚餐以蔬菜汤和全麦面包为主。偶尔夜班,他会提前准备低盐三明治和保温杯温水,避免再吃速食泡面。
两个月后复查,检查结果让他心头一松。心电图仅偶尔出现室性早搏,ST段保持平稳。心脏彩超提示射血分数(LVEF)已回升至48%,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到57mm,血生化指标也均在正常范围。医生告诉他,心功能分级已由NYHAⅡ级改善到Ⅰ级,意味着心脏状态进入临床稳定期。听到这个消息,刘铭修在诊室里难掩笑容,那是久违的轻松和释然,仿佛肩上的沉重担子终于卸下了一些,他甚至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坚持这种生活方式,不能再给自己任何侥幸的机会。
然而,真正的危机正在潜伏。2022年8月3日上午8点,刘铭修刚结束夜班回到家,匆匆冲了个热水澡,吃下碗温热的小米粥,本想活动筋骨放松一下,便提着布袋下楼去早市挑几盆绿植。市场内,他正弯腰搬起一盆花盆时,胸口骤然像被铁钳狠狠攥住,强烈的绞痛瞬间从心口炸开。他的呼吸立即被切断般变得浅促,每一次吸气都像有钝器在胸腔里撕扯。灼热的痛感迅速顺着血管放射至左肩和下颌,背部也像被烧灼,汗水顷刻间从额头涌出,顺着脖颈淌进衣领,把工服很快浸透。刘铭修的指尖逐渐发麻,想要继续端稳花盆,可双臂已经无力,花盆险些滑落,他本能伸手去扶旁边的木架,胸口的绞痛却让动作更加僵硬。
疼痛没有丝毫减轻,反而越来越剧烈。刘铭修试图大口吸气,可气流像被堵在喉咙口,上不来也下不去,胸腔随着每次起伏都被剧烈牵扯,刺痛让他浑身发抖。他的手死死抓着花架,却发现力气像被抽空,指节因为用力过度变得苍白。眼前的景象开始快速失真,原本色彩鲜艳的花草像蒙上一层灰白的雾,轮廓扭曲模糊。耳边熟悉的叫卖声渐渐被沉闷的嗡鸣取代,整个人像被封在一个真空里,除了心口的绞痛和耳中的轰响,什么都感受不到。他的嘴唇逐渐失去血色,青紫一点点蔓延开来,呼吸变得越来越急促。
几秒后,双腿再也无法支撑身体,膝盖一软,他整个人缓慢而无力地滑坐在地上。胸腔的疼痛像刀尖反复搅动,让他下意识弯曲身体,额头紧贴着手臂,试图以这种姿势减轻压力,可换来的只是更沉重的窒息感。呼吸断断续续,气息浅到几乎难以维持,胸口的起伏微弱而不规则。他的双手开始无意识地颤抖,想要抬起求助,却抬不起来。市场里的路人这时才反应过来,有人立刻冲过来扶住他快要倾倒的身体,有人掏出手机慌乱拨号,四周的脚步声、喊声与慌乱交织,但刘铭修已经听不清楚,眼前的光线彻底模糊,只剩下胸口压迫与呼吸的撕裂感在不断加重。
急救车在十分钟后抵达市场时,刘铭修已陷入深度昏迷,面色苍白,呼吸浅快而无力。随车监护仪显示血压仅70/46mmHg,心率下降至每分钟34次,血氧饱和度只有82%。心电监护呈现典型的“墓碑样”ST段抬高,V2-V5导联抬高达0.6-0.9mV,并伴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急救医生迅速判定为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传导阻滞,立即在车上建立静脉通道,准备进一步的抢救措施。
抵达医院后,立即采血送检。结果提示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高达3.6ng/mL(正常胸口起伏愈发微弱,口唇青紫加深,血压数字摇摇欲坠,所有征象都在提示生命正逐步远离。
途中急救医生果断推注阿托品0.5mg,试图提升心率,同时备好临时起搏器电极以防心脏停搏。刚推到导管室走廊,监护仪骤然长鸣,QRS波群在屏幕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细颤波。医生立刻双手交叠,进行高质量胸外按压,每一次按压都伴随着患者胸廓的起伏,节律稳定而有力。与此同时,另一名医生迅速贴好除颤电极板,调至适当能量,进行第一次电击。短暂的宽QRS波群出现在屏幕上,但不足十秒钟,心电波形再次陷入紊乱的颤动。
团队不敢停歇,连续进行五次高能量除颤,累计胸外按压超过1200次,同时分次推注肾上腺素3mg、胺碘酮450mg,并配合持续球囊辅助通气。整个过程持续了28分钟,医护人员接力抢救,汗水浸湿了衣襟,呼吸急促,但心律始终未能恢复。最终,主治医生看了一眼时间,沉声宣布:“停止按压,时间——9点50分。”病房里瞬间安静下来。护士轻轻合上刘铭修的眼睑,盖好白布,监护仪上的直线定格不再跳动——死因为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那一瞬间,刘铭修的妻子只觉得脑子里像有什么炸开,“嗡”的一声让周围的声音全都消失,眼前只剩下医生的嘴唇在开合。双腿像被灌了铅,她僵立在原地,连呼吸都忘了。明明前一天晚上,两人还在电话里说起月底要带儿子去郊外散心,她还叮嘱刘铭修少在冷库里硬撑,注意休息。怎么会……她木然地望着医生,嘴唇开合几次,却像被堵住,发不出任何声音。胸口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让她连吸气都觉得痛。目光飘向那扇紧闭的抢救室大门,心里满是荒诞的期盼,等着有人出来告诉她,这只是一次虚惊。
