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对华县咸中的冲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6:11 1

摘要:华县咸林中学已经走过了光辉而又曲折的一百年。在陕西现代教育史上,这所学校以建立较早、治校开明、教学严谨、质量较高而久负盛名,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传统,为振兴陕西教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咸林中学校史(十一)

华县咸林中学已经走过了光辉而又曲折的一百年。在陕西现代教育史上,这所学校以建立较早、治校开明、教学严谨、质量较高而久负盛名,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传统,为振兴陕西教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咸中校园 自《华县志》

第五章 “文革”的冲击及摧残

(1966-1976)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咸林中学几十年积淀而成的深厚人文精神和优良教学传统,在这场风暴中受到严重摧残。

进入1966年后,报纸上、广播上对“三家村”等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批判逐渐升级,咸林师生已预感到一场大风暴的来临,但表面还保持相对平静。6月初,《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文章,咸林中学也有人迅速响应,贴出了华县的第一张大字报,顿时震动全校。学生们纷纷跟进,揭发教师的各种“问题”,大字报贴满校园,批判会不断召开,学生闹革命,学校领导已不能控制局面。

为了扭转混乱状况,华县县委按省委要求,于6月21日向咸中派出以文教局局长辛质安为首的工作组,宣布学校“文革”运动由工作组领导,要求学生服从教师管教,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不要乱贴大字报。咸中的部分学生迅速将斗争矛头指向工作组,攻击工作组长辛质安,张贴反工作组的标语和大字报。

7月27日,华县县委在咸中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集训”,揭发批判许多咸中教师,校长赵玉玑也失去了自由,并于同年9月15日被正式停止校长职务。

8月,红卫兵运动兴起,咸中高六六级一班有学生闻风而动,在华县首先成立了红卫兵,其他班级纷纷效仿,各种名目的红卫兵组织层出不穷,并开始大破“四旧”。学校图书馆的珍贵藏书被烧,正义楼上的龙兽装饰被砸,咸林中学校名也被改成“工农中学”,社会上的许多文物古迹也毁于一旦。当时,停止高考,停止招生,停止上课。

8月中旬,县委派驻学校的工作组奉命向学生检讨后,宣布撤消。学校成立了“文化大革命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统一领导学校的文革运动,加紧揭发批斗,副教育主任梁元武不堪压力而自杀。9月17日,筹委会中部分学生因意见分歧而退出筹委会,另组“文化大革命临时委员会”(简称临委会)。

10月以后,学校的红卫兵冲出学校,走向社会,奔赴全县各地揪斗。

1967年1月,各个部门被工农中学的红卫兵夺权,机关相继瘫痪、半瘫痪。2月,华县人民武装部与驻军3730部队联合成立了支左委员会,介入地方管理。

1967年8月,以“工农统指”为核心,联合华县社会上观点相同的派,共同组建了“华县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指挥部”(简称华联指),工农中学两大派,演变成了全县的两大派。“华县联合指挥部”(简称华联)势力较弱。华联总、华联指两派互相攻击,恶斗不断,愈演愈烈。但工农中学学生这时已不能掌控局面。1968年5月4日,华县两大派之间终于爆发大规模流血武斗,工农中学沦为战场,学校损失惨重。

1968年7月,华县两大派解除了武装,勉强实行了大联合。在此基础上,1968年9月5日,华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成立。工农中学也于同年9月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学生们也从社会上回到学校“闹革命”。

1968年12月,在校的六六级、六七级、六八级(俗称老三届)的高初中学生中,城镇户口的下乡插队当农民,农村户口的回家参加农业劳动。“文革”开始后又没有招生,故这时学校已无学生,只剩教职员。1969年12月,所有教职员又全都下放到金堆山区劳动。

1970年初,上级要求工农中学重新招生上课,由裴建奎负责校革委会工作,部分教职员陆续回校。同年春,招收7班高中生后开学。秋,又招两班,与春季招收的7班同从秋季始业。因当时取消了考试制度,所以招生均系“推荐”选拔。由于前几年的揭发批判,有的教师因各种问题而被开除,有的被停止工作进行审查,有的教师被调走,故此时工农中学教职员只有40多人,“文革”前长期配备锻炼出来的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

本年,县革委会又决定撤消工农中学,在此办一个五七大学。9月,五七大学正式开学,校革委会主任由县革委会副主任鱼笃兼任,副主任黄仲霭(兼党支部书记)、裴建奎。1972年8月,任命赵玉玑为校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五七大学设农业机械、农业技术、农田水利、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教师培训等班,修业期限长则一年,短则数月。专业教师来自对口高校借调,或聘自本县对口单位的技术人员。文化课由本校中学教师担任。五七大学的教职员约20多人(不算中学部分)。学生是由基层推荐而来的农民、知识青年,结业后是从哪来回哪去。据统计,五七大学从1970年9月至1976年5月,共毕业学生3002人,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拖拉机驾驶员、农业技术员、兽医和乡村医生。

五七大学创立后,先头招收的高中班就成为五七大学的中学部,1972年12月26日,五七大学中学部恢复咸林中学校名,与五七大学一起由同一套领导机构管理。七十年代的咸中专办高中,每年保持十几班的规模,只在1973、1974两年各招两个初中班。当时的初高中均为二年制,课程基本为:毛主席著作、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军事、农业基础知识等。1973年起实行春季始业。这一时期,政治运动不断,学校师生被组织起来大批“师道尊严”、“智育第一”、“白专道路”,实行开门办学,学军、学工、学农,并没有正规、系统、科学的教学活动。1976年2月,赵玉玑被免去校革委会主任一职,由副主任裴建奎主持校务。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文革”十年,咸林中学受到严重破坏:杨松轩的教育思想遭到彻底否定,近70年形成的优良学风、教风、校风毁于一旦,几代人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被拦腰砍断,强大的师资力量被摧残得七零八落,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咸林中学成为“文革”的重灾区。

来源:华州文史荟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