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着这么多作者有理有据的抨击着苏醒,站在道德、道理的制高点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批判。突然发现批判方文字说明的道德、道理、价值观等标准竟然与陕西人为人处世的三观如此相同。拉踩踩踏别人提高自己原来在两地人心中都那么不堪。求同存异,原来两地也是有诸多交集和相似点的。
互联网创造者正为话题发愁的时候,苏醒演唱会的不当发言刺激了两省几千上亿人的神经。头条目光所及,都是来自苏醒带来的流量。
图片来自网络
看着这么多作者有理有据的抨击着苏醒,站在道德、道理的制高点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批判。突然发现批判方文字说明的道德、道理、价值观等标准竟然与陕西人为人处世的三观如此相同。拉踩踩踏别人提高自己原来在两地人心中都那么不堪。求同存异,原来两地也是有诸多交集和相似点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我1987年生人,见证过互联网从萌芽到繁盛,也见识一些所谓的“地域黑”。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但陕西成为地域黑的战场或主角应该是近几年的事吧。那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秦豫(洛)是怎么演变成为各自眼中讨厌的人呢?我不是专业写手,写到这里时其实情绪挺低落。我们从1980年开始才算能吃饱饭,但短短的几十年却让一个民族如此割裂。我是一个走遍大半个中国的人,边疆人民都知道团结,而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的两个地方的一些人却如此不堪。接触头条其实并不长时间,但我深刻的感受到网络发言者怎么把一个人变成地域偏见者。
图片来自网络
后面写的东西纯属自己通过网络的认知,两省读者可以查漏补缺。我相信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仇恨皆来源于利益。那么两地会有什么利益之争呢?其本质是旅游资源之争。陕西西安更早的走向了旅游城市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些年洛阳在需求发展的方向也选择了走旅游文化产业。西安洛阳作为中国历史名城有很多历史重合点,这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一战的爆发来源于萨拉热窝事件,两省之间的冲突应该是来自于大唐不夜城直播等相关事件。洛阳一些仿古建筑物建成后,洛阳一些主播在大唐不夜城直播进行宣传家乡洛阳的活动,却用了“踩踏西安、抬高洛阳”的方式,和此次苏醒的不当发言如出一辙;大唐不夜城做为西安文旅打造的文化名片,却成了洛阳网民口中的“大唐灯具城”。本来两个有历史交集的城市可以携手共同发展,变成了同行是冤家。西安摸着历史过河,洛阳摸着西安过河。最后在洛阳打造更亮的灯具城。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文化需要传承,不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历史传承是需要严谨的考古研究和佐证。而不是为地方发展而创造历史。做为地方文化历史专家应该对本地历史负责,为国家历史脉络添砖加瓦,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搁置争议,把概念先确定下来。我看过一段洛阳师范学院安老师的视频,做为知识分子对待文化的态度,我感觉他枉为师表。有种我人多我说的多我就是真的。三人成虎案例的实操。做为有历史交集的西安就该认可吗?
图片来自网络
两地的本可以携手共进,但演变成为文化之争。如果豫省网友在批判苏醒时,能多一份对本地“苏醒式宣传、苏醒式导游”的自省;如果秦豫两地网友,能少一份被网络言论煽动的对立,多一份对“同源历史”的敬畏,或许就不会走到如今水火不容的地步。毕竟,我们同根同源,共属中华民族,比起争“谁的历史更优”“谁的文旅更好”,携手让千年文明被更多人看见,才是两座历史名城该有的格局。文化之争其实没有什么。只当是春秋的百家争鸣。但后续却没有了底线,互相攻击民族的伤疤。如1942河南难民、侵华日军、犬戎、白彦虎。我看到很多很多以此为生的账号。
图片来自网络
我自己在头条发东西只有半年多,见多了两省人民的互相攻击。我想问问这些不堪的言论你们看到是怎样的体会?真的破坏心情,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有闲时间散布仇恨。所得酬劳能让自己得到快乐和满族。我想问问那些账号的所有者,你们过的快乐吗?这是你们想要的结果,两省人民互相仇恨后你们很有成就感。我曾发过两篇关于陕西的文章,所涉及内容为饺子和姓氏相关。从评论内容分析到河南网友有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或自豪感。但做为一个一直颠沛流离到处跑的人来说,你可以对自己的地域或文化自豪优越。但你得容得下每个地方人民对自己地域和文化的自豪感。就像油泼面和胡辣汤,不是全国人民都喜欢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人生中所有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这是我在抖音关注苏曼东周法师他所说的一段话话。生活在这片土地,我们感知这片土地的厚重,经历他过往的荣耀在这片土地快乐的完成轮回。而不是整天沉浸在仇恨中。仇恨与不仇恨者都会离开,但西安洛阳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秦豫两省的人,本质上都是深爱家乡的人。就像这次苏醒不当发言后,网友抨击时所秉持的道德、道理与价值观,核心都是“反感拉踩踩踏、认同尊重彼此”,这本身就是两地三观的交集与相似点。作为地域黑的受害者,更应理解刀剑般的语言或文字带来的危害。爱家乡从不是错,但不该是不分黑白、不顾底线的“偏执之爱”;传承历史也不是错,但不该是歪曲事实、踩邻捧己的“功利之举”。
来源:蛮蛮不蛮