几秒后,那份麻木被骤然击碎。刘铭修的妻子情绪彻底崩溃,猛地扑上前,一把抓住医生的胳膊,眼眶通红,声音嘶哑:“他……不是才复查过吗?不是说恢复得挺好了吗?怎么会突然没了……”说到一半,嗓音哽住,胸膛剧烈起伏,泪水顺着脸颊滑落,“他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按时散步,比我还坚持!饮食清淡得几乎没油,药一粒都没落下!辅酶q10,也是严格按时间服用的……你们不是说病情稳定了吗?上个月的心电图还正常,EF值回到了48%,你们不是说没事了吗!”
声音里充斥着质问与绝望,她几乎是在喊,跪坐在抢救室门前,身体因情绪失控而颤抖。医生站在她面前,眼底满是疲惫和无力,一时间找不到任何能够安慰的话。起初,主治医生怀疑是否在生活上有过松懈,或是用药中断。但听完妻子的叙述,那些细节拼合在一起——规律作息、严格饮食、每日定时运动、药物按医嘱、定期复查,几乎就是教科书式的康复管理。他的思绪停在那句“复查刚做过,两个月前还说一切正常”上,心底升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心梗,真的能在短短两个月内,从“临床稳定”骤然走到“猝死”吗?带着疑问,他回到办公室,调出刘铭修的全部病历、检查数据和急诊记录,像解剖一道谜题般逐项比对。两个月前的心电图仅有偶发室早,ST-T波形平稳;彩超提示左室舒张功能轻度下降,但EF维持在48%;肌钙蛋白仅0.009ng/mL(正常
越看越心惊——所有数据干净得近乎完美,没有任何提示会在短期内骤发冠脉事件。就像一辆刚做完保养的车辆,却在行驶中突然熄火。再看急诊当天的结果:肌钙蛋白飙升至3.9ng/mL,CK-MB高达198U/L,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ST段抬高,左心室前壁与心尖部完全失去收缩,这是典型的大面积心梗,严重得不容置疑。但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所有变化仅在数小时内完成。
医生不甘心,又反复查阅用药记录、家庭血压日志、健康随访单——全都规范,没有漏洞。这让他确信,这并非普通意外,而是一个被忽视的“隐形杀手”。几天后,心内科主任审阅完整病例,眉头越锁越紧。所有指标几乎挑不出毛病,随访记录详尽,患者依从性极高,最终却猝死于心梗。这份病例像一张完美答卷,却在最后一题全盘崩溃。他意识到,这里面一定存在极隐匿的危险信号,不能耽误,必须在全院病例讨论会上提出。
讨论会当天,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心内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药剂科及护理骨干全数到场,几位外院进修医生也专程旁听。大屏幕播放着刘铭修的心电图、彩超影像和实验室数据,病例材料厚厚一摞摆在每人桌前。主管医生用二十多分钟,从康复管理到急救经过,逐一汇报。刘铭修的饮食、运动、用药、复查,甚至妻子签字的依从性记录,全都一清二楚。
汇报结束,会场陷入诡异的安静。所有数据都“干净”得让人不安:复查心电图平稳,EF稳定,肌钙蛋白与NT-proBNP正常;用药可全程追溯,没有差错;饮食和运动均达标。众人不约而同地看向前排的老教授。教授是心血管专家,长期致力于冠心病、心衰及动脉
他低头翻阅病例,每隔几页就圈出数据或写下批注。直到最后一页才抬起头,语气平缓却坚定:“刘铭修的病情恶化速度,完全突破了我们对稳定期心衰与冠脉事件的传统认知。他几乎没有缺血先兆,发作当天还能正常行走,没有任何典型诱因。”教授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光扫过会场:“常规思路里,我们会怀疑依从性差、饮食失误、感染、电解质紊乱,但这些在此案中全部排除了。”他顿了顿,缓缓道:“既然显性风险都不存在,那答案很可能藏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里。”
当天下午,教授走进家属接待室。刘铭修的妻子双眼布满血丝,但努力平静地回答问题。她描述了丈夫的生活:每天清晨散步,餐食清淡规律,不抽烟不喝酒,晚上十点前入睡;药物提前分装在药盒中,按时服用,从不间断。葛教授的问题极为细致:饭后多久服药、水温如何、是否与油腻餐同服、是否吃隔夜菜、饮水来源是否稳定……妻子逐一作答,几乎没有瑕疵。
半小时后,笔记本已写满三页。教授合上笔,眉头深锁,喃喃道:“如果连这种高度依从的患者都无法提前预警,那说明我们的风险评估有盲区。”正要离开时,妻子的手机屏幕亮起,屏保是一张家中厨房的照片。教授下意识扫了一眼,瞳孔骤然收缩,随即要求看清楚。妻子愣了几秒,将手机递上去。教授的目光停在画面中的一个细节上,眉头越皱越深。
片刻后,他缓缓吸气,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我知道刘铭修情恶化的真正原因了。问题不是辅酶Q10的剂量、时间,也不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而是在他每天服药的过程中,反复忽略了一个几乎没人注意的生活细节。如果不是刚才这张照片,我也不会想到。可惜,就是这个微小到近乎隐形的细节,让他失去了最后一次获救的机会!”
