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乳品现金流断崖式下跌,被蒙牛伊利围剿,股东6次减持7000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9:29 1

摘要: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更让人担心。营收3.53亿元,同比下降2.16%;归母净利润4134.25万元,同比下降12.76%。最要命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同比暴跌141.01%,变成了负数,负2682.93万元。

9月26日晚上,熊猫乳品又发公告了。实控人的一致行动人陈秀芝,大股东郭红和周炜,三个人一起减持了204万股,套现超过5500万。

这已经是年内的第6次减持了,从2月到9月,短短8个月,公司内部的关键股东们累计减持了682万股。

这种密集的减持操作,让很多投资者不安。

熊猫乳品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这家1996年在温州成立的企业,2020年顶着"炼乳第一股"的光环上市,当时风光无限。

可到了2024年,公司迎来上市后首次营利双降,营收7.64亿元,同比下滑19.29%;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滑5.98%。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更让人担心。营收3.53亿元,同比下降2.16%;归母净利润4134.25万元,同比下降12.76%。最要命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同比暴跌141.01%,变成了负数,负2682.93万元。

公司董秘办给出的解释是,收到的货款减少了,加上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行了战略性采购。话虽如此,但现金流断崖式下跌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危险信号。

熊猫乳品的麻烦不止一个。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乳品贸易业务营收同比下滑48.79%,只有4080.05万元,比去年同期少卖了3800多万。这块业务主要做新西兰大包粉进口,但这两年国产粉价格低于进口粉,贸易生意越来越难做。

更大的压力来自行业格局的变化。中国乳制品市场,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4.2%和21.3%,两家加起来的市占率超过45%。

这两年,伊利和蒙牛为了消化奶源,都在大力发展深加工业务,也就是熊猫乳品所在的B端原料市场。

过去,熊猫乳品凭借炼乳,奶油,奶酪等产品,在B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客户包括古茗,香飘飘,李子园,蒙牛,喜之郎,益禾堂这些大企业。

但现在情况变了,两大巨头亲自下场做B端深加工,凭借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正在一点点蚕食熊猫乳品的市场份额。乳业分析师宋亮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挤压对熊猫乳品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除了巨头的围剿,熊猫乳品还面临区域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公司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市场,今年上半年,这两个区域的经销商数量就减少了17家。公司在年报里反复提醒这个风险,但改变并不容易。

熊猫乳品很清楚,不能只守着B端这一亩三分地。从2023年开始,公司推出了"小熊猫伴伴"儿童奶酪棒,奶酪爆米花,三角芝士脆等C端产品,想要打开零售市场。

在2024年奶酪棒品牌排行榜中,熊猫乳品排在第五位,位列妙可蓝多,百吉福,伊利,妙飞之后。

这个排名不算太差,但问题在于,前面的品牌都是很早就进入C端市场的,消费者心智已经形成,熊猫乳品想要分一杯羹并不轻松。

更麻烦的是线上渠道。熊猫乳品长期依赖线下商超和便利店,线上布局严重滞后。2024年,公司线上渠道的营收只有653.83万元,占总营收的0.86%;2025年上半年,线上营收346.80万元,占比更是降到了0.45%。在这个电商发达的年代,这样的线上占比实在太低了。

公司也在尝试新的增长点。植物基业务成了一个突破口,主要产品是椰浆,椰汁,椰乳,米乳,用在茶饮和咖啡里。

董秘办透露,今年上半年植物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97%,海南工厂的产能比较满,明年新厂房投产后产能会进一步释放。

这个增长数字听起来不错,但考虑到基数可能不大,实际贡献还有待观察。而且植物基市场同样竞争激烈,想要站稳脚跟需要时间。

回到最开始的减持问题。从2月到9月,熊猫乳品的实控人一致行动人,大股东,高管,轮番抛出减持计划。2月25日,陈秀琴减持50万股;

5月7日,陈秀芝,林文珍,宝升投资,郭红和周炜合计减持295.18万股;7月30日,宝升投资继续减持35万股;8月6日,金欢欢减持28万股;8月26日,陈秀琴又减持70万股;9月26日,陈秀芝,郭红,周炜再次减持204万股。

这种频率和密度,在A股市场并不常见。虽然公司强调减持不会导致控制权变更,不会影响公司治理,但投资者心里难免打鼓。内部人都在往外撤,外部投资者怎么可能不担心?

截至9月26日收盘,熊猫乳品股价报收27.03元,跌幅1.13%。相比上市初期的高点,股价已经有了不小的回调。市场用脚投票,反映的是对公司未来前景的担忧。

熊猫乳品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整个中小乳企的缩影。在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占据近半市场份额的格局下,中小乳企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想要突围,必须找到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对熊猫乳品来说,当务之急是稳住现金流,优化供应链管理,让原料采购在国内国外之间实现灵活调配。同时,加快C端市场的布局,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改善利润水平。

线上渠道是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不到1%的线上营收占比,在当下的商业环境里几乎等于放弃了一半的战场。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社群营销,这些新渠道都需要尽快跟上。

植物基业务的增长是个好苗头,但不能指望它一夜之间成为救命稻草。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培育,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从某种角度看,熊猫乳品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能不能顶住巨头的压力,能不能在C端市场站稳脚跟,能不能让线上渠道真正跑起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家"炼乳第一股"的未来走向。

市场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你曾经的辉煌而手下留情。熊猫乳品需要拿出真本事来,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说话。否则,股东们的减持潮,可能只是个开始。

熊猫乳品的困境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面对挑战,及时调整策略,勇于创新突破,才是长久之道。

希望这家有着近70年品牌历史的企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路径,重新焕发活力。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