很多心梗患者即使做到严格饮食、规律运动、规范用药,依然会出现突发事件。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服药时伴随的生活细节。比如,部分患者习惯用极热或极冷的水送药,看似无关紧要,却会影响药物在消化道内的溶解速度和吸收效率。长期如此,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最佳浓度,保护心脏的作用就会被削弱。刘铭修的病例正说明了这一点,他虽然依从性极高,但妻子提到他常常直接用刚烧开的热水冲服药物,这可能让一些需要在稳定温度下溶解的药物失去部分效果。
药物吸收受到很多细节影响,其中最常见却被忽视的是与食物的关系。像阿托伐他汀这类调脂药,建议在晚上餐后服用,因为夜间肝脏合成胆固醇更活跃。但如果患者不注意,选择空腹或在早餐后服用,药物浓度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刘铭修家属在描述时提到,他有时为了图省事,早晨散步回来就把一天的药一次性吞下,这种方式虽然让自己觉得“省心”,实际上却大大降低了药物在关键时段的作用,增加了心梗复发风险。
饮水来源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部分地区自来水硬度较高,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长期用来送药可能干扰某些药物的溶解或吸收效果。刘铭修妻子提到,家里有时直接烧自来水服药,偶尔又图方便喝市场买的桶装水,两者切换不固定。对于普通人这可能无大碍,但对依赖长期药物维持心脏功能的患者来说,这种不稳定的习惯可能成为影响疗效的关键隐患。长时间下来,药物浓度达不到预期,心血管风险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
药物与保健品同时服用的问题,也常常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辅酶Q10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但如果与他汀类药物同一时间吞服,可能影响两者的吸收效率,降低降脂与心脏保护的作用。刘铭修严格按时吃药,但家属提到,他常常习惯在晚饭后一并服用所有药物和保健品,没有拉开间隔。长此以往,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增加,疗效被削弱的风险极大,而这类细节在日常随访中往往不会被特别强调。
体位也会影响药物的分布。临床上有患者习惯吞药后立刻躺下休息,药片容易滞留在食管,甚至导致局部刺激或吸收延迟。刘铭修的妻子提到,他因为工作辛苦,常常在吃完药后立刻上床,几分钟内就进入睡眠。这种行为让药物在体内的起效速度受到影响,尤其是对需要快速起效的抗缺血药物来说,延迟吸收可能意味着在关键时刻缺乏保护,从而增加了心梗突发的风险。
还有一个更细节的问题,就是药物的存放环境。部分药物对湿度和温度非常敏感,如果放在厨房或靠近热源的位置,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活性。刘铭修家里空间有限,妻子无意中提到,药盒就放在灶台旁边的架子上,这样在做饭时环境温度和蒸汽都会对药片造成损害。药物成分一旦被破坏,患者即使按时服药,也等于剂量不足。对于本就依赖药物维持心脏功能的他来说,这种长期被忽视的储存细节,极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关键因素。
资料来源:
弥超,党庆玲,王娟娟,等.辅酶Q10软胶囊稳定性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25,46(08):222-225.杨玲,薛红莲,李文君,等.辅酶Q10辅助治疗对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氧化应激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5,24(13):1365-1369.李建华,李闯,魏永兴,等.辅酶Q10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5,37(12):35-37+41.(《纪实:51岁男子心梗走了,主任:吃辅酶Q10护血管,要避开3